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錯銀銅牛燈是國家一級文物,漢代文物的精品,形象為水牛馱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蓋頂之上均勻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即是燈的把手又是煙道。當燈火點燃時,所產生的煙塵透過煙管匯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從而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銅牛燈反映了當時銅器加工的工藝水平和人們的環保意識。 東漢錯銀銅牛燈為東漢青銅器,出土於睢寧劉樓的漢代墓穴,通高46.2釐米,牛身長36.4釐米,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漢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牛與人的關係非常密切,漢代工藝品中以牛為造型的創作十分頻繁,錯銀銅牛燈就是其代表之一。 1.外觀 錯銀銅牛燈的外觀是非常精緻的,牛的整個形態設計的非常合理。牛的身子呈俯首騰衝的樣子,整體較光滑,呈青灰的顏色。所使用的工藝比較精湛,整體裝飾運用的三角紋、流雲紋以及螺旋紋的圖案為底,以龍、鳳、虎和各種各樣的神禽異獸等形式多樣的圖案為裝飾。 錯銀銅牛燈的整體線條是非常流暢、飄逸,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們精湛技術以及嫻熟的手法,它是漢代的眾多工藝中,藝術與實用完美結合的典型作品。此件銅牛燈是銅燈中的精華,為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曾出現在眾多文物圖錄和明信片上。 2.結構 燈的整體是由煙管、燈座、燈罩等五部分組成的,這五部分都是可以拆卸,攜帶、擦洗的,使用起來特別方便。 在牛背中間安裝圓筒形的燈座,燈座的上面安裝把手的燈盤,燈盤的上面安裝燈罩,燈罩是由兩片弧形的屏板組成的,屏板的外壁上有一個小小的紐環,當人們使用時,扣住小紐環,屏板移動,根據人們的要求,隨意調節屏板的開合方向以及開的程度大小,從而起到了遮風和遮光的功效。 在燈罩的屏板上有鏤空的菱形的裝飾紋樣,具有散熱以及透光的作用。當人們使用時,所產生的煙透過上方煙管匯入到牛的身體中,然後再被清水溶解掉,從而達到室內空氣清新的目的。 漢代的錯銀銅牛燈所使用的燃料一般是蠟和油,它們點燃起來都冒著青煙。它很好的關閉了燈罩的屏板,讓冒出的煙直衝到燈的上面部分,在經過導煙的裝置管道進入牛的身體。牛的身體內部儲存著大量的清水,使冒出來的煙迅速在融入牛腹部的清水之中,從而達到室內的空氣不被煙塵所汙染的目的,來保持室內環境乾淨整潔。 另外,漢代的工匠們又考慮到人們使用時的攜帶方便、拆卸以及清洗方便的問題,工匠們對燈盤和燈體運用了拼接的設計。在漢代,中國的工匠們在錯銀銅牛燈的設計上就已經具備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華人在青銅燈具的設計上就已具備了環保意識,如長信宮燈宮女的袖筒、雲紋牛燈的雙角,它們即是造型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又發揮著煙塵導管的作用,匠心獨運,令人歎服。
東漢錯銀銅牛燈是國家一級文物,漢代文物的精品,形象為水牛馱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蓋頂之上均勻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即是燈的把手又是煙道。當燈火點燃時,所產生的煙塵透過煙管匯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從而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銅牛燈反映了當時銅器加工的工藝水平和人們的環保意識。 東漢錯銀銅牛燈為東漢青銅器,出土於睢寧劉樓的漢代墓穴,通高46.2釐米,牛身長36.4釐米,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漢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牛與人的關係非常密切,漢代工藝品中以牛為造型的創作十分頻繁,錯銀銅牛燈就是其代表之一。 1.外觀 錯銀銅牛燈的外觀是非常精緻的,牛的整個形態設計的非常合理。牛的身子呈俯首騰衝的樣子,整體較光滑,呈青灰的顏色。所使用的工藝比較精湛,整體裝飾運用的三角紋、流雲紋以及螺旋紋的圖案為底,以龍、鳳、虎和各種各樣的神禽異獸等形式多樣的圖案為裝飾。 錯銀銅牛燈的整體線條是非常流暢、飄逸,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們精湛技術以及嫻熟的手法,它是漢代的眾多工藝中,藝術與實用完美結合的典型作品。此件銅牛燈是銅燈中的精華,為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曾出現在眾多文物圖錄和明信片上。 2.結構 燈的整體是由煙管、燈座、燈罩等五部分組成的,這五部分都是可以拆卸,攜帶、擦洗的,使用起來特別方便。 在牛背中間安裝圓筒形的燈座,燈座的上面安裝把手的燈盤,燈盤的上面安裝燈罩,燈罩是由兩片弧形的屏板組成的,屏板的外壁上有一個小小的紐環,當人們使用時,扣住小紐環,屏板移動,根據人們的要求,隨意調節屏板的開合方向以及開的程度大小,從而起到了遮風和遮光的功效。 在燈罩的屏板上有鏤空的菱形的裝飾紋樣,具有散熱以及透光的作用。當人們使用時,所產生的煙透過上方煙管匯入到牛的身體中,然後再被清水溶解掉,從而達到室內空氣清新的目的。 漢代的錯銀銅牛燈所使用的燃料一般是蠟和油,它們點燃起來都冒著青煙。它很好的關閉了燈罩的屏板,讓冒出的煙直衝到燈的上面部分,在經過導煙的裝置管道進入牛的身體。牛的身體內部儲存著大量的清水,使冒出來的煙迅速在融入牛腹部的清水之中,從而達到室內的空氣不被煙塵所汙染的目的,來保持室內環境乾淨整潔。 另外,漢代的工匠們又考慮到人們使用時的攜帶方便、拆卸以及清洗方便的問題,工匠們對燈盤和燈體運用了拼接的設計。在漢代,中國的工匠們在錯銀銅牛燈的設計上就已經具備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華人在青銅燈具的設計上就已具備了環保意識,如長信宮燈宮女的袖筒、雲紋牛燈的雙角,它們即是造型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又發揮著煙塵導管的作用,匠心獨運,令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