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眯眼瞧百態

    糧食價格一直下跌,這是這幾年的常態。

    現在是市場經濟,一直講究優勝劣汰,個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個體規模太小,容易受到擠壓,也難以打出品牌,品質良莠不齊。

    但是,農業要發展,要現代化,然而農民在種著土地,就不可能搞大型機械化農場等型別。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農民自己放棄這條路子,另尋他路

    這時候,糧食價格減少政策保護,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市場進來了,個體小戶怎麼可能競爭過大型農場,他們成本相對低啊,再說來點,扶持,那就更如魚得水了

    於是,農民會想著把土地租出去,用詞不準確,各位見諒!

    於是,到城市打工,到城市落戶,到城市生活

    農村現代化和城市化就會同步進行,甚至加快了

  • 2 # 三農廣訊

    如何看待今年稻穀價格下跌?

    今年的稻穀價格確實出現一定下跌,目前南方稻區新收穫的秈稻陸續上市,地邊收購價在1.1元左右,水分大的潮糧在0.8~0.9元左右,價格低於去年同期;而北方2017年產粳稻價格在1.4元上下,與去年同期價格持平,受託市價格下調影響,新稻上市後目價格有下跌趨勢。關於今年水稻價格下跌主要有三個因素:

    一、託市價格下調是今年水稻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今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網站釋出了稻穀價格下跌的通知,核心內容是南方標準水三等秈稻每斤下調0.1元,即早秈稻每斤調至1.20元/斤,中晚秈稻下調至1.26元/斤,北方粳稻標準水三等價格調至1.30元/斤。可以說訊息一出,市場眾說紛紜,目前南方陸續上市的秈稻價格驗證了大家關於水稻跌價的猜測。下面是最新水稻價格,供大家參考:

    二、水稻庫存壓力仍然很大。大家一定會想國家為什麼會調低水稻收購價格?除了推進水稻市場化銷售的原因之外,其中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存問題,據瞭解目前國庫中水稻陳糧大約在1.3億噸左右,而中國每年的水稻總產只有2億噸多一點的水平,可見庫存量還是很大的,所以說調低水稻價格,縮減收購量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由此看來,水稻的後期行情上行的機率不大。

    三、總體看農民種植水稻收入減少有限。雖然調減了水稻託市收購價格,為了保護稻農的收入不減,國家對水稻主產區實施了種植補貼政策,有訊息稱秈稻區補貼100元/畝,北方粳稻區補貼150元/畝,如果這個補貼準確的話,對於稻農來講,基本上能夠彌補降價帶來的損失。

  • 3 # 鍾情三農

    如今,中國三大稻穀品種——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分別都面臨不小的供需失衡問題,急需解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每年,中國的稻穀產量是不低,每年都在實現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是近年來市場需求量則十分有限,供過於求的形式持續多年,造成國內稻穀庫存量高企。

    此外,由於中國的稻穀種植過於追求產量。忽略了質量,導致中國稻穀整體供應結構不良,低端稻穀供給過多且價格過高,但中高階稻穀價格不低但供給減少,導致中國每年要大量進口稻米來平衡國內供應結構。

    所以,今年全國範圍內的稻穀價格整體走低就是因此而來。

    首先,收儲價格逐步走低,隨後,收儲政策直接被取消,改為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形式。最後,國內稻穀供需形勢改善,市場購銷價格逐步回升,這一幕是不是和這幾年中國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很是類似?

    沒錯,今天中國稻穀市場和購銷價格所面臨的境遇就和當年國內玉米收儲改革正式開啟後一樣,面臨著巨大的震動,也需要有人來忍受這強烈的陣痛。

    希望國家能夠及時下發稻穀種植者補貼,為稻農們止痛!

  • 4 # 糧小咖

    截止9月上旬,2018年產的稻穀,早秈稻已經進入了收購的尾聲,市場購銷比較清淡,價格也是在託市收購底價水平偏弱執行;新產中秈稻已有上市,但數量還不大,對比去年同期,價格明顯偏低,據網友反映,河南信陽地區的光山縣收購價105元/百斤,江西撫州的崇仁107元,湖北石首調關108-109元,隨州歷山102元,沙洋縣毛李鎮107元。

    對於稻穀價格走低的原因,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稻穀最低收購價格的大幅下調,尤其是2018年產稻穀託市收購價格,比去年下調了10元、20元/百斤不等,國標三等早稻120元、中晚秈稻126元、粳稻130元,其中粳稻的價格較比最高水平已經下調了25元/百斤。

    不否認,在市場條件下,稻穀的託市底價不應該只漲不跌,但今年的大幅下調,除了幅度比較大不容易讓農民接受之外,還沒有充分考慮到種植成本的持續增加。託市收購政策即使是從保收益向保成本轉變,但今年估計很多地區保成本也難實現。

    三、要說說進口,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稻米生產國,當然也是第一大消費國,原本國內的產量就可以基本滿足國內的消費量,而隨著託市政策的實施以及託市收購價格的持續上漲,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逐漸增加,同期,大米消費的增幅有限,使得國內稻米出現了產大於需的格局。而反而在這個時期,原本中國只是進口一些泰國香米,調劑高階消費市場的進口格局,也隨著2011-2012年以來大量低價東南亞普通白米的進入國內市場,對中國水稻生產、稻米價格乃至整個稻米產業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瞭解這個情況的朋友都清楚,來自於越南、緬甸等國家的低價大米,無論是海關進口,還是走私進來的,價格比中國產大米都低很多。

    稻穀價格的走低,帶來的最大影響,不是老百姓買大米的價格低了,並不是,市場上大米零售價並沒有怎麼降價;更大的影響是農民因為種糧收益的下降而降低了種糧積極性,對於南方的水稻田來說,一旦拋荒的多了、時間久了,再想復耕就難了。對於中國60%以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的消費需求來看,糧食多了確實財政、庫存等壓力比較大,而一旦少了,那可能影響更大、問題更嚴重。

  • 5 # 沱江人

    對於一個依靠農業資源起家的大國而言,稻穀價格的持續下跌並不意味著是一件好事,令人堪憂!

    現代農業發展成今天這個規模,已經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付出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稻穀價格的持續低迷,雖說是受市場經濟的制約,決定權在市場。但有一點完全可以證明,市場經濟給農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傷害,甚至有時是災難?

    糧食是國之重器,也是國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農民如果捨棄土地不種糧食,農民種什麼?農民如果種糧食賺不到錢,農民靠什麼來維持生計?將來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

    市場經濟搞活了國民經濟一點也不假!其它行業在市場經濟的快速運轉中,如魚得水,使某些單位或個人撈足了油水,撈足了資本。唯獨糧食市場缺乏廣闊的前景,農民手中的糧食長期受市場冷落和擠壓!

    中國的糧食到底是長期依賴從國外進口,還是自產自銷?中國的農民到底是以種糧食為主,還是改種其它的經濟作物?稻穀價格的下滑,無疑會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無疑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損害!中國農業的前景不容樂觀!中國農村的未來值得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有流水的河裡怎麼釣到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