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野老人
-
2 # AA時光
項羽和蒯通都曾經勸過韓信自立,韓信之所以不聽,絕不僅僅是因為韓信對劉邦忠心,而是韓信在獲得了穩定的理想收益情況下,沒必要為了利益更大化,再去做有風險的事情。
一、 歷史背景。
無論史界還是民間,韓信都可以稱得上響噹噹的歷史傑出人物,天才軍事家。按劉邦對其評價,稱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楚漢戰爭期間,彭城之戰漢軍大敗後,劉邦撤回滎陽建立防線,阻止楚軍西進。劉邦採納張良等人建議,派韓信攻取魏、代、趙、燕等諸侯之地。
韓信確實不負眾望,他以高超的軍事才能,攻無不取,戰無不勝,連續攻佔魏、代、趙、燕、齊五諸侯國,為劉邦最後戰勝楚軍立下汗馬功勞。
韓信在攻佔齊國後,楚軍已處漢軍包圍之中,尤其是韓信在齊國又消滅龍且率領的二十萬援齊楚軍。此時,楚漢力量對比,漢軍已經佔據絕對優勢,項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此情況下,項羽派武涉勸說韓信叛漢自立。
韓信對項羽的勸說態度乾淨利索,他乾脆回絕道:“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有今天。”
當然,想說服韓信自立的還有他身邊的謀士蒯通。蒯通曾多次勸說韓信。對於蒯通的勸說,韓信是這樣回答的: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僅從從韓信回絕項羽、蒯通勸說的字面意思看,顯示了韓信對劉邦的忠心。然而仔細分析,事實並非如此。
二、 韓信不肯自立另有原因。
1、 韓信的人生目標是封王,既然能夠封王,就沒必要為了封王再去冒險。
韓信出道前,雖為淮陰無業遊民,卻受有分封思想的影響,懷有封王的大志,他能忍受飢貧而不亂,他能忍胯下之辱而不怒,為的是這一目標;他投項羽不得重用而離開,也是為了這一目標;他投劉邦因暫未得到重用也曾逃跑,還是為了他心中這一目標。
待到韓信被拜為大將軍,領兵攻下魏、趙、齊國後,韓信已是擁功自居之人,他已經向劉邦開始討要齊王,只是他正在等待劉邦的答覆。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派人勸他自立,以韓信對項羽不可靠的印象,他怎麼會相信項羽?他更不會聽從一個要失敗的項羽的勸說。因此,他對項羽的勸說是非常乾脆的給予拒絕。
相反,韓信對於蒯通的反覆勸說,儘管他表面說對劉邦表述的是忠心,但他是有過遲疑的階段,待他獲知劉邦批准他為齊王的時候,韓信的人生目標終於變成現實,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韓信對蒯通的勸說否決也變得非常堅決起來。由於蒯通勸說的失敗,蒯通怕東窗事發,立即裝瘋離開了韓信。
我們假使不是張良、陳平二人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我們完全可以預料,那時韓信肯定將會聽從蒯通勸說,非自立不可;假使韓信知道以後會被劉邦們所殺,他也會放棄那個違揹他人性的所謂忠心,而選擇自立。
2、 韓信對能否自立成功並沒有把握。
第一、從古代兵權角度講。從古到今,帝王之類的領導人對兵權有非常嚴格的管控辦法。比如兵權分為統兵權和調兵權,這是兩撥人,兩種職能。舉個例子,圖書館負責圖書收藏、更新、借還,那是統兵;你有借書證,可以去圖書館借書,那就是調兵。借書證就是虎符。假如你調來了軍隊,你也不可能想幹啥就幹啥,你只能按交給你的任務,在指定的地區作戰,同時還會給你派來監軍約束你,另外你手上的軍隊只執行與指定的敵人作戰,如果你想指揮軍隊叛亂,那軍隊中的各級指揮官沒人會聽你指揮。因此,除劉邦以外的指揮員,也包括韓信在內,他們想自立或反叛是非常困難的,這一點,韓信不會不清楚。
第二,韓信手下主要將領,比如步兵將領曹參,騎兵將領灌英、丁復、丁義等人都是劉邦的死黨,韓信想背叛劉邦搞自立,這些將領能答應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從這一層面說,韓信自立也是困難的,這一點,韓信也會明白。
綜上所述,韓信的利益目標是封王,所謂的忠心在他的價值觀面前根本就是個假說。但韓信在已經獲得了穩定的理想收益前提下,他也不會為了更大的利益去做存有極大風險的事情。
-
3 # 激情與理性
目光短淺之人而且居功自傲連劉邦都不放在眼裡!功高震主是大忌韓信不懂退讓反而得寸進尺在劉邦為難之間要求封王,為搶功勞還致劉邦得力幫手說客酈食其被殺!從此埋下禍根最終導致狡兔死,走狗烹,被劉邦的老婆幹掉。留下無盡的悔恨。可以說與項羽類似有一身才華能力出眾但除了打仗別的事處理不好!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秦王燒阿房宮殺楚王自立分的諸侯王也不公平很快反叛。總之仁義和狠毒用不好!韓信只顧眼前利益完全看不到劉邦才是偽君子卸磨殺驢!彭越沒什麼異心都被殺了更何況不知輕重心高氣傲功高震主的韓信了!他是眾多卸磨殺驢中死的最不冤枉的一個!
回覆列表
項羽和蒯通都勸韓信自立,韓信為何不聽,真的是因為忠於劉邦麼?
韓信在劉邦那裡發達後,正是項羽艱難困苦之時。
項羽為了戰勝劉邦,派武涉遊說韓信,希望韓信離開劉邦。
韓信對武涉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後來齊華人蒯通為了齊國利益,也來遊說韓信,韓信也拒絕了。
由此,很多人根據這兩件事情,以為韓信對劉邦是十分忠誠的,以為劉邦殺害這樣一個對自己十分忠誠的將軍涼了天下功臣的心。
韓信這樣做只不過是韓信明白自己無法戰勝劉邦,不敢反叛劉邦。
韓信說這一番話,並不是韓信真實的想法,韓信只不過是在耍心機,以此迷惑劉邦,希望從劉邦那裡得到更多的好處。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韓信深知自己不是劉邦的對手。
韓信在京城的時候,劉邦閒來無事,找韓信聊天。
劉邦一時興起,問韓信:“寡人能帶多少兵?”
韓信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陛下頂多能帶十萬軍馬!”
劉邦又問:“那麼,將軍能帶多少兵馬呢?”
韓信得意洋洋地說:“我韓信是越多越好!”
劉邦譏笑說:“既然你是越多越好,怎麼被我利用呢?”
韓信腦子反應快,連忙說:“陛下不善於帶兵,善於駕馭將領,這是我被陛下利用的緣故。再者陛下受上天派遣,一般的人怎麼能與陛下相比呢?”
韓信這裡儘管有溜鬚拍馬之嫌,但是也有自知之明。
韓信知道,要是自己帶兵與劉邦對陣,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要是與劉邦在更大的領域裡交手,自己不是劉邦的對手。這就是韓信說的,劉邦善於指揮將軍們衝鋒陷陣,攻城略地。
二,實踐證明,韓信不敢反叛劉邦。
消滅項羽後,劉邦並沒有以為天下大吉。
劉邦沒有了項羽這個對手,但是劉邦憂慮自己身邊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劉邦對自己身邊的人最不放心的是韓信。
項羽剛剛在垓下自刎,劉邦就單槍匹馬闖進韓信的軍營,收繳了韓信的兵權。
這個時候,如果韓信不交出兵權,而是將劉邦控制起來,甚至暗害劉邦,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韓信沒有這樣做。
韓信面對單槍匹馬闖進自己軍營的劉邦乖乖地交出了自己的兵權。
劉邦將韓信從齊國調到楚國後,有人揭發韓信有反叛之心。
陳平建議劉邦借巡遊雲夢澤的機會,逮捕韓信。
劉邦的這一用心被韓信識破了,但是韓信沒有膽量反叛劉邦。
這個時候,項羽的部屬鍾離昧正在韓信身邊。
有人建議韓信殺了鍾離昧,將首級送給劉邦,以示自己沒有反叛之心。
韓信覺得這個建議可行。
韓信來見鍾離昧,告知自己的想法。
鍾離昧對韓信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最後,韓信還是殺了鍾離昧,帶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劉邦。
劉邦趁此機會抓捕了韓信。
以上事例證明韓信雖然有心造反,但是沒有膽量反叛劉邦。
三,韓信的目的是想從劉邦那裡得到更多的好處。
韓信雖然沒有膽量反叛劉邦,但是因為自己 的功績,又想從劉邦那裡得到更多的好處,於是不擇手段要挾劉邦。
韓信能輕而易舉地佔領齊國,其實是酈食其的功勞。
酈食其在韓信征討齊國之前,就請求劉邦讓自己隻身前往齊國遊說齊王。
在韓信征剿齊國之前,由於酈食其的遊說,齊國國王已經同意投靠劉邦。
韓信也知道齊國已經投降了劉邦,停止了對齊國的進攻。
齊華人蒯通對韓信說:“儘管齊國投靠了劉邦,但是劉邦並沒有要求將軍停止進攻齊國。”
韓信由此趁齊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進攻齊國,讓齊國措手不及,輕而易舉地佔領了齊國。
佔領齊國後,韓信派人送信劉邦說:“我想做齊國代理國王。”
此時的劉邦正在滎陽與項羽處於膠著狀態,迫切需要韓信增援。
聽到韓信不是帶兵來支援,而是要挾自己封他為齊國國王,恨不得殺了韓信。
當時,張良與陳平在場,制止了劉邦的魯莽行為。
劉邦採納張良與陳平的建議,高興地對韓信的使者說:“大丈夫要做就做正式國王,做什麼代理國王呢?太沒有志氣了!”
於是,劉邦派張良前往齊國封韓信為齊國國王。
劉邦與項羽在鴻溝簽訂合約後,項羽帶兵東歸。劉邦本應該帶著軍隊西去。
劉邦沒有遵守合約西去,而是尾隨項羽而來。
項羽發現了劉邦的用心,於是在固陵停下來,迎頭痛擊劉邦。
劉邦被打敗,躲進了山洞。
這個時候,按照事先約定,韓信應該帶著齊國的軍隊前來支援。
韓信卻沒有按約定的時間趕來支援,而是在中途停下來了。
劉邦問張良說:“韓信為什麼不按約定的時間趕來圍殲項羽?”
張良說:“韓信知道天下大勢已定,他不想按約定趕來支援漢王,是想趁此時機得到更多的好處。如果漢王劃一大片土地給韓信,韓信會帶兵馬上趕過來。”
劉邦無可奈何,只好將陳國以東至海邊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
韓信得到土地後,立即帶著軍隊趕過來了。
以上事例,證明韓信儘管不敢反叛劉邦,但是無處不在利用各種機會要挾劉邦,以此獲得利益。
綜上所述,韓信拒絕項羽與蒯通的遊說,不是因為對劉邦忠誠的緣故,而是沒有膽量反叛劉邦的緣故,而是不想放棄既得利益的緣故,而是想利用各種機會從劉邦那裡得到更多好處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