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05376837周豐收

    不錯:在中國那封建年代裡,也是百事孝為先,以人品的好壞來決定的。更因為當時和孔子和孟子時代此較近,孔孟之道直接應響中國從東周列國時期,一直到了清未時期。都是以孝為本。

  • 2 # 山澗一清泉

    中國自夏朝到清末4000餘年歷史中,在選拔人才上一共有以下幾種選拔制度。夏商周三代近1800年(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採用世卿世祿制(也稱世官制),戰國中期的秦國商鞅變法至秦朝滅亡近154年(公元前356~公元前202)採用軍功爵祿制,兩漢422年(公元前202~220)採用察舉制,魏晉南北朝361年(公元220~581)採用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整整1300年(公元605~1905)採用科舉制。下面我們具體說一說:

    一、世卿世祿制

    世卿世祿制也稱為世官制,簡單說就是貴族世襲制,一切以家族背景為上,做官的世代為官,其財富也世代世襲,平民永遠沒有出頭之日,能有口飯吃就不錯了!

    二、軍功爵祿制

    春秋及之前,戰爭可以說是貴族的遊戲,底層人民是不參與的,就算參與作用也有限。因世官制極大限制了人民的積極性,而在戰國中期那個大爭之世,專靠貴族的力量是不足以爭霸的,秦孝公為收回河西之地進而爭霸天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其中之一就是實行軍功爵祿制來代替世官制,只要士兵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就能以所砍下的敵人人頭數量多寡來獲取相應的爵位、土地。這一制度極大限制了貴族,而大大調動了底層人民的積極性,自商鞅變法後,山東六華人民爭相去秦國,戰場上士兵如野獸般瘋狂殺敵,史稱虎狼之師。這一制度為秦國崛起並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這一制度也有缺陷,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家漸趨於和平,更需要的是治國之才而非上陣殺敵之將,一是沒有那麼多功可立,二是就算立功授爵了,這些泥腿子治國也是不行的。所以劉邦建立漢朝統一天下後,慢慢地推行察舉制。

    三、察舉制

    上面說了軍功爵祿制有其缺陷,故而在劉邦、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在位的近70年裡,在人才選拔制度上慢慢實行了察舉制,這一察舉制真正成形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大帝更改了漢帝國之前近70年的無為而治治國方略,意圖奮發有為。為尊王攘夷驅逐匈奴,急切需要網路天下人才,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正式完善了察舉制,以品德、才能為標準要求各郡、州等地方長官定期推舉賢才上報上級或中央,再由中央考核後成績合格的任用,不合格的退回並且要追究舉薦者的責任。董仲舒還向漢武帝建議除了地方舉薦外,國家還應該在中央設立“太學”教授儒家經典來培養人才。天下人無一不是趨利避害的,要當官享受榮華富貴,於是天下士子就只能學習儒家思想,史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察舉製為漢武帝網路大批賢才,為漢武帝的宏圖偉業、兩漢四百年的天下打下堅實基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察舉制也顯現出了弊端,尤其是東漢後儒生們為依附皇權,儒家學說越來越空洞、偽詐,同時察舉制也越來越重品德而不重才能,致使天下皆是孝廉,而經國濟世之才鮮見。下面接著說。

    四、九品中正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人才流動頻繁,原察舉制要求的按人口數量比例推舉人才的制度也就難以執行,因為推舉的人才出了問題是要負連帶責任的不能亂舉薦。二是經四百年的發展,漢朝末期土地兼併嚴重,被漢武帝滅了計程車族門閥重新又復興了,各地方長官、鄉紳舉薦的人才嚴重偏離德才兩個方面,幾乎又回到世襲制,比如袁紹能力不怎麼樣可其家族卻四世三公,顯貴無比,而曹操這個治世之能臣卻只是個孝廉。在群雄並起的年代,察舉制事實上形同虛設,曹操崛起的過程中尤其重視人才,在人才選拔上曹操採取唯才是舉方略,不論家世出生,其在《短歌行》裡寫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其對人才的渴望。但其唯才是舉的選賢任能方式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可大大打擊了士族門閥,讓這些個士族門閥素手無策,比如荀彧家族(被殺)、司馬懿家族、孔融家族等等。但等到曹丕公元220年廢漢獻帝稱帝后,士族門閥就沒那麼好壓制了,於是吏部尚書陳群向曹丕進言,選拔人才上應該適當考慮士族門閥的利益,於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了。就是從家族背景、品德、才能三個方面,由中央委派官員(稱為中正)到地方去選拔人才,這樣為何能緩和與世家大族的利益呢?因為擔任中正的大多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在人才選拔上有優先權。這個制度設計時是以品德、才能為主而家族背景只是作為參考,在皇權可以掌握百官時在選拔人才上還是積極有效的,不僅網路了人才,且在加強中央集權上比察舉制更有效,畢竟選拔人才的手是由中央直接掌握的,無需經過州、郡長官經手。可皇權式微,比如司馬家族做大尤其是司馬衷這個傻子皇帝把國家搞的大亂後,五胡趁機入主中原亂華,整個兩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就完全背離了選拔人才的規則,幾乎完全拋棄了品德和才能而只論家族背景,這樣就形成了作者提出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現象,一直延續到隋文帝楊堅於581年建立大隋帝國。

    五、科舉制

    隋文帝作為一個復興華夏文明的千古帝王,在建立隋朝後,不得不思考如何削弱當時士族門閥也就是關隴集團。畢竟楊堅也是靠關隴集團起家的,這一點與後世宋太祖趙匡胤所思如出一轍。為了限制士族門閥的世襲權力,楊堅提出了科舉制的雛形,要求所有為官者必須經過科舉考試,但真正施行科舉制的確是我們稱之為“昏君”的隋煬帝,其實楊廣算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其戰略眼光堪比秦始皇、漢武帝,只是他過於自負且濫用民力,最終隋朝二世而亡!探討秦隋兩朝滅亡的原因世人說的很多,可有一點似乎沒講:就是秦朝推行郡縣制,徹底剝奪了貴族世襲權力,故而真正滅秦的不是陳勝吳廣而是山東六國貴族;隋煬帝真正推行科舉制而剝奪了以關隴集團為首計程車族門閥世襲權力,故而真正滅亡隋朝的也不是農名起義軍而是以宇文化及為首計程車族門閥。我們再往後看,為何清末國家內憂外患,清朝就是不滅,而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度實行新學後,1911年武昌的幾聲槍響,幾乎沒經歷戰爭天下就紛紛改旗易幟了呢?這裡面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失去了官僚階級的支援。秦朝隋朝清朝的滅亡,都有這個因素在裡面!

  • 3 # 噓就當我沒來過

    好久不寫回答了.借悟空之邀不防閒扯幾句:九品中正制是三國魏曹丕所創.當然曹丕立國.戰事相對減少.能做官的百姓是沒有機會的.百姓唯一能做官的就是當兵立軍功.隋朝科舉制度的興起雖然打破了這陳規陋習.但平民也沒有多少寒家子弟有銀子去讀書入仕途.所以平民做官還是比登天還難.現如今高考.寒門子弟的父母化了一輩子的血汗錢上了大學又不包分配.出路又在哪裡呢?這幾乎就是個"死迴圈"沒有多少討論的餘地.說多了.我這個回答又會閉屏了.所以我有兩個多月沒發言了.這也是個"死迴圈"…沉默才是最好的語言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帆風順盆栽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