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做夢的fishfly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敏敏:
1、和原生家庭成員互動模式和表達方式有關。有些人說話方式就是習慣了惡語傷人,就算是想表達關心, 愛護也說不出來好聽的話。好好的話不能好好的說。比如:“天氣冷了,多穿點衣服。”非要說成“穿那麼少凍死你”;“下班了,早點回家。”非要說成“不早點回家就別回來”類似這樣的習慣表達。
2、喜歡惡語傷人是對自己不滿的外在表現。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對自己不滿意,投射到,他人和環境中,就是看到任何事物都不滿意,表達出來的就是惡語相對。惡語傷人,先傷的是自己,是對自己的憤怒。
3、喜歡惡語傷人,是給自己“爭”的安全之地。在語言上,惡語傷人看似好像厲害一點,但其實是給自己在言語上或在心理上保留一份主動選擇“安全地帶”的權利。就好像兩個人吵架,惡語傷人的那個人看著吵贏了,贏得了主動權就好像能“安全一點”。這往往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4、喜歡惡語傷人,是希望被對方“看到”。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就是那句著名的 I see you 。看見你的情緒,看見你的想法,看見你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意義。惡語傷人的時候可能表達的內容倒不是有多重要,只是希望對方理解、懂得、“看到”自己,就會覺得輕鬆好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讓我們都學會有話好好說。
-
3 # 水寒雅芙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暴力的殺傷力不亞於真正的暴力傷害。特別是性格內向又倔強的人,別人若惡言相向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這個人必定耿耿於懷,甚至不會思考對方批評的對與錯,產生仇恨之心。
喜歡責罵孩子的父母,除語言表達有些粗暴外,內心還是比較正直善良。謾罵是父母看到孩子犯錯希望並對方能夠改正,又缺乏溝通技巧而導致的行為。其實這類父母心底是非常疼孩子,不想讓孩子受到皮肉之傷而動手打人。有一種父母是沒有耐性用言語來管教孩子,他們不會大聲責罵孩子,而是直接用拳頭說話讓你服從管教。相對這型別的父母,被父母狠狠地罵一頓又何妨?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面對突來的批評,根本來不及思考自己的對與錯,一心只想捍衛自己的自尊奮起反抗,雙方一定會發生語言衝突,甚至以武力一決高低。有時直接批評不如暗示對方的錯誤,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保全了對方的顏面。
在生活中,我們學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話,面對任何批評都可以虛心接受,那麼人與人之間便減少了很多的紛爭與煩惱。“愛之深,責之切”,父母正確的批評是我們修身之法寶,有如此良師在側,你應該心存感激與敬畏之心,直到有一天,你一定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用行。
-
4 # 暖心理
喜歡惡語傷人的人,反映出其為人處事的風格,以及其個人的素質和修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其原生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絡,以及現在的工作生活狀況有關。心情好心態好的人一般不愛惡語傷人,但反之呢,心情不好,壓力大存在焦慮和壓抑的情緒的人容易爆發點火就著。以對別人的語言攻擊來發洩自己的情緒。自己當時痛快了,沒有顧及到別人的感受,不自覺地傷害了別人還有可能會影響到以後的人際關係,事後冷靜下來再去後悔再去彌補。但對於那些尖酸刻薄的人來說,不會有心理上的自責,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自私狹隘,俗語說的“合適幹”,這樣的人不太合群,容易被人孤立。以上說的是普通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和則聚不合則散,或是冷處理,最多斷聯。我們稱之為情感邊界或情感剝離。
那對於我們最親近的父母,對我們喜歡惡語傷人的,我們該如何面對如何和他們相處呢?首先我們作為兒女來說,要學會感恩,理解和包容父母。如果是一直以來就喜歡對我們惡言惡語呢,也許是他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個年代很窮很苦能解決孩子們的溫飽已經不錯了,哪裡顧得上孩子們的內心需求和情感交流,他們那一代人都是以放養的方式長大的。他們雖然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呵護和疼愛,但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會很體貼,對父母的責罵和懲罰會逆來順受,覺得違背父母的意思是大逆不道的,所以他們本身也不太懂得和家人怎麼溝通怎麼交流,以至於在以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也不懂得怎麼和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做的對了,沒有鼓勵和誇獎,做的錯了或不順他們的心意了,就會大聲斥責惡語相向,當然這只是一方面的因素。
還有呢,就是家庭關係,父母的關係是否融洽,如果他們關係融洽夫妻和睦,對子女就會溫柔體貼,關愛有加。反之呢,整天大吵大鬧的家庭,稍有不慎就會波及子女把怒氣撒在孩子身上。再有就是父母的工作經濟方的問題,當父母工作壓力大,在外面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回家後就會發洩的子女身上。因為在外面要和別人維持關係,受了領導的氣和同事關係緊張等不能和別人發脾氣,但是回家後就不用忍著了,也許我們只是有一點不對或是不順心他們的心意的地方就會引爆他們,他們潛意識裡明白對子女大聲嚷出來,沒有什麼後果。自己以長輩的姿態來呵斥子女管教子女,一大部分原因在於緩解他們的壓力和發洩負面情緒,子女是無條件接受和原諒他們的。還有就是父母和我們形成了這樣的相處模式了,沒有犯錯的也是這樣冷言冷語,惡語相加,在他們內心就是認為:我們是為你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你就不錯啦,還不讓說了。更不會對我們表達愛意及其肢體上的親密。我有一個堂姐,從小她媽媽就是愛罵她指責她,一直到現在她都四十歲了,工作特別好夫妻關係也很好,就是不會對自己的女兒表達愛,女兒一和她親近,她就推開她會有牴觸情緒。她說會感覺不舒服難受。她女兒學習很好,但她也從來不會表揚孩子鼓勵孩子,這大概就是她從小沒有得到愛,長大了也不會表達愛吧,是和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影響的。
所以我們不必因為父母的惡言惡語而傷心難過,理解他們包容他們,讓他們發洩出來,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服就好了。不和他們計較也不傷害自己,左耳進右耳出。當然對的要聽要改,以便以後不會再因此而惹怒他們。適當的安慰自己:他們是更年期呢,不和他們一般見識,就當是他們的出氣筒好了。還可以在他們對我們發脾氣時給他們倒杯水,安慰安慰他們,向他們道個歉。不是我們沒有原則,是因為愛。因為我們懂得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愛是包容,愛是理解,不要等到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我們稱之為接納。
回覆列表
可能是因為關係越親近,說話就會比較隨意,在你面前放鬆警惕,卸下偽裝,不會像對陌生人一樣客氣拘謹,往往口無遮攔。或者說他們主觀上認為這樣的話是在你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我想大部分情況應該是屬於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