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黑洞
-
2 # 獵奇動物社
這個問題很簡單,獅子和老虎等是食肉動物,當然不吃草,而牛羊馬是食草動物,自然也不會吃肉,而人並不是食草動物,而是雜食性動物,所以又能吃五穀雜糧又能吃肉。那麼,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到底是什麼原因限制了它們的食性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獅子老虎等食肉動物為什麼不敢吃草?01 食物動物的習性
眾所周知,獅子老虎等兇猛的貓科動物是純正的食肉動物。雖然有一些貓科動物在人類的飼養下已經慢慢的改變了習性(比如家貓已經慢慢向雜食性轉變了),但是所有野生的貓科動物都是食肉動物。
老虎和獅子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的古貓獸,同時古貓獸也是現在犬科動物的祖先。古貓獸是一種中小型的哺乳動物,它的外形與犬科動物相近,而爪子伸縮以及牙齒的結構更偏向於貓科。雖然現在的貓科和大多數的犬科動物是食肉動物,但是它們的祖先古貓獸卻是雜食性動物,古貓獸體型與現在的家貓相近,所以它並沒有很強的捕獵能力,所以在食物匱乏的時期,它會以樹葉等為食。
但是,隨著古貓獸類的進化,貓科和犬科開始分化。而經過漫長的進化,貓科動物的犬齒和爪子以及靈活性都比較適合捕獵,即使小型的貓科動物都能抓住齧齒類動物和野兔等動物,所以,貓科動物從古貓獸進化後就開始慢慢的改變了食性。
與食性一同改變的是它們的消化道,為了更好的消化和吸收肉類,食肉動物的胃可以分泌大量的消化和分解肉類的酶。但是,食肉動物的消化道也有個弊端,就是僅靠胃的消化能力來分解食物,所以,食肉動物消化非常的慢。
02 食肉動物為什麼不敢吃草?其實,食肉動物不吃草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沒有必要。食肉動物對營養的需求很大,而且捕獵戰鬥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肉顯然可以為它們提供大量的能量。所以,這是相輔相成的。因此,食肉動物沒有必要去吃一些能量相對較小的食物,而且食肉動物都有捕獵的能力,它們也不需要淪落到吃草的地步。
第二就是消化道以及牙齒結構不同。食肉動物的胃比較大,腸比較的短,而且胃也不會分泌消化植物的酶。並且食肉動物的牙齒結構是犬齒髮達,而臼齒相對較退化,這就不利於咀嚼。但是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纖維,如果不咀嚼吞下,在加上沒有可以消化植物的分解酶。一旦食肉動物吃下植物和草根本就無法變成自己身體需要的能量,反而會增加自己腸胃的負擔。
綜上,食肉動物一旦食用大量的草非但無法消化吸收,還有可能引起一些消化道的疾病。所以,獅子老虎等食肉動物是不吃草的。
為什麼食草動物不敢吃肉?食草動物不敢吃肉與食肉動物不敢吃草是一個道理。首先,食草動物大都沒有捕獵獵物的能力,所以它們也不會冒險以命相搏的去獵殺動物,這樣的結果可能是非但吃不到肉還可能會死。所以第一點就是想吃也吃不到。
其次,食草動物的犬齒退化,但是進化的是強大的臼齒,食草動物的臼齒可以輕鬆的磨碎植物的纖維,在加上食草動物的消化道很長,胃裡也會分泌大量分解植物的消化酶,但是卻沒有消化肉類的能力。
所以,一旦食草動物吃肉,會跟食肉動物吃草一樣難以消化變成所需的能量。
綜上,食草動物因為無法消化和吸收肉類,所以它們也不敢。
為什麼人又能吃植物性的食物又可以吃肉?這個更簡單了,因為人是雜食性動物啊。在自然界中,動物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雜食性動物。其中,老虎獅子等兇猛的動物屬於食肉動物,而牛羊馬等屬於食草動物,大部分的熊類、野豬以及大多數的靈長類等動物屬於雜食性動物。當然其中也包括人類。
其實,雜食性動物是介於食草和食肉動物之間的動物。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牙齒結構了,雜食性動物的犬齒既比食草動物長又比食肉動物要短,臼齒則比食肉動物發達又比食草動物要差一些。相對來說,雜食性動物的臼齒比犬齒髮達,所以人類是偏素食性的雜食動物。
而且人類和食草動物一樣在口腔中就可以透過唾液澱粉酶來分解食物,還具有食肉動物接近的胃酸強度(約為食草動物胃酸強度的20倍左右),並且還有像食草動物一樣較長的腸道。
所以,人既可以消化吸收植物又可以分解吸收肉類。因此,人既可以吃肉又可以吃植物。
總結在動物的進化史中,每一種動物的習性以及食性都是經過漫長的進化得來的,它根據動物的捕獵能力以及消化道的能力決定了動物的食性,而人類作為一種高等生物,正是因為既能吃肉又能吃植物才慢慢的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
回覆列表
小的時候很調皮,跟小夥伴們一起用草包著小青蛙餵給牛吃,現在想起來有點殘忍。這可能也給牛開了開葷,當然它並不喜歡吃肉。在哺乳動物中很多都是雜食性動物,例如大部分的靈長類動物。人類就是如此喜歡吃肉的也不能長吃,喜歡吃素的隔一段時間可能就需要吃點肉營養一下身體。
看人類的牙齒種類,我們的門牙上下共8顆處在中心位置,又被稱為切牙;而在門牙兩側是尖牙,上下各兩顆,又被稱為犬牙或者虎牙;剩下的就是長在裡側的大牙,又被稱為“臼齒”或“磨牙”。從牙口上來看人類就是雜食性動物,門齒可以用來切斷食物,尖齒可以用來撕裂食物主要是肉類,而磨齒用來磨碎食物。
在進化之路上一個物種是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或者雜食性動物,在某些結構上就已經適應了,最常見的就是牙齒結構和消化系統。首先像獅子老虎這些獵食者,它們是不會吃草的,第一點它們需要能量會很多,植物性食物不足以填飽它們的肚子,其次它們的牙齒也不適合咀嚼植物。這些食肉動物捕獵一次吃一頓大餐就可以抵好幾天,肉食性動物的腸道是不利於消耗植物性食物的,可能直接吃進去沒有消化掉多少的能量,直接就會排出體外。草食性動物的腸道都比較長,並且褶皺偏多,並且對於植物的消耗在口中就開始了,就像人類口中就有唾液澱粉酶,這也是我們吃饅頭的時候多咀嚼一會會有甜味的原因,多糖被分解了。牛就有四個胃,都具有不同的功能,有過濾用的、有儲存用的、有消化用的,一口草下去需要經過多個步驟進行“加工”,最終進入含有消化液的胃。
肉食性動物就沒那麼複雜了,消耗系統也比較簡短,可以保證肉類儘快消化並且排出體外。獅子老虎等不吃草,並不是不敢主要是吃了肉也填不飽肚子,並且在進化的路上已經適應了只吃肉的“日子”,身體結構以及消化系統也決定了它們只能吃肉。牛羊等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因為不太利於肉的消化,它們需要時刻進食,肉鋪性動物幾戶一頓抵好幾天。而人類作為雜食性動物食物要均衡,總吃肉不吃素菜可能就消化不太好,經常吃蔬菜不吃肉體力就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