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祥6858

    個人以為認識這個問題須從避免種植單一、連作重茬,堅持秸稈還田、休耕蓄草、科學合理施肥;控制化肥投入量、增加有機土雜肥;生態控制病蟲害、擺脫對農藥依賴,建設不懼旱澇的良田這些方面綜合入手,逐步達到良性生態農業才能保持持續肥力結構。

    避免連續種植單一

    通常我們在一個種植區域只能在特定的時間確定同等功用品種、而必須注意同類、同科、同種連續種植所產生的弊端;

    相同環境和相同需求、相同管理會影響肥力針對同類品種的正常發揮;

    包括非浸染生理病害(營養不平衡);蟲害及浸染性病害(不變環境的誘導)都是遏制或浪費土壤肥力發揮的重要因素。

    保持秸稈還田、休耕蓄草

    這裡涉及到有很多專家說秸稈焚燒對大氣環境汙染,網友說自古秸稈都是燃燒了的、沒有比汽車尾氣排放更汙染環境;

    我們應事實求是看到綜合利弊。事實求是是農村農業歷史上農作物秸稈並不是全部焚燒,農村人只是根椐生活需要合理利用,曾經因為生活燃料的缺乏,一根稻草、一根小樹枝都要撿回家;

    除了單幹使用化肥後首先開始水稻地焚燒收割後的稻茬,人們在有了煤炭、液化氣、電的充足後,陸續在田間焚燒油菜、玉米、水稻杆甚至棉梗。

    在此之前的歷史是很少在田間燃燒秸稈的,一切秸稈雜草殘物灰塵的收集還田、每家人畜糞尿的收集還田,是中國幾千年農田土地保持地力不變的傳統習性。

    重視地力和持續耕作的重要只有在今天農藥化肥無節制濫用情況下、顯得如此不可自撥才讓人驚覺!原來不計後果的高索取甚至一定會付出相應代價。

    休耕蓄草是農業培養地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農業歷史中農民積累的保貴經驗;

    我們在不停的耕作種植中,土壤受到不停的折騰、並不斷的付出,在這個過程中,土壤生態環境在不斷的變化,微生物群落、自然多樣化植物植被得不到休養穩定,土壤微生態、結構得不到重組恢復;

    連續耕作便意味著連續索取和現代不規範、不安全的物質連續投入,很難有安定環境的生物會越來越少,缺少活性物質的土壤也就會變的越來越板結,當然也就談不上保持地力了。

    很多野生雜草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抗逆能力,由於多樣化雜草不凡生存能力導致它們的吸收、合成物質的特殊功能,它們的殘體還田更具土壤恢復較強地力功能。

    這也是千百年農民旱地帶草翻耕、鋤頭鋤草殘體在田間自然消化,水稻地秧苗行間雜草人工拔除入泥、或收集雜草綠肥補充培肥,這都是保持地力的傳統習慣。所以休耕、自然蓄養雜草對提高土壤地力是有一定的作用。

    控制化肥投入量、增加有機土雜肥

    化肥這個角色在今天人類的地位空前,它顛覆了以往人類生存沒有任何決定因素的控制。

    假如我們突然不生產化肥或停止供應,那可能如天塌下來一般,整個社會可能會亂成一糟。

    從不用化肥到每畝5斤尿素到20斤至80斤一畝;複合化肥從每畝20斤到100斤至200斤。

    而且時至今日,每個種田人心中有譜,自己的田每年投入的化肥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收穫時的產量就是化肥投入量的標準,絲毫不能懈怠打折扣,人們很自然不會去考慮地力和產品安全。

    減少化肥投入就意味著更大的勞力、有機渣土肥的投入,已經拖得很虛了的土壤質地,短時間的投入根本起不到化肥立竿見影的相同效果,所以保持地力是考慮如何恢復地力的一個長期工程。

    如果發覺我們的依賴又是一種危險的同時,是否如同西醫解決了病人當時的痛苦、而忽視了產生病痛的生理綜合環境。

    因而持續補充有機土雜肥是改善土壤環境提升地力的基本措施。

    生態控制病蟲害、擺脫對農藥的依賴

    要承認農藥是殺滅生命生物意味著革命性的武器,它對於任何一個有生命存在的環境都具沒有方向性的破壞。

    因而它在抑制生命發生發展的同時也在相對破壞著這個環境,同時間接阻礙土壤地力持續保持正常,因為維護植物生長環境的生物群遭到打擊,原始的、有機的環境失去了平衡。

    原始森林、從沒見過農藥的地方,長著茂盛植物在我們身邊也不少見,沒見著病蟲害將它們滅絕。

    所謂生態,自然界有一種自我調節能力,它總是趨向於平衡,平衡各方面發展中的過分和衝動。我們人為的是如何順勢調節,過於強勢想奪大自然的權必然會帶來不可抗拒的報復。因而盲目大量傾灑農藥對植物、生物的破壞也意味著對土壤的破壞,例如位於土壤三相的液相,是農化殘留、汙染的攜帶者,它無處不入。

    建立不懼旱澇的良田

    水質是一個方面,這裡我只談土壤中水分的比例。通常我們的作物生長載體只需要十分之三的水分就夠了;

    有些根系強大、耐旱作物只需要十分之二多一點。

    水分過多,特別是南方雨水多的地方,過於浸泡的地塊,土壤缺氧、旱地好氧微生物群落受到抑制,有機物分解緩慢;

    養分流失、土壤中的營養隨水滲入低窪或河流汙染水質不說,且水過度浸泡土壤極易板結。

    所以南方雨水多的地方需深溝高畦、排灌方便,適宜含水量也是保持土壤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持續保持土壤地力,這是未來種植業的一個持久工程,其綜合難點值得社會重視,值得每一個農業人不懈的去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卡拉馬佐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