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孟替非

    《史記》裡有明確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建阿房宮。

    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

    關於阿房,顏師古的解釋是:

    “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

    阿有近的意思,房的本義“室在旁也”,也就是側室,因此阿房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靠近咸陽的宮室。

    其實,這只是個臨時性的非正式的宮名。

    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阿房宮的規模很大,一直到秦亡,都沒有建成,然後被項羽一把火燒了。

    本來秦始皇的意思,是等阿房宮徹底竣工,再另外起個富麗堂皇的好名字,只不過,海上的仙藥沒求到,他的屍體,就和一車的鮑魚一起發臭了。

    想想也是,以秦始皇的個性,連三皇五帝,他都覺得配不上自己的功名,生生把合在一起造了個皇帝的新尊號,他怎麼可能滿足於“阿房”這樣的小名兒呢?

  • 2 # 無風即風

    阿房宮讀ē páng gōng。

    “宮”字沒有異議,就是指宮殿。

    “房”,用作宮殿的話,一般是指偏室。

    因此,“房宮”就是指秦帝國首都咸陽主宮殿的偏殿。

    「阿」又作何解?

    漢字的偏旁結構裡,有兩對耳朵——左右耳旁「阝」,大家都知道。

    ✔但應該很少人知道左「阝」的原字是「」,即「阜」,指丘陵或土山。

    ✔右「阝」的原字則是「邑」,指大城,都城,一般認為是平原。

    兩者作為其他字的偏旁是形意符也是形聲符。

    那麼,「阿」字之謎就呼之欲出了。

    《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邑在此處作動詞,指建設城邑,“涿鹿之阿”,就是指在涿鹿這塊丘陵地形的地方建立了一座軍事城堡。

    ✔「可」,“口”為城,上橫下鉤就是指城牆。

    而涿鹿所處的地形地貌,是燕山沉降帶,其特點就是南、西、北三面環山的丘陵地貌——只有東面有“缺口”。

    因此,由「涿鹿之阿」我們可以肯定,「阿房宮」之「阿」就是一座位於丘陵地帶且類似於涿鹿之「阿」的宮城。看:

    只有向著咸陽城區的方向沒有山脈阻擋。

    肯定會有人問,秦始皇要用阿房宮來彰顯自己超越三皇五帝的絕大功績,為何要在丘陵造宮殿?

    其實這個,一點疑問都沒有: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阿房宮只是一座前殿,秦始皇的目的是要以南山為背靠,從那裡開始建造宮殿,一直連上原咸陽主城區,擴大城市規模,容納更多人口。

    只可惜,太過勞民傷財,不及楚人一炬。

  • 3 # 西奈山的火柱

    看到前面回答的一些人異想天開地胡亂解釋,忍不住找了一些研究資料,我來說說為什麼叫“阿房”吧。

    “阿”字,《說文解字》裡面解釋說,阿,大陵也。《爾雅》裡面說,大阜曰陵,大陵曰阿。《釋名》裡面說,陵,隆也,體高隆重也。大家應該知道古代有一把寶劍,名字叫太阿,也就是大阿。中學時代學過陶淵明的詩,“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這些都說明,這裡的“阿”的意思是隆起的高山。《說文解字》當中“阿”字讀音是“烏何切”,按照今天的發音是wo。(神匠歐冶子和干將合鑄太阿劍)

    “房”字,古代指的是偏室,偏房,偏殿。《說文解字》說,房,室在旁地。清代學者段玉裁註釋說,古代正中間的房子叫做正室,左右的叫做房,又叫東房和西房。根據《釋名》的解釋,房和旁可以互訓,因而也有學者解釋說,房是旁的通假字。不管怎麼樣,這個字都應該讀pang。

    阿房宮建在終南山之旁,意思就是說,依傍在終南山邊的宮殿。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雍芳泉《阿房宮名考》(《華夏文化》1998年第3期)和郭劍英《“阿房宮”的讀音》(《學術研究》2007年第6期)

  • 4 # 八磚學士

    歷史上的“阿房宮”之前殿築於秦始皇35年,遺址在今西安市西阿房村。秦亡時,全部工程尚未完成,故未正式命名。秦亡後,為項羽所焚燬,現尚存高大的夯土臺基,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第一批)。

    清袁江《阿房宮圖》軸,二玄社絹本

    因此,其名字的來歷,也有好幾種說法:

    第一種,《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至南山……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司馬貞索隱:“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二種,《漢書》的注者、唐人顏師古認為,“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

    第三種,《辭海》“阿房宮”條認為,“時人因其前殿所在的地名為‘阿房’,即稱之為‘阿房宮’。”

    第四種,日本人中井積德認為,“阿房是山名”。(見《史記會注考證》)

    第五種,有人認為“阿”是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見《西安晚報》1980年9月4日)

    我們一般傾向於第一種和第三種,即當時其前殿建在叫阿房的這個地方(阿房,是當時渭南上林苑中的小地名——這個小地名的來歷,是很難考證的),時人即稱之為阿房宮。根據《史記》,當時是計劃全部竣工後重新命名的。所以,這絕非當時的官方名稱。

    《三輔黃圖·阿房宮》:“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

    另外,今天為何把房讀成龐?

    這裡介紹一個音韻學術語,叫“古無輕唇音”。意思是,上古時代的漢語裡面只有b、m、p、v,沒有f——明代學者顧炎武發現了這個現象——類似的情況如番禺的番讀同攀一樣。所以今天讀龐,是為了延續古音習慣——當然,這個古音也是經過了北京音系加工過的。欲知詳情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市秦阿房宮遺址保管所編. 阿房宮考古發現與研究[M]. 201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解夢,窗簾無風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