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仲遷
-
2 # 雲鶴166082174
各有所忠但不是忠於周王室。孟子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對周王室的感情已經變淡了,說一點沒有也不可能,他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從這一點說應多少對周王室有點感覺吧。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從這一點他就不可能忠周王室。
-
3 # 莊生荒谷
孟軻和屈原都很崇拜文武周公,嚮往他們所建立的西周盛世
1.孟軻希望重新回到西周初期那樣的盛世
孟軻崇拜孔子,孔子崇拜文武周公。
春秋時期,諸侯爭相稱霸,周天子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勢力卻已漸弱。齊桓公、晉文公實力強盛,但還沒到統一天下的地步,得借力,借周天子的影響力。齊桓晉文之力加上週王室的名,就達到了指揮諸侯以討不臣的願望。周天子是一面旗幟,齊桓晉文雖然號稱尊奉周王,而那些小國卻只是看著齊晉等霸主的眼色行事,有實力者說了算。
孔子最崇拜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的仁政,眼見諸侯只尊強不宗周,內心十分心痛,他希望回到西周時期天子諸侯士大夫層層分封有禮有節有條不紊的宗法制社會。於是編纂《春秋》,希望“亂臣賊子懼”。
孟子佩服孔子,當然也佩服文武周公建立起來的周王室,“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摘自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文王即周文王
春秋時期,周天子還起到旗幟的作用,還有一定的號召力;戰國時期,周天子連這點號召力都沒有了,只剩最後一口氣,苟延殘喘而已。孟子游說諸侯,希望借強勢諸侯之力,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之政,恢復以往的榮光。只要天下太平,四海一統,國家強盛,老百姓安居樂業。至於誰做天子,都一樣。他知道周天子已經扶不起來,不如扶植強盛的諸侯,還更實際些。當然,如果孟子之時周天子中出了一個勵精圖治的中興之主,那更是夢寐以求的大好事,只可惜……
2.屈原想把楚國建設成像西周初期那樣的文明大國
屈原效忠的物件當然是楚國。而對於楚國的宗主國周王室,他至多隻是崇拜,並沒有效忠的意思。他不像荀彧,荀彧只效忠於大漢王朝,對於曹操,荀彧是有其底線的。屈原有點像許褚,許褚眼中只有曹操,對於漢獻帝,他視而不見;屈原不論上天入地,遍遊八荒,他也只是眷戀楚國,繫心懷王。對於周文王,屈原非常欣賞;屈原認為周王室只是楚國的兄弟之國,而非君臣關係。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
“三後”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周指周王室。
(摘自於屈原《離騷》)
楚國與周國曆來有些宿怨。
初,周武王起兵反商,討伐殷紂。楚國一時幫助周國,一時又改變主意,幫助殷商,反反覆覆,讓周非常頭痛。
周伐商成功後,楚也是諸侯之一。周怨楚,只給了楚一個小小子爵的封號。
歷代楚王含怨忍恨,披荊斬棘,開疆拓土,做下了好大的基業。但在周天子和北方諸侯的眼裡,楚仍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蠻夷之邦,周自始至終,都稱楚為“子”(即子爵),這令楚王非常憤怒。楚熊渠自封子為王,熊通自封武王,以後一直稱王,都不是受周天子封號,而是自封。
屈原博覽群書,當然知道這些典故。
但他對於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旦所開創的西周盛世,顯得不勝欽佩,這在他所著的《離騷》、《天問》等詩篇裡,都有明確的記錄。
屈原的心中有一個“理想國”,他想讓楚懷王在他的設定的藍圖下,建設一個不次於唐堯、虞舜、夏禹、商湯、文武周公那樣大一統的輝煌楚國。可惜啊,“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令尹子蘭等守舊貴族見屈原能力太強,害怕自己爵位不保,於是聯起手來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好心當作驢肝肺。楚懷王頃襄王兩代昏君,逐漸的疏遠屈原,直至大怒貶斥了他。
屈原抱經世奇才,一腔熱血,得到的卻是“陣陣冷雨澆花端”,於是憂愁幽思,夢幻遠遊,浮想聯翩……夢醒了,卻是楚國在秦軍的打擊下日漸衰落。而楚王,還是與那般舊貴族一起,昏庸暴虐。
楚國無可救藥了,我屈原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屈原欲哭無淚。
於是抱石,沉汨羅江而死。惟餘千古詩篇,令後人長吁短嘆。
-
4 # 長白森林
他們都不忠於周王室。
孟軻與屈原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傳統道德中,忠孝仁義,忠是第一位的。但是他們不能忠於周王室,卻有各自的原因。
對於孟軻來講,三家分晉以後的戰國時代,周王室已名存實亡,連名義上的正統都不存在了,如果這個時候還有人說要忠於他,可能連他自己都不好意思。
儒家強調秩序,但孟子與孔子有所不同,孟子更強調“義”,捨生取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對於君和民的關係,則強調“民為貴,君為輕。”這是胸懷天下的大義。
而屈原不忠於周王室,除了同樣處於戰國時代這個因素,還有楚國自身歷史文化的原因。楚國的先祖最初生活在中原,因為戰爭,一路遷徙來到南方,經過艱難的奮鬥,建立了強大的楚國。但是在周王室的眼中,他們始終是蠻夷。這種歧視帶來的是楚國上下普遍對周王室的仇恨。所以,屈原有忠心,這個忠心是獻給楚王的,是獻給楚國的。正是這個忠心,讓他在得知了秦國攻破了郢都之後,憤而投江自盡。
屈原的愛國精神,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甚至影響到了北韓半島和日本,可見屈原人格力量的偉大。
回覆列表
屈原和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兼併戰爭頻繁,周王室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更加衰微。相比起孔子積極參與復興周禮,主張"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孟子和屈原的訴求更加現實。
楚國的不服周傳統早先的楚國作為一個部落民族地處偏遠,與周文化缺乏足夠的交流,雖然實力不容小覷,但中原地區仍然將其視為"蠻夷"。
正是由於遭到周王的無視,楚國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苦創業,積累了強大的國力,楚王也以"蠻夷"自居,屢屢挑戰周王的權威。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正是有著別樣於周文化的楚國傳統,楚人並沒有"尊周"的思想包袱。
作為楚國貴族出身的屈原很看重自己的出身,並且倚之為驕傲。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為忠君愛國的榜樣,他愛的是楚國。
在楚懷王時他主張"聯齊抗秦"的合縱策略,其時,周天子尚在,他並沒有提出利用周天子來打擊秦國的主張,可見他對周王室並不熱衷。
孟子對周王室的態度和孔子一樣,孟子也試圖遊說各國君主採納自己的主張,可是孟子對尊週一事並不熱衷。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就像黃蓉批評的那樣:當時尚有周天子,何時紛紛說魏齊?孟子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對於沒有存在感的周天子,他是期望"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新君出現的。
孟子如何看待君主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和臣子各守其職。而孟子完全沒有這些顧忌,這對於宗法制為存在基礎的周王室是背道而馳的。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評價:屈原和孟子的主張體現了時代了特徵,激烈的戰爭撕下了"仁義禮智信"的面孔。在以實力說話的年代,周天子好似一個高階囚徒,"尊王攘夷"更像是一個古老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