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食中國
-
2 # 東方長嘯
公益專案優劣?公益專案是哪些不以盈利無目的、具有社會效益的活動。既然是不盈利的社會活動就沒有優劣判定與評估,只有大小之分。無論大小多寡,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高尚的、純粹的、有道德的和脫離了低階趣味的……地震災區災民?艾滋病病人?貧困學校學生……等受眾群體和影響力來判定。
-
3 # 義倉文化
專案評估是一門很複雜系統的專業,現代主流的專案評估起源於西方新管理主義的盛行,許多評估直接借鑑於工業企業的管理標準,並嘗試建立起一套指標體系,來快速衡量一個專案的好壞優劣,從而為專案改進設計提供參考意見。這種評估體系的優勢是系統化,邏輯清晰,便於操作,但是也有其弊端,例如機械化(偏重用評估工具),沒有溫度,將評估物件割裂看待,對於專案中一些不易衡量的軟性指標難以觸及,最後不了了之。
當然也需要定義清楚什麼才是專業?是否西方的評估體系就等同於專業?如果認同西方評估專業體系之外還有“更多”專業的話,那麼便會有不同的發現和思考。
在此基礎上,我曾經嘗試基於中國本土理論和哲學,融合現代評估理論,開發一套適合中國本土公益專案的評估體系。經過幾年的評估實踐嘗試,有所成效,現簡單分享如下,如有興趣可進一步交流探討:
1、從古人造字對“評估”的本土化理解:評:字從言,從平,平亦聲。“平”為“秤”省,義為“稱重”。“言”與“平”聯合起來表示“報稱重量”。本義:糧庫官吏對農民繳納的公糧進行稱重和目驗後報出重量數字和質量等級(以便文書記錄)。引申義:說出判斷,發表意見。估:形聲,從人,古聲。本義:物價,人(而非儀器)大致地推算。因此中國文化裡的“評估”,本義包含了對專案的效果評價和程度的估算兩層含義,強調二者應該平衡看待。
2、本土化評估理論源流:現代公益專案多以參與式評估作為評估發展專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其中進一步涉及了諸多人類學、社會學、統計學等理論和方法,共同構成了現代公益專案的評估體系。本土化評估理論並不排斥這套評估理論和方法,而是嘗試從中國傳統的哲學系統源流中建構出一套理論和方法體系,重塑華人的文化視角,並與現代評估理論和方法體系進行融合,其理論系統源流可以簡述為:道--太極(整體觀)--陰陽論(平衡及優勢視角)--三元論(精氣神/文化整全視角)--四方論(文化反思視角)--五行理論(系統理論).....這套理論,同時也是一套哲學視角,相互之間有緊密的關聯,改變了評估者對專案、社群、和評估物件的根本看法,參與式成為一種自覺,更是一種方法論,如熟練掌握,便可以直接對專案進行分析和評估,並尋找出相應的對策;
3、相對應地,就近從中醫的方法體系中,並吸收佛經《心經》中的方法,快速建構了一套簡便易學的本土化評估方法體系,可簡述為:(1)望聞問切,四診合參;(2)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其中望聞問切為基本的專案一手資料蒐集方法,四診合參為資訊梳理分析方法,色受想行識為加深專案思考的路徑,對專案進行深度反思,五蘊皆空,為與專案夥伴一起尋找突破自身和專案的突破點,找出新的專案起點;
4、從實踐經驗來看,這套本土化專案評估系統比較適合對農村社群的發展專案進行系統評估,如能熟練掌握上述基本理論和方法,便可以迅速評估專案的優劣,找出專案的優勢和不足,例如:
4.1專案活動之間關聯性是否緊密?
4.2硬體專案和軟體專案(看得見的專案和看不見的專案)是否平衡?專案是否能著眼於社群優勢尤其是軟性的優勢而進行設計和推動?
4.3專案是否能關注到社會結構、制度和關係以及社群精神的層面?
4.4專案是否看清楚自己的來路和前行的方向,具有反思精神,而不是盲目學習照搬或自卑、自大?
4.6專案設計干預是否具有系統思維,著眼於那些人群,從哪裡切入,弱化什麼,加強什麼?調整的關係是什麼?
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介紹,打鐵還需自身硬,好的專案評估取決於評估者自身的能力高低,評估者如何加強自身的評估能力,好比修煉武功,需要勤學苦練,多加練習方可。
以上觀點多為本人經驗之談,如有不認同或不理解的地方,請還望大家不吝賜教!
回覆列表
對於公益專案評估,我還是有發言權的。2007年研二,我實習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著雲南社科院老師做專案評估,懵懵懂懂之間進入評估這扇大門。
後來這10年的NGO工作中,曾有3年時間是全職做專案評估工作,聽過很多人講自己的專案故事,協助他們進行一些回顧和反思,以便將來更好的開展此類專案。關於題目的這個問題,本人有以下思考:
需明確評估拆分指標/目標 一般評估主要從“改變”和“影響力”兩個方面來進行評估(當然有些資方也會有其他要求,如評“內部團隊成長”“效率”等其他方面),橫向對比公益專案A和B哪個更好,最簡單的做法是,直接對比這兩個專案誰對於既定專案人群的改變更大,誰帶來的專案影響力更大。 溫馨提示: 仔細來說,評估本身就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何況兩個專案的橫向評估對比呢?首先來看,專案A和B是否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標準是什麼?是專案關注的社會問題的相似性?是機構所能號召的資源相當?還是專案服務區域文化背景類似…… 橫向對比之前,這是首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
其次,橫向對比很多時候又繞回到專案本身的縱向對比上面,回到最初的專案設計上去,看其完成程度和相關專案效果的達成程度,否則僅僅是按照某些指標去“打分”,評估這件事情很容易流於形式。橫向對比一定要明確的是對比的目的是什麼?是對比誰好誰差,還是找出各自的經驗教訓,為同類型專案資源整合,專案操作,甚至是行業發展做出貢獻?
第三,所有的專案評估,其實都需要回到專案本地情境下去評估,不然對比這件事情沒有公平性而言。舉例來說,同樣是修路5公里,受益人數多的專案A比受益人數少的專案B好嗎?不一定哦。我們回到本地情境,我們可能會發現,專案A地處人群集中區,國家已經在此處開展了村村通工程,大家對於出行這件事情緊迫性並不強,問起群眾對於專案這條道路,群眾可能會說,哎呀,那條路呀,錢如果拿來修水井會更好。而到了專案B地區,會發現,這條路是在做”最後一公里”的事情,群眾沒有這條路,瓜果蔬菜就是沒有辦法運出去,大家對於這條路的迫切和使用程度更高,對於人內在的改變更高。
最後,有關橫向對比這件事情,更多時候又迴歸到評估團隊的專業性和評估功底,也許有的評估老師會跳出筆者前面說的所有條條框框,直接使用人類學方法評估這兩個專案給人的直接感受,參與式評估人員所感受到的專案的“精氣神”,這種彎道超越的方法可能也是最高階的評估方法之一! (本文特邀作者:文欣,資深公益人,公益專案評估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