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9日月同輝81

    中國古代教育以德育為核心

    在中國古代,自有學校始,在初入學階段(即小學)首先強調的就是德行教育。即以道德來教養貴族子弟,教會他們一些道德行為準則。到了孔子時期,德育被放在突出位置。具體表現在:孔子對君子強調三方面的修養要求,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三方面的修養都必要,但最注重的還是君子道德方面的修養。

    道德教育有其過程,首先是提升道德認知水平。要能分清善惡與是非,進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進一步轉化為道德實踐。孔子認為,德育過程最重要的還在於行為實踐。他觀察當時社會,感到“知德”的人很少,‘“好德”的人也少,能按道德信念去實踐的人更少,整個社會處於一-種缺乏道德的狀態,因此需要提倡道德教育。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範,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凡符合“禮”的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的精神為指導。因此,“禮”與“仁”成為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此外,孔子還提出了一些道德修養應當遵行的基本要求,即德育原則。

    立志,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當前的物質生活為滿足,還應有對未來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他引導學生立足現在而面向未來,確定以仁道為個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克己,在社會人際關係中,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是個重要的道德問題。孔子主張應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禮儀與仁義的規範。一個人能剋制個人非分的慾望,限制對私利的無限追求,不因為利己而損人以至損害社會利益,這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的規範,達到仁這一最高的道德要求。

    力行,道德教育要培養德行。德行就是道德體現於行為,其中有知的問題(團道德認識問題),也有行的問題(即道德實踐問題)。孔子提倡“力行”,相對地更重視道德實踐。他要求言行一致, 認為言行不一致的人, 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中庸。人的行為不一定都合乎道德準則,常有做得過分的時候,或者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孔子認為強調“中庸”,做事最好是恰到好處。孔子認為待人處事都要“持中道,勉不足,戒有餘”,防止發生偏向,一-切行為都要中道而行。

    內省,孔子認為,不論道德認識或是道德實踐,都需要有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他主張內省是日常必要的修養方法之一-,並在孔傢俬學中推廣。內省是就日常所做的事進行自我檢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規範。內省之後,如果問心無愧,心安理得,就增強了道德行為的信心和勇氣。內省的範圍很廣,各方面的行為都有必要依靠內省的方法來幫助修養提高。

    改過、孔子認為,不存在不犯過錯的聖人。人非聖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貫正確也是不可能的,難免也要犯錯誤。加強道德修養,正是為了減少錯誤。人不能杜絕一切小錯誤,但應力求不要犯大錯誤。人會犯錯誤是客觀存在的,孔子認為正確的態度是重視改過。首先是認識錯誤,不要掩蓋錯誤。犯錯誤是一時的,能正視錯誤,公開改正,會受到大家的尊敬。所謂“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有過不改,才是最大的過錯,會妨礙自己的道德修養。綜上可見,中國古代教育以德育為核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汽suv車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