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85889775398

    吉客聯盟創始人小史在一次創客活動中問到,四大金剛中的粢飯與大餅、油條、豆漿因形因狀命名不同, “粢”指什麼,為啥用“粢飯”組詞?為什麼不叫“糯米”或“粳米”團,要用“粢飯糰”命名?聞聽此問,你我對耳熟能詳的“粢飯”名之由來還真說不出子醜寅卯來。可見,海派孕育下的餐飲文化其早餐早點叫法也大有名堂經。

    《新華字典》解“粢”:古代總稱穀類,也指供祭祀的穀物。查《古代漢語詞典》,粢一指稷,粟米;二指稻餅。找《說文解字》:粢或從米。猶從食也。再翻尋一些資料:粢是把蒸熟米飯搗碎做成的餅狀食品,糯米、粟米皆可成粢;長三角一帶將粢稱餈或餈飯,其他區域則有餈糕、餈飯、餈粑、餈團之稱,亦有蒸飯之說。

    從小曉得粢飯由糯米與粳米配比合蒸而成,如果“粢”泛指穀物,糯米與粳米兩者和合可稱“粢”的話,那麼糯米或粳米與其他穀物相配為何又不叫“粢”?又如果因稷列百穀之首而稱粢,也有點勉強。由此,上海灘的“粢飯”與“粢”從關聯上找“出處”,可能有詞義認知上的差異,食材組合上的差池,更有食用場合上的差別。看來,“粢飯”的來由及粢飯文化還真有思辨的空間,比如,有人誤認粢飯糰是“冷飯糰”。

    兒時,曾聽過一個笑話。說鄉下有一“懶人”在其父母“逼迫”下來上海找“機會”(現稱被動就業或創業)。當時寧波輪船都是凌晨抵達十六鋪碼頭,上岸後,懶人看到不少人捧著“冷飯頭”在邊跑邊吃,有的向擺渡船“狂狂夾”奔去,有的又從他身邊“嗖嗖夾”跑過,吃相交關難看。他突然竟看到了開南貨店的同族堂兄阿德哥也往嘴裡塞冷飯頭,立即大聲叫喊。擁擠嘈雜人群中的阿德哥可能沒聽見,懶人則以為堂兄混“不出山”,哪像老闆,活脫就是個癟三!你看,阿德哥咬口冷飯又捂在手中,聽到喊叫,難為情地不敢抬頭就逃走了……

    上海粢飯,用一根油條,或芝麻白糖,或榨菜、醬菜絲包裹當早餐,不用碗盞不用筷,邊走邊吃行動快,耐飢可口又實惠,男女老少滿口誇,特別適合身強力壯或者重體力勞動者食用,手捧粢飯滿街可見,實在是工業化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江南一帶,製作糯米粉蒸肉、雞鴨粳米飯等,在家裡享用是平常事,只是大上海大馬路上“捧冷飯”吃法,難怪“懶人”誤解。

    上海的主婦大多手巧能幹,當年粢飯三分一兩,價鈿便宜,但不少家庭都會蒸點粢飯豐富伙食,因為蒸粢飯,那糯米與荷葉之香的交融,特別是粢飯內可以加入菜蔬葷腥各種“餡子”,哇,味道“不要太好”喔!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我還在南京東路東海大樓上班,同辦公室的小王用保溫瓶帶來她媽媽自蒸的粢飯糰,裡面有鹹蛋黃、肉鬆絲,那鮮香、糯韌、可口味道,至今難忘。

    在追尋弄堂早餐口味中,粢飯姓啥名誰其實並不重要,只是如今粢飯較之大餅油條豆漿的攤點少之又少,特別是吃一口“桶蒸竹篾”的粢飯有點難。這種供求的“不平衡”性,又成了創業創新的商機,吉客聯盟或在探索中央廚房的經營模式。當然,人們更多希望留住的是粢飯蒸制的技藝、持續喜食粢飯的緣由,以及粢飯味道中蘊藏的海派內涵。

  • 2 # 使用者7661217850441

    日本原住民族,「利用三角形的外模製造飯糰,象徵心臟,恭奉於神前。」這條資料或許可以視為御飯糰起源甚早的佐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倒伏後該怎麼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