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越再現彼岸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古代農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

    一、原始階段——刀耕火種時期。

    這種耕作方式起源於中國神話傳說時代,譬如“神農嘗百草”時期。具體做法是選擇草木旺盛之地,在初春時期,將草木砍到晾曬,然後點燃。這種做法有兩個好處,第一,草木灰使得土地的肥力增加;第二,燃燒的草木會提高土壤的溫度,畢竟春天地溫還是比較低的。這個時期還沒有耕地翻土的方法進行耕種,土地利用率非常低,一般兩三年後,這種土地的肥力喪失,就放棄種穀物,尋找新的土地耕種。

    這種耕作方式在現在世界的少數地區仍然存在,中國一些地區有遺留。(刀耕火種圖)

    二、工具發展階段——耒耜農業

    隨著打製石器工具的出現,人口的增加,對土地利用率也逐漸提高起來,我們一般稱這個時期為“耒耜農業”。耒耜是古代的工具,是鐵鍁、鐵鏟前身,先出現骨頭、石制、木製的耒耜,然後出現青銅、鐵器製作的耒耜。

    這些農業工具的出現,使得農業開始發展起來。刀耕火種一般不翻地,有了耒耜這些工具後,古代人開始翻地,提高土地肥力和利用率,提高穀物的收成。

    三、頂峰階段——鐵犁牛耕

    前兩種農業耕作時期,農業活動簡單,一般包含耕種、收穫,靠天吃飯。隨著牛、馬等動物馴化,很多牲畜被利用到農業之中,鐵器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應用到農業生產,古代農業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春秋時期已經有鐵器和牛耕了。

    這一時期農業耕作精細化,包含春耕、秋耕、平整土地、播種、育苗、灌溉、施肥、除草、收穫等多種農業手段,人力也節省了、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農業產出也增加了。

    目前中國和世界各地少部分地區還處於“鐵犁牛耕”階段。(人力耙地圖,主要用於小地塊)

    中國古代如何平整土地?

    我們看一下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時對農業工具的介紹主要集中在工具上,尤其是教科書的介紹。特別介紹的是犁地工具,如唐代曲轅犁等,灌溉工具如水車等的發明與改進上,很少涉及到如何平整土地和平整土地的工具上。(現代水田平整土地圖,古代也是如此)

    我們看一下農業平整土地的重要性,平整土地可以保養土壤水分、疏鬆土壤、提高土溫、使耕地平坦便於播種、灌溉、、除草、收割等,是農業耕作中的重要一環。不過1500多年來,中國農業平整土地的工具發展沒有多少變化,農業現代化之前,仍然使用古代發明的平整土地工具——,由耙的發展而來的農業工具也沒有改變多少,因此很少有人研究這一工具,直到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出現才代替了這一工具。(現代耙地工具,和古代差不多)

    一、古代平整土地的稱謂。

    古代稱呼平整土地有以下幾個稱謂:“耰”、“耨”、“耱”、“耮”、“耙”、“耖”等,在《論語》中有“而不輟”,《孟子》中有“播種而之”;《國語.齊語》中則記載:

    時雨既至,挾其槍、刈、、鎛,以旦暮從事於田野。

    至於後三個稱謂一直沿用到現在,如耮地、耙地,“耖”則是水田專用詞彙了。這些詞語可以是農業工具、也可以代表平整土地的流程或者是農耕的動作,一詞多義。(古代耙地工具和現代耙地工具差不多,有的在木頭上裝鐵齒,更加耐用)

    二、古代平整土地的工具,如何平整土地

    根據北魏時期著名農業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載,平整土地的工具為“鐵齒楱”;元代的《王禎農書》記載平整土地的工具就要詳細多了,有長方耙、人字耙、耮、耖,“耮”是柳條或者其他灌木編製成的平面耙,沒有鐵釘,“耖”則是水田專用的耖田耙。平整土地的工具也細化了不少,應對不同的耕地環境。

    古代犁地後,翻開的土壤高低不同,土壤水分流失很快,不利於保持地溫、水分和耕種。用以上所提到的平地工具,古代人或用人力、或用牲畜力拉動耙地工具,一般要在工具上站一個體重較輕的人或者壓一個較重的物品,重力作用下,土地很容易被平整下來,一般是有經驗的人站在耙上,可以隨時調整,平整土地的效果會更好。

    最早使用的平地工具應該是單一的方形木頭或者柳條等灌木編制的平面工具,後期發展位矩形木頭框架,在木頭上佈滿鐵齒,按照一定的規律佈置,利於平整和粉碎土塊。(豬八戒的九齒釘耙實際上是平整土地的工具)

    三、古代平整土地的輔助辦法。

    由於耙地工具比較大,大面積的土地都可以大體平整下來,區域性土地的平整一般要用到,鐵鍁、耙子等工具進行平整土地了。

    (現代化農業,耕地和平整土地一體化)

    現代化農業平整土地的工具也實現了現代化和工具一體化,一般耕地和平整土地綜合在一起,有圓盤耙、釘齒耙、水田星形耙、水田驅動耙等,應用於不同環境的土地。

  • 2 # 老貓談史

    要想平整土地那可一定要用工具啊,不然只靠人力估計很難做到,我來跟大家簡單說一下吧平整土地的工具演變史吧,畢竟沒有工具是沒有辦法平整土地的。

    農業生產工具自春秋戰國以來稱之為“田器”、“農器”和“農具”。製造農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時代出現了青銅農具,種類有錛、臿、斧、斨、鎛、鏟、耨、鐮、犁形器等。這是中國農具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耕翻平整土地的農具主要有兩類,它們分別是耒耜和犁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

    它類似現代還使用的鐵鏟、鐵鍬,也有叫臿的。使用耕畜牽引的耕犁,中國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區普及使用。甘肅磨咀子出土的西漢末年的木牛犁模型說明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型。

    其實犁在漢代已廣泛使用。

    漢代的犁是直轅長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經過不斷改進,到唐代創制了新的曲轅犁,又叫作“江東犁”。

    它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調整耕深、耕幅,且輕巧柔便,利於迴轉周旋,適於在小面積地塊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僅可以更好地碎土,還可起垡作壟,進行條播,利於田間操作和管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賈府沒有固定餐廳,這是為什麼?吃飯為什麼總要臨時擺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