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157042507
-
2 # 中孚鑑
蕭何和張良,是漢初三傑中的其中兩位,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蕭何善於治理、安撫百姓、兼顧全域性、統籌糧草,是劉邦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起最關鍵的原因,因此劉邦建立大漢後,以蕭何之功為首,是大漢開國第一候。張良善於謀略,被劉邦稱為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
蕭何同時也是大漢第一任相國,張良為留候,他們雖然功高,但最後取得都得善終,那蕭何和張良的為臣之道是怎樣的呢?
張良身為謀士,肯定是智慧過人,他肯定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雖然他是謀士,但當他輔佐劉邦登基後,張良就歸隱而去,離開了大漢權利中心,後來也很少參加朝廷大事。
在之後劉邦廢立太子之事時,因為呂雉和呂家為了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的原因,給呂雉出注意讓呂雉給劉盈請商山四皓,這樣就可以穩住劉盈的太子之位。
因為張良深受劉邦信用,在則張良不談戀權位,所以張良的結局還是好的。
蕭何善於安撫百姓,所以蕭何的名聲非常好,同時蕭何的能力的確很強,因此劉邦為帝后,對蕭何恩寵無比。
但是後來因為劉邦經常出去帶兵平定叛亂,而蕭何卻安撫百姓,蕭何知道百姓之苦,就特別的關心百姓,因此蕭何在百姓心中地位非常高。
但也因為這個原因,讓劉邦對蕭何有所猜疑,因為蕭何名聲這麼好,一旦蕭何有二心,就會得到百姓的支援,那大漢天下、劉邦的帝位就會岌岌可危。因此劉邦對蕭何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蕭何知道後,心裡明白,對於他們這些功臣,劉邦最關心的是他們有沒有二心,而貪贓枉法、奴役百姓反而就微不足道了。
蕭何為了讓劉邦對自己的猜疑,不得不自汙聲名,以釋君疑,因此蕭何就故意做了一些欺壓百姓、貪贓枉法之事,後來就有人向劉邦告蕭何的狀。
後來蕭何也得到了善終,直到漢惠帝時,蕭何終因操勞過度,因病去世,蕭何去世前,舉薦曹參為相,曹參繼任相國後,延用蕭何之法,因此也有了蕭規曹隨的典故。蕭何和張良的為臣之道,基本上的範疇就是不讓自己給皇帝帶來威脅感。
-
3 # 武夷山獨行俠
這張良蕭何這兩位都是能臣,都給自己定位得非常好,只想過位極人臣,從不生反叛之心。
張良本是貴族之後,對名更看重些,對利更淡泊,在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展現了才華之後,選擇了退隱生活。
蕭何在成功後不自傲,知取捨、懂進退,知自保,對利看更重些,為了利、能自汙自已名聲,是大丈夫也。
韓信因為在進取成功的路上,受到太多的委屈與不公,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後,不能看淡名利,乃至引起主上的猜疑,使之葬送性命。
陳平可以為了自已的理想,暫時拋棄身外之名,能屈能伸,以使自己得以富貴和善終。
上面四位均乃奇才也!
-
4 # 海浪30636993
談到為臣之道,不得不提一下《易經》中坤卦裡的一句話,利牝馬之貞,意思是像母馬一樣忠誠,為主人效勞,一切以主人的意圖來行事。因此說,為臣之道就是忠誠之道,替君分憂,踏實肯幹,任勞任怨,忍辱負重,不可居功自傲,最好能功成身退(意思是不貪權,如唐朝的郭子儀)張良和蕭何都是懂得為臣之道的高手,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韓信,彭越,英布都最終被他殺掉,張良和蕭何能夠善終,值得深思!
-
5 # 歷史吐槽機
我想這個問題需要先從時代背景入手,漢初的時候,儒家並沒有徹底奠定學術獨尊的地位。君臣父子的人倫也沒有上升到後來那種高度,造反的成本比後世要底一些,所以皇帝劉邦要考慮誰會威脅到自己的江山。答案是明確的,知兵者莫如韓信、善謀者莫如張良、親民者莫如蕭何。於是這就變成了君臣之間的一種思維博弈,對下屬來講,與其說是為臣之道,不如說是存身之術。
然後是留侯張良,三個人中威脅最小的其實是張良。一個謀士外無強兵,內無順民,想造反成功基本不可能。他能做到最大的限度就是攪亂天下,但天下大亂顯然也不是劉邦能接受的結果,所以張良還是需要努力。張良無疑是個極聰明的人,真正的聰明。他用的第一個辦法是“早”,早早的離開了中樞的位置,高祖入都關中開始他就稱病閉門,逐漸遠離了權力中心,政治角色由劉邦半師半臣逐漸變成了客卿,不掌握權力的人,被猜忌的機率就低。第二個辦法是“情”,劉邦分封群臣時曾讓張良自擇齊國封地三萬戶,張良辭讓,請將兩人初遇的留地做為封地。帝王縱然再無情,面對這樣的溫暖又怎能不動容?張良的第三個辦法是“足”,受封留侯後張良嘗與人言先秦滅韓後自己已淪為布衣,以布衣之身封萬戶,位列侯,自己這一生的理想都實現了,人生圓滿,已經滿足了。一個心滿意足的自然不會沒事攪動風雲,劉邦又安心不少。張良最後的辦法最狠,我稱之為“仙”,既然以上還不能徹底消除猜忌,那就設立個更遠大的理想,當神仙。閉門還不算,我還修道,打坐練氣,爭取早點飛昇。咱們玩的不是一個層次了總可以了吧?最後別說劉邦,連劉邦的老婆都看不下去了,勸張良不要如此自苦,但張良還是不食人間煙火,一定要當神仙。就這樣總算躲過了帝王懷疑的凝視。
最後的蕭何是最倒黴的,所以他用的辦法也是最狠的。說蕭何倒黴是因為張良可以躲,他卻根本沒法躲。開國論功排名第一,這名聲落下來還怎麼躲?這個第一還是劉邦親定的,推辭都不行。張良推辭封地可以用情,但論功排名你推辭就是否定皇帝的眼光了。推無可推只能認,認了就別怪皇帝猜忌,多數時候天家就是這麼不講理。被逼到牆角的蕭何終於開大了,我的根基不是親民嗎?不放心我在百姓中名聲好嗎?行!不用別人動手,我自己來!於是收取商人賄賂,欺壓良民都幹了。名聲臭了總該沒事了吧?抱歉,還是不行。某日劉邦招蕭何覲見,責蕭何收取商人賄賂,任由其搶佔百姓巷路。蕭何表示懺悔,絕不再犯。本來這也是個大家都滿意的結局,可蕭何畢竟是蕭何,作為相國還是希望做些事情。就對劉邦說,百姓的地太狹小了,不如陛下從您的上林苑劃出點給他們。劉邦的地痞性子發作了,你收錢憑什麼拿我的地辦事?來人,拖下去,關起來。就這樣,60多歲的蕭何被戴上刑具關進了監獄,要知道在那個壽命極短的時代,60多歲已經算是行將就木了。過了幾天劉邦自己也覺得這事辦的不太地道,屬於兩頭堵不給人活路。還是下令把蕭何放出來,蕭何連家都不敢回,蓬頭垢面的去劉邦那謝恩。看著狼狽至此的蕭何,劉邦的帝王之心還是鬆動了,但鬆動的結果就是他又變成了流氓。這貨對蕭何說:“我呢,就是個桀紂那樣的無道天子,你呢,是個賢明的相國。我把你關幾天就是讓天下人都知道你的賢明和我的過失”。不要臉到這份上也確實是夠了。但就是這樣,蕭何解除了帝王的猜忌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在史書中留下了一個幾近完人的形象。
回覆列表
張良類似於范蠡,蕭何類似於文種,雖然蕭何沒被清算,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留在了歷史,漢初三傑性格簡單來說張良淡然,韓信猶柔,蕭何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