回覆列表
  • 1 # 金兔歷史

    今天我們來聊聊清末的留學生。

    洋務運動時期,曾國藩在建立江南製造總局時,讓容閎從國外代購了一批機器,結果機器買來了,結果因為很多人不懂洋文,也不知道相關的專業知識,容閎教起來是相當費勁,甚至是毫無進展。

    於是,這位當時留學第一人,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就向曾國藩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建議——送一批留學生去歐美學習,將來回國可學以致用。這個提議引起了曾國藩的重視,他向朝廷遞上了這份請求,當時同治大筆一揮就簽下了:依議。

    從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遣了120名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

    當時選拔的條件極為嚴格,即便最初沒有人報名,清政府也沒有降低選拔的標準:

    凡肄業學生必須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稟賦厚實資質明敏者方可入選;其身體孱弱及廢疾者概不收錄。凡挑選以年在10歲至20歲為率,凡12歲至14歲者擇其文理略通即可入選,其15歲至20歲必須中國文理通順及粗通洋文、略解翻譯方可入選。

    最終,還是有一百來個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來報名,其中近七成是廣東人,而廣東人中,有近一半是來自香山縣。

    當時是公費留學,還給每個孩子所在的家庭兩年的生活費,預計將留學15年,可在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這又是為什麼呢?

    清政府當時派留美幼童打的如意算盤是:留學生的思想和政治保持的是傳統的封建文化,在此前提下,把美國的先進技術搞到手。

    我們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更何況這些留學生普遍只有10歲到16歲。在美國,他們接受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過的是美國式的生活,對於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環境十分容易美國化。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留學生不願意再穿中式服裝,經常是一身美式打扮;有的留學生因為腦後長長的辮子而遭到白人的取笑,就索性把辮子剪了,等見到清廷長官時再弄一根假的套上。

    還有一些留學生,因為受到美國宗教文化的影響,漸漸地就信奉基督教,不僅誦聖經做禮拜,甚至背地裡還提出組成“中華歸主團”,提出“中華帝國歸主化”。

    1880年,新來的學監是吳子登,他見到留學生這番景象,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他自然接受不了,就向清政府報告了留學生這些情況。不難想象,對於經常自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而言,自然不容許這種情況出現,就下令所有學子一律回國。

    於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留美幼童計劃就半途中止了。

    回國後,這批留學生在上海的一處學堂裡“關押”了數日,如犯人一般,幼童們講:“只有睡覺,似乎讓死亡結束一切痛苦和折磨。”數日後,這些人被放了出來,然而在安排工作上,清政府顯得很隨意。

    比如詹天佑是學工程的,回國後卻被派到廣州去教英語。

    不過,這批留學生畢竟在美國學到了不少東西,說是高人一等也不過分。

    前文也說過,清政府派遣的留學生只有120人,回國的有94人,除去早亡以及被勸退的幾人,剩下的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比如其中有中華民國第一位總理唐紹儀,有京張鐵路總設計師詹天佑等。

    據統計,這些留學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外交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經商的7人;進入海軍者20人,其中有14人為海軍將領。

    可以說,清末的這批留美幼童成材率之高,怕是絕無僅有的。

  • 2 # 中國歷史中的故事

    留學生計劃的起因

    1870年(同治九年),容閎(五品同知)建議曾國藩,建議由政府出資,選派學童赴美留學,學習美國先進技術。

    此時是洋務運動時期(1860年-1894年),於是容閎的建議,受到洋務派的曾國藩採納,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名上奏,經過籌備,於1872年到1875年(光緒元年),每年選派學童三十名(年齡是十歲至十六歲,),四年一共選派留學生120人。原本洋務派的計劃是:學習十五年,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學”。八月十一日,安排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帶領第一批學童赴美留學,一共三十人。這就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

    容閎是誰了

    說來話長,(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底,在香港的美華人,勃朗校長夫婦因病準備返美,臨行前想帶幾名學生一同赴美留學。最後帶走的容閎、黃寬及黃勝三個人去美國留學,容閎後考入美國耶魯大學。容閎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當然不是官費。

    而此時的清朝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歲,死因腦溢血。而之前一直是兩宮慈安和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這就是意味著,這一年慈禧一人獨攬大權。而慈禧應該算是頑固派的代表。

    而此時的美國

    經過南北戰爭,實現真正的統一,並且進入工業化,開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留美學生受到美國新思想和文化影響,在所難免。

    新舊思想的碰撞

    監督陳蘭彬思想守舊,卻偏執的認為留美學生的“西化”行為,會引起對清王朝背叛,所以上奏朝廷,告發副監督容閎將留學生帶入歧途,留學生在美國行為放蕩不軌。

    於是1876年(光緒二年)清廷調任陳蘭彬為駐美公使,容閎為副使。由陳蘭彬推薦的翰林吳嘉善繼任留學生監督,管理學生。

    然後就發生了,吳嘉善在任監督期間多次上書總理衙門,表示留美學生“行為放蕩,淫佚無束,信奉基督,剪長辮,穿西裝”,學生繼續留美有害無益的言論等等....後政府考慮是否撤回留學生,問這幾位負責人其想法,吳嘉善表示贊同,又接著聯合陳蘭彬,上奏清廷,要求趕快撤回回留美學生,防止思想受毒害。李鴻章的意思是,撤一半留一半,學有所成的撤回來,其他留下來繼續,陳蘭彬則主張全撤。陳蘭彬和吳嘉善主張受到清朝頑固派的支援。

    結局

    於是1881年(光緒七年)6月8日總理衙門下令,將留美學生全部撤回。訊息傳到美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將軍、著名的文學家馬克·吐溫等聯名致函清政府,希望收回成命。但是任然沒有改變留學生的命運,結局就是留美學生分三批撤回,刨除病故和“告長假不歸”的,回來的留美學生九十四人,基本上這批留學生只有二個人完成學業,獲得學士學位。其他的基本上學業都中途而廢。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詹天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困境中的英國人,要如何破解德國海軍的超級恩尼格瑪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