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仙橋宋曉勇

    墨儒道法,個人觀之,儒道法,一也,墨是異類,太超前!道家,明道,待有為者也;儒,傳道、修道,以此為有為也;法,觀體當世,以變世為有為也!正因況理性、重邏輯,深感亂世徒修己、為己,則不能匡天下而使人安而修己,是故,教韓、李負法入世,施世以猛劑耳!吾儒千變萬化,其宗,不離黎庶蒼生,仁之至矣。朋友見笑,安好

  • 2 # 漢人子龍

    這個問題是仁義禮智信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產物。

    孔子講仁愛,但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連孔子學生也不願意去仁愛。所以孟子講義,重義氣的英雄多了,就開始背信棄義。

    荀子講禮,從理智的角度,將心比心的嚴緊邏輯。也不能使人們更好的講理,不講理的人比比皆是。

    於是荀子的學生墨子和李思,就想出來懲罰制度,法家是人類智慧發展中的產物。建立在仁義理為基石,人人執行不敢以身試法。身體的條件反射更能穩定社會,法並不是任意的,是經過仁義理的發酵後,不得已而為之的學術。被封建王朝執行。

    如果社會風氣崇尚道德仁義禮智信!那麼也不會擔心法家!正是因為光靠說教,並不能使作惡多端的人收斂,於是法家誕生了。

    法家直到現在也是社會穩定的依賴和保障。只有有了法家,更多人才有了擺事實講道理的公正。正義是惡人被懲罰,受害人被公平伸張正義。

    透過這個問題,也可以反應,我們學習老師的知識,也要懂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實現一個學子的社會價值,就是解決社會根本問題。更進步的人類文明,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勇於解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只有那樣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名利祿!像古聖先賢一樣被後人記住!

  • 3 # 譚煥新

    我覺得荀子的理是接近法的,因為法與理是相輔相成的,如法的建立,它脫離了理的邏輯,那麼這個法是為極少數人服務,而大多數人被法所累,嚴格意義上講,這樣的法是不能行之有效的。法不是極少數人的東西,它是約束每一個人的金箍咒。所謂的我認為,荀子的理產生由他的弟演生出法是極為自然的規律。這裡我要順便說一句孔子的仁愛為什麼存在法理上不能解釋的邏輯,因為孔子的仁愛是無條件的,因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君的所作所為不管正確與否,臣必須無條件服從,父與子也一樣,父親犯了錯誤,子不能去批評父親,然而理主張父親犯了錯誤,子可以批評的,法的本質在些基礎上父親犯了錯誤,子在提出批評而受到父親的一威脅,這時法站出來保護子的批評行為。

  • 4 # 河東來

    荀子本身就是儒道兼修,他家傳貴族的道家學說,又因為是一個破落貴族,與平民地位相當,又學自儒家,傳承了儒家學說。

    荀子自己說他是儒家,是因為他的師傅是儒家,他也全面接受了儒家的傳承。

    而實際上,荀子應該是道家。

    只不過是特殊的道家,融合了儒家理論的道家。

    這種特殊的道家,既有“道法”,也有“禮法”,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有“法”,所以這種特殊的道家,就叫“法家”。

    在過去的儒教國家體系中,道家是主要負責上層生活的,解決領導生活,儒家是負責中層生活的,解決官吏生活,墨家是負責基層生活的,解決武士及平民生活,相關的學問,不是那個階層的人,一般也接觸不到。

    荀子的先祖叫荀林父,是晉國的大貴族,所以荀子有接觸道家學說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勢。

    如果把道家比作儒教國家體系中的醫生,儒家就相當於儒教國家體系中的護士,墨家則相當於儒教國家體系中的護工,他們共同在儒教國家的院長(君王)的領導下全面治理儒教國家。

    法家的特殊性在於,他們既可以當醫生,又可以當護士。

    他們既可以當君王的直接輔助者(例如監控文士的御史大夫,後世還演變出監控武士的監軍),也可以當君王的間接輔助者(例如貫徹“君君,臣臣”原則的丞相)。

  • 5 # SundaySeventeen

    因為荀子的基礎是人性本惡,所以徒弟都不要愛了,認為愛沒用,自然會出來個分支。今天大家都知道孔子提倡的愛是孔學的重要基石,可是荀子哪會可能看不太懂,他徒弟更不要愛了。

  • 6 # 好玩的國學

    荀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個大師。

    儒家學派在孔子去世之後,發生了分裂。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儒家一下子分成了八派。而荀子則是其中一派的弟子。荀子是儒家,但是他又強烈地批評儒家的第二號人物孟子的思想和學說,荀子是儒家,卻又教出了李斯和韓非子等著名的法家思想家。

    在歷史上,荀子備受非議。有人說他是堅定的孔子的傳人,儒家弟子;有人說他就是儒家的叛徒;有人說他的學問和功績要超過孔子;有的人說他的成績根本連孟子都比不上。宋朝理學家們嚴厲打擊貶低荀子,以為他提倡性惡論,清末的革命派則將荀子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總之,荀子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荀子是儒家思想家,他的兩個學生韓非子和李斯卻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

    他為什麼教出了兩個反對儒家的法家的弟子呢?

    但荀子強烈反對孟子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荀子對人生對世界對人性的觀察,要深刻於孟子。荀子說人性是惡的,人類的本性其實就是人的所有自然屬性。而人的自然屬性的本質要求是生存。而生存依靠資源,而資源又是有限的,這樣必然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沒有辦法,人必須要先保證自己活下來。

    那麼既然若此,人類是無可救藥的爭鬥墮落下去了?荀子認為不會,因為人還有學習的能力,只要加強對人的教育,人類也有向上向善的可能。學習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我的學習,一個是外界的約束。特別是外界的約束,包括禮和法兩個方面。所以荀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隆禮。禮在孟子看來,是內心的一種道德觀念,而在荀子看來,禮其實就是一種秩序,以外界的力量去約束人的行為的一種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禮發展到最後,就是強制性的手段,就是刑罰,就是法律。

    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荀子教出了韓非子和李斯,這兩個法家思想家,是有內在的邏輯關係的。因為,荀子的性惡論中,天然地暗含著法家思想的影子。

  • 7 # tiancaiman

    不論法家還是儒家都是管理學的一派兩支。都是講如何對人進行管理。法家認為對人需外部管理,也就是懲罰,儒家認為人應當自我管理,也就是自律,慎獨。其實對人的管理既要有外部的,也要有教育後形成的自我管理。所以孔子一真強調有教無類,一真強調慎獨。單靠法律管理,總有管不到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成本太大,要時刻有一支負責任的專業的司法隊伍在執行,從偵,捕,審,斷,罰,看管,一系列要化費無數人力物力。就像家裡養個馬,一般人是負擔不起。而且反作用還很大。這還是從經濟上來算帳,如果從社會郊益上來看,整個社會缺乏了脈脈溫情,早晚也要崩潰。而儒家就不同了,自我管理成本最小,社會又和諧和睦,人人又同仇敵愾,一舉的得。但人的自私性,愚蠢性,又很難形成自律,不得不依靠法律。總之,對合作夥伴用儒家,對下層用獎罰。

  • 8 # 大秦帝國之縱橫521

    李斯來到秦國是代表法家,讓法家在秦國最後的臨門一腳得到實施,到此法家達到鼎盛時期。

    李斯出色的完成了上天派給他的使命,由於法家太過苛酷,李斯也沒逃過商鞅的命運。

    奔著世俗名利來的,也最終死在了名利的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氣門壞了,需要換缸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