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華美科
-
2 # 創業十一哥
網際網路思維對於美業拓客可以借鑑學習幾個點:
1、使用者思維
2、極致思維
3、迭代思維
第一個:使用者思維裡面有個使用者裂變,其實也就是利用好現有的顧客資源和身邊的資源進行裂變,舉一個例子,加入你在A城市做實體,那你在本地至少認識30個資源吧,30個資源的朋友圈至少有30*500=15000個人,10%的人在本地,有至少1500個,這就是網際網路思維;
第二個:所有人只知道拓客,而沒有考慮留客,如果可以把顧客體驗做到超預期,估計你也不需要拓客,或者至少你拓來的顧客大部分都可以留下來,對吧?
大家好,我是DR美研博士,可以叫我DR.MAY,今天我來手把手教大家用網際網路做美業。
一、「爆點內容的瘋傳」
螢幕時代的營銷規律是什麼?
十年前,很多公司把手機的造型做成不同樣式。十年後的今天,那些公司消失了大半,手機的外觀其實已經沒有多少區別了,但是在內在上卻截然不同。內在差別在於螢幕、產品、系統等幾個方面——我可能裝的是這幾個APP,它可能是裝的另外幾個APP。所有營銷的決策都遵照個性化,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只有手機外觀沒有變。
更可怕的是原本手機只作為通訊工具在使用,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是用手機app進行交流,所以流量費會越來越高,這就是變化。
螢幕時代傳播的背後有一些什麼樣的決策呢?服務產品的營銷,實際上就是買賣場景的前置化。
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方式,客人一定要到店才能產生交易的話,我建議趁早不要做買賣了,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一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去到超市或者去路邊攤可以直接掃碼付款,根本就沒有現金這個概念。如果我們的營銷場地和服務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那麼就會被淘汰。
其實營銷的重點不是產品和服務,而是在獲得感和佔有慾望等方面,現在所有的營銷策略都是在抓住人的關注度。
阿里的雙11狂歡節、京東的618店慶日,無非就是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它們在做廣告、做推廣、做宣傳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告訴消費者我要賣什麼,只說明618這一天,全場有什麼折扣,甚至有一折的產品。消費者只會得到一個資訊——便宜。
一旦進入,你就會發現自己有著無止盡的消費慾。這正是超級大的平臺想要達成的效果——為消費者培養一種怪異的,也是未來最常規的消費習慣。
所以說大家想要達成預期的營銷效果就一定要記得這幾個詞:注意力、動機、機會。
其實天底下所有的生意,無外乎兩種終極模式,一個是高頻低價,一個是低頻高價。說到低頻高價,我想說一點粗俗的話,就是在中國美業很多的店號稱自己是所謂的高階,把價格拉得很高,其實自己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我在美業,只有一個概念,就是之前所說的——天下生意,以量取勝。簡而言之可以稱為流量思維。只要客流量大,你這個店就一定有機會攬到更多的客戶。如果你這個店都沒什麼人氣,那麼我認為刺激消費的希望十分渺茫,就這麼簡單。
現在客人有一種感知,她們會覺得這家美容院這麼大,裡面東西一定很貴。但是實際上一些美容院在拓客的時候,拓客卡已經低到19.8元了。
這就是最可怕的,美容院和消費者在情緒上沒有同頻,那麼其營銷活動的效果一定是大打扣的,所以說大家要記得給自己定一個清晰且明確的定位。
前半段我大概跟大家講了一些底層的一些邏輯,其實也很好明白,可以直接套到自己的消費行為中去理解。
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具體的一些營銷活動該怎樣去做。
二、「無內容不營銷」
讓服務/產品自己勾引消費者。
內容是什麼?內容其實就是營銷手段,就是用於喚醒消費者的購買慾,輸出在螢幕上的那些產品。
我們必須要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圖片化、視覺化。圖片化是能夠調動情緒的圖片。就是能夠吸引到顧客,調動顧客情緒的內容。如果他都不關注,沒有記憶點,沒有關注度,後面就沒有機會了。
我們現在都是標題黨,關注點在於標題,根本就不看內容。在自媒體時代引起共鳴,讓人們有閱讀欲的內容產物,其邏輯性未必禁得起推敲,但是它在感情上卻足夠強烈。
當然,這並不是我的一家之言,京東也這麼做,京東的廣告語:“華人的電器零售”,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就套回到剛才所說的營銷邏輯裡面的“愛”。京東已經把廣告上升到愛國這個層面了,一看到華人情緒馬上就來了,還沒有說賣什麼,你就會有興趣進入京東的網站,也就進入他的“套路”了,上來先給你送500優惠券,再一點選就是全場五折……
當消費者和消費者的意識發生變化的時候,店面的經營管理和店面的營銷手段,甚至店面的品項選擇,都必須要發生變化。在這裡要抓住一個邏輯:引發慾望,導致行動。
回想一下,天貓、京東為什麼成功?他把消費者所有的情緒轉換成了成交額,成交之後再享受服務。那麼實體店的交易呢?買一瓶醬油前先拿到手中看一下,最後才交易。二者從邏輯上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所以從營銷上一定是這四個步驟:引起注意,引發興趣,引發慾望,導致行動。
三、「無內容不營銷」
讓服務/產品自己勾引消費者。
內容是什麼?內容其實就是營銷手段,就是用於喚醒消費者的購買慾,輸出在螢幕上的那些產品。
我們必須要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圖片化、視覺化。圖片化是能夠調動情緒的圖片。就是能夠吸引到顧客,調動顧客情緒的內容。如果他都不關注,沒有記憶點,沒有關注度,後面就沒有機會了。
我們現在都是標題黨,關注點在於標題,根本就不看內容。在自媒體時代引起共鳴,讓人們有閱讀欲的內容產物,其邏輯性未必禁得起推敲,但是它在感情上卻足夠強烈。
當然,這並不是我的一家之言,京東也這麼做,京東的廣告語:“華人的電器零售”,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就套回到剛才所說的營銷邏輯裡面的“愛”。京東已經把廣告上升到愛國這個層面了,一看到華人情緒馬上就來了,還沒有說賣什麼,你就會有興趣進入京東的網站,也就進入他的“套路”了,上來先給你送500優惠券,再一點選就是全場五折……
當消費者和消費者的意識發生變化的時候,店面的經營管理和店面的營銷手段,甚至店面的品項選擇,都必須要發生變化。在這裡要抓住一個邏輯:引發慾望,導致行動。
回想一下,天貓、京東為什麼成功?他把消費者所有的情緒轉換成了成交額,成交之後再享受服務。那麼實體店的交易呢?買一瓶醬油前先拿到手中看一下,最後才交易。二者從邏輯上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所以從營銷上一定是這四個步驟:引起注意,引發興趣,引發慾望,導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