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先有蛋後有雞

    漢武帝后期,隨著衛青霍去病的退出,漢武帝重用李廣利封為貳師將軍,結果攻打西域小國大宛國,損兵折將,漢軍軍威掃地。

  • 2 # 子葳

    李楠引咎下課,體面點;周琦向全國球迷道歉,主動點;大聯好樣的,所有球員的典範;繼偉夠拼夠清醒,擔大任;蘇群馬健解說不再油膩,直面男籃軟肋;大鵬真的很難受,球迷為你點贊;第一場比賽贏磕磕絆絆,第二場比賽輸窩窩囊囊,第三場比賽輸的一點脾氣,僅有的一張遮羞布大聯也是氣力全無,全程憋屈憋屈還是憋屈,大姚可以下重手了

  • 3 # 飛刀縱橫

    我是樸哲,一個專注於歷史分享的大學生。

    看到有人提到提到三華人物馬謖、潘鳳等人,正好我也在學習三國曆史,所以就想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年僅八歲。去世前,諸葛亮曾給自己的哥哥寫信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可見年幼的諸葛瞻已經表現出了聰慧和不凡。但是有豐富人生經驗的諸葛亮,對這點並不放心,怕他過早成熟,揠苗助長,將來成不了大氣候。諸葛亮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誡子書》,其中有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今天已經成為名句,如果結合諸葛亮之前對兒子的評價,我們會發現這句話是非常有深意的。諸葛亮希望兒子能夠像自己一樣淡泊名利、溫良謙和,這樣才能在大事面前沉得住氣,這樣才能圖遠志,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遺憾的是,諸葛瞻此後的人生軌跡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期許。當然,這也不能全怪諸葛瞻自己。

    首先是仕途一路暢通無阻,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史書記載:

    (諸葛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

    十七歲的時候,諸葛瞻就成為了光鮮亮麗的駙馬爺,並開始做官。當年就做了騎都尉,第二年即升遷至羽林中郎將,隨後又一路升遷,景耀四年已經開始與董厥共掌尚書檯事務。蜀漢沿襲東漢制度,以尚書檯為中樞,所以諸葛瞻此時已經成為朝廷當中當權的輔國重臣了。那麼此時諸葛瞻才多少歲呢?年僅34歲,可謂少年得志的楷模。

    不僅官升得快,諸葛瞻的名聲也特別好。由於諸葛亮神一般的存在,蜀漢人民把對諸葛亮的思念都寄託在諸葛瞻身上。諸葛瞻年輕的時候就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延續了少年時的聰慧和才思敏捷。所以百姓都喜歡他。每當朝廷頒佈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的。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諸葛瞻襲取了父親的爵位)所提倡的”。

    眼看自己”大登科外小登科“,仕途、情場雙豐收,國內還有一眾粉絲大力支援,諸葛瞻如果不做出點功績來恐怕都對不起自己。遺憾的是,沒有,並沒有。

    諸葛瞻與董厥共掌尚書檯時,正逢黃皓弄權,按理說秉持著父親的忠良基因,諸葛瞻理應站出來維護綱紀。但是他沒有,史書記載:

    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

    當然從他死前的話來看,諸葛瞻可能還是與黃皓勢不兩立的。至於諸葛瞻沒有秉忠進諫,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因為在諸葛瞻看來,最應該解決的是姜維。

    沒錯,諸葛瞻把矛頭指向父親的軍事接班人姜維。歷史上,姜維在諸葛亮病逝後曾多次伐魏,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謂勝多敗少,沒有辱沒武侯的名聲。不知是看姜維不順眼,還是為民請命的心在作祟,諸葛瞻竟然以姜維屢次出戰沒有功勞為名,上書朝廷請求剝奪姜維的兵權,改任益州刺史。

    景耀六年冬,歷史的關鍵時刻終於到來了。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和諸葛緒分三路伐蜀。姜維憑藉一己之力,將敵軍主力鍾會部擋在劍閣。不料,鄧艾卻劍走偏鋒,從陰平偷渡,準備繞過劍閣直取成都。鄧艾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劍閣後方,令蜀漢軍臣大為恐慌。面對從天而降的神兵,江油太守馬邈直接選擇投降。

    但是,蜀漢方面還有機會。鄧艾率領的並非魏軍主力,兵力不足三萬,且偷渡陰平時很多軍械都丟了,戰士疲憊。只要有一得力大將鎮守險要,鄧艾無異於羊入虎口。眾人目光都投向了諸葛瞻。很快,諸葛瞻就領兵出發了。隨同他出徵的是一群名將後代:張飛之孫尚書張遵、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之侄羽林右部督李球。

    然後令人唏噓的戰鬥就要打響了。

    在此之前,諸葛瞻還沒有打過什麼仗。黃崇多次勸諸葛瞻搶佔險要地形,阻止敵軍進入成都平原。諸葛瞻此時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到達涪縣後就盤桓不前。黃崇為此失聲痛哭。

    很快,諸葛瞻的前鋒部隊就被鄧艾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這時鄧艾寫信勸諸葛瞻投降,並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乃是忠臣之子,自然不肯投降,這是他讓人稱道的一面。但是看完信後,諸葛瞻大怒,把使者斬了,列陣準備與鄧艾作戰。諸葛瞻、黃崇、李遵都激勵士氣,諸葛瞻甚至說: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這是準備決一死戰了。

    我甚至有點懷疑,這就是鄧艾的激將法。因為這時候決戰,對蜀軍這支人心惶惶的戰敗之師決沒有好處。相反,堅守不出則更有利於挫掉對方銳氣。但是諸葛瞻可能也有自己的考慮,如果不出戰,內部士卒可能會更加惶恐。所以他選擇了激勵士氣,拼死一戰。

    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戰鬥初期諸葛瞻終於顯示了一些軍事天賦,硬是透過硬剛,把鄧艾之子鄧忠和司馬師纂兩員大將給挫敗了。但是鄧艾也不是吃素的,鄧忠倆人回來說諸葛瞻太強了打不過,鄧艾抬手就要把二人斬了。於是鄧艾親自督戰,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終於大破蜀軍。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都戰死沙場。綿竹之戰後,蜀漢朝廷徹底喪失了抵抗的勇氣,很快就投降了。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對諸葛亮非常向往,曾這樣評價諸葛瞻:

    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這當然是在誇諸葛瞻寧死不降、戰死沙場的忠義。然而反過來,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他除了忠義之外再沒有值得誇獎的了。歷代以來,人們對於諸葛亮的敬重,導致了對於諸葛瞻總有一種不相稱的誇讚,認為他忠心報國,沒有辱沒武侯的名聲。

    但是透過我的梳理,大家就會發現,諸葛瞻其實並非如此。他可能確實有一些過人之處,但是年紀輕輕就執掌大權,沒有經歷過劍陣磨礪就被委任為最後的衛國將領。沒有經驗的他,處事、作戰都有很大問題,特別是在與鄧艾作戰中沒有聽從黃崇的勸告,致使蜀漢兵敗。蜀漢的滅亡雖然並非他的主要責任,但是他的過錯也是很大的。

    寫到文章末尾,筆者不由得又想起了諸葛亮的《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多麼有遠見的諄諄教導啊!

  • 4 # 逸丫

    好像蠻多的,但是這個最好是查一下歷史書會比較好,哈哈

    現在一些大公司還蠻多這種情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酸菜魚粉的做法及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