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風清揚一1
彌衡與楊修身份不同,彌是東漢朝下的文化名士,天下文化人皆知;楊修是曹操帳下主薄,隸屬曹操本人。這是其一;彌衡辱曹時,曹雖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廷實際掌權者,但對內來說朝內製衡力量仍很大,對外來說諸雄並存,曹仍須博取名聲而致天下士人來投,政治現實和曹的政治權術必須要求曹操保持隱忍。而楊修則完全不同,一是殺楊修屬於內部事務的私事;二是私事的處理有很多方法可掩蓋曹公報私怨的企圖;三是曹已是魏王,朝中全是曹的親信,連荀彧荀悠這麼高地位的官員都能暗中處置,更何況一楊修?殺一楊修可對不識趣的人立威;四是長江以北已全屬曹操,其勢力足以使天下想投曹的賢能來投,曹不須再隱忍。建安十三年曹殺天下名士孔子之孫孔融就可見一斑。
-
3 # 南方鵬
禰衡有一句老少皆知的名言“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狂生看得上眼的只有兩個人孔融楊修,剛巧都讓曹操殺了。而他對不少世家望族出身,權傾天下人物如荀彧陳群等人,都看不起,而都是曹操手下重臣,足見此人之狂。其人雖狂,所涉書史文采卻極為驚人,只從後漢書一些記載便可看出,幾乎橫掃中原荊襄堂上諸君。
孔融以為好轉了,又向曹操再舉薦,說我已帶禰衡前來請罪,曹操愛才之人,聽說此人願意屈身,也很歡喜,不一會有軍士來報,營外有一個人像瘋子,以杖擊地在唱歌,歌詞全是罵人的。曹操出來一聽大怒說,禰衡小子,我要殺你如同捏死鳥雀,只是恐怕天下人以為我不能容人,我送你去劉表那試試。於是派他出使荊襄,最後死在黃祖手裡。孔融其時未死,曹操不殺禰衡應有給孔融留面子的意思,並且,禰衡與楊修雖同是士林名人,但身後背景不可同日而語,禰衡當面折辱,楊修預人家事,禰衡為禍不大,可以不殺。
-
4 # 漩渦鳴人yy
禰衡裸衣罵曹操,這個故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那有人就會覺得很奇怪,說這個人明目張膽的脫光自己衣服在那裡罵曹操,然後曹操居然沒殺他,而是選擇用一種很見不得人的手段把他支到荊州,然後讓黃祖殺了他,但是面對另外一個人,楊修並沒有說她的壞話,卻直接把楊修給殺了,為什麼二者之間會有這麼大的待遇差距呢?
這個問題分析起來就必須得從不同的方向來說。
首先,這個禰衡是孔融發掘出來的一個人才,至於說這個人究竟是氏族大家還是寒門子弟,個人覺得應該是一個寒門子弟,如果說是一個氏族大家的話,不會養成這樣一種性格,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去看另外一個人,就是劉備手底下的謀士徐庶,二人可以說有著驚人的相似,同時,從禰衡看不起荀彧這一點來看,應該是對這些氏族大家是有著天生的成見。
曹操這個人一生用人的特點就是提拔寒門子弟,壓制仕族大家,使得權力能夠平衡人能夠物盡其用,對於他來講,像楊修這一類的氏族,大家的子弟需要警惕,對於像徐晃,張遼之流的寒門子弟。曹操一直在提拔和重用,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一個權力上的平衡,向禰衡這一種人對於曹操來講絕對不能夠殺,如果殺了,那就是讓天下的寒門子弟感到寒心,曹操手底下那些蟄伏的想要蓄勢待發的世族,大家可以說個個鼓掌稱好。
第二點,時代背景不同,迷和裸衣罵曹操那會兒,曹操還處於一個事業上升期,還沒有到那種真正能夠決定天下走向的一種時候,這個時候北邊兒的馬騰,然後南邊兒的劉璋,劉表,孫策,孫權,都在那裡虎視眈眈。這個時候,曹操絕對不能夠給天下一種我不尊敬皇帝,我想要取而代之的這一種意向,否則的話,他篡漢自立的罪名一旦坐實了,那不管他擁有多少土地,也會被他給活活消磨殆盡,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啊,當初袁術是怎麼死的?
殺楊修那一會兒曹操已經徹底平定了北方,除了更加北方的公孫度其他的人已經全部處理完步,曹操擁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這個時候曹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處置哪個人就處著哪個人哪怕你這個人的祖先是曾經的太尉。
第三點對於曹操來講,他十分忌憚一件事情,那就是世子之爭,對於曹操來說他給兒子那一些老師還有他們的那些家臣都只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誰如果過多的參與其中,那你就等著被殺吧。
第四點對於曹操來講,他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提防陰謀的人。我說過,執行陰謀論的人就必須要對你要執行陰謀的那個物件要十分的瞭解,否則你一切都是如同小丑一般,讓人恥笑,禰衡雖然說看曹操不順眼,那他並不瞭解真正的曹操,叫民航去耍陰招去陰曹操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曹操這一點完全表示無所謂,這種人怎麼可能想得了什麼計策來陰我一把,頂多就是逞一下口舌之利。
但是楊修就不同了,楊修體現出來就是對於曹操近乎於百分之百的瞭解,這種人特別恐怖,如果說這種人不是你最親密的人那你最好小心他一旦想整理,那你完全一點兒反抗都沒有。
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看楊修不順眼的第一時間就把楊修直接給幹掉了。
伴君如伴虎,那都是每一個皇帝自己演出來的,這是成為一個上位者必須要記住的至理名言,別讓你的部下把你給看透了,等到你的部下把你給看透了,你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回覆列表
曹操不殺禰衡,和曹操殺楊修,倆事兒沒有什麼太大的直接關係。要說有什麼關係,只能說和曹操的政治態度有關係。
禰衡確實罵曹操,而且《三國演義》裡面的“裸衣罵曹操”還是真的:
衡進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裝,而輕敢進乎?”衡曰:“諾。”於是先解衵衣,次釋餘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單絞而著之,畢,復參撾而去,顏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後漢書-禰衡傳》但是曹操就沒有殺他,即使是禰衡在曹操門口哭喪,曹操勃然大怒,也只是說“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而已。那麼曹操為什麼不殺他呢?
曹操的話裡說的很清楚了,他雖然殺禰衡像殺一隻鳥一樣,但是畢竟禰衡名氣很大,不好動他,因此只有把他扔給劉表。後來禰衡雖然在劉表那也舊態復萌,劉表也沒動他,而是交給了大老粗黃祖,最後禰衡就死在黃祖手裡了。
禰衡這種人,曹操可殺可不殺,因此曹操就可以不殺。但是楊修卻不一樣。很多人都說楊修是因為猜透了“雞肋”才招致殺身之禍,其實不然。楊修的問題在兩個——干預立儲和背後的家世。
楊修干預立儲,這就已經犯了大忌。在曹植和曹丕奪嫡的時候,楊修旗幟鮮明的站在了曹植這邊。而我們知道,在古代,任何干預立儲的人都是會招致當家老闆的極度忌恨的。
而楊修的家世就更讓曹操忌憚。楊家五世三公,是當時最頂尖計程車族。而曹操畢生所希望建立的,就是打造一個寒族主導的政權。為此,他不惜向楊修、崔琰等士族子弟開刀,以向士族宣示自己的權力。
(對於這個問題,我闡釋得還不夠詳細的話,可以參考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