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火燎

    整個二戰德軍的戰鬥力都是很恐怖的,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到了二戰後期,德軍的戰備資源不足,生產數量嚴重滿足不了戰場消耗,兵源也開始嚴重不足,再加上希特勒有些盲目的指揮前線作戰。而盟軍的變化則是戰鬥力越來越強,兵力越打越多,特別是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數量上對德國形成了絕對的數量碾壓,更加上有上帝派來的“逗B”義大利這個拖油瓶,將德國的兵力分散到了非洲和希臘,後來更是讓德國幾面受敵,此消彼漲,德軍在二戰後期只能被盟軍吊打的份了!

    日耳曼民族的性格就是以嚴謹著稱,於是在戰場上擁有絕對的執行力,絕對服從上級的指揮,因為嚴謹,其戰場上的軍事地圖是世界最好的、最精確的,其武器裝備拉到戰場也非常的穩定,再加上獨創“閃電戰”這種一裝甲師分割包圍的先進戰術思想,打了歐洲一個措手不及,在前期也是碾壓歐洲各大強國,蘇聯也不例外!

    但是在蘇聯穩住陣腳後,蘇聯已經習慣了“閃電戰”的衝擊,也總結出了以坦克和城市巷戰為核心的反擊戰術,與德國形成了對峙,再加上美國的支援的到來,源源不斷的物資不斷的充實著蘇聯、英國軍隊,而相反德軍的戰線拉得太長了,再加上冰天雪地、下雨造成的爛泥道路給德軍後勤補給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後來日本又給蘇聯送上大禮,日本將精銳的關東軍南下不但解決了蘇聯的後顧之憂,而且直接偷襲珍珠港,招惹了這頭兇猛的合眾國之鷹,在美國參與二戰後,強大的後勤補給完全解決了盟軍的後顧之憂,源源不斷的援助物資的到來給本來就開始陷入困境的德國沉重打擊!

    到後來英美聯軍在義大利登陸,德國面臨雙線作戰,這時候的德軍雖然處於下風,但是還能撐得住;在後來英美聯軍諾曼底登入,德軍一下子面臨三線作戰,這時候德軍徹底首尾不能相顧了,於是兵敗如山倒被盟軍一路推到柏林!

  • 2 # 微風細雨

    蘇聯戰場的接連失利消耗了德軍大量的精銳,尤其是“巴格拉季昂行動”,雖然名將都在,但經驗豐富的老兵及一線連排級指揮官的戰損不是補充兵員就可以的,所以之後的德軍戰鬥力迅速下降是肯定的,還有就是希特勒之後的一些失誤。

  • 3 # 沉140769451

    恐怖個屁。戰術思想的勝利,而不是戰鬥力的勝利。阿登突擊時,德國裝甲師就幹不過法國裝甲旅,由於法國裝甲旅沒有空中掩護,在斯圖卡的轟炸下,曼施坦因的賭博才成功。德軍初期的勝利,都是以偷襲的方式實現的,當偷襲的效果結束後,德軍就走向了失敗。閃擊戰術就是利用空中偷襲,取得空中優勢,以空對地攻擊為地面部隊開路,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從敵軍防禦薄弱的結合部,側翼攻擊,迂迴到敵軍後方,切斷其與後方的聯絡和後勤保障,對敵軍實現合圍,首先從心理上摧毀敵軍的戰鬥意志,再逐步消滅敵軍。

  • 4 # 趴著等扶

    其實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不外乎這幾條

    1.戰略物資儲備

    現代戰爭打的不僅僅是軍事能力,更多的其實是拼的戰略物資儲備,最為突出的就是石油。而德國恰恰不是石油產出國,所以當年發動戰爭時的石油儲備並不多,大約只有300萬噸左右,而這個量對於閃電戰主力的裝甲部隊來說,只夠喝個一年左右,所以德國格外的渴求石油。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希特勒分兵打高加索的原因,當石油無以為繼的時候,裝甲部隊就只能成為定點的"戰防炮"。戰爭後期雖然沒有出現像日本那樣全民煉油的極端情況,但事實上,德軍也確實是非常明顯受到燃油短缺的影響了

    鋼鐵,稀土,有色金屬,煤炭等這類工業資源是後盾,同樣的,德國當年肆虐歐洲,絕大多數原因其實是掠奪資源,北歐的鐵礦,萊茵河的煤,還有歐洲那些為了自保自願供應或交易的鎢鎳鉻等,確實在戰爭初期給予德國以巨大的幫助,但是戰爭後期,美國介入,在蘇聯境內的失利和美國的阻撓下,德國的戰時資源供應急劇下降導致產能嚴重受影響,所以戰爭後期爭霸陸戰的虎式坦克I,II型加起來也就約2000輛,而獵豹殲擊車僅有不到400輛,這相比於蘇聯美國年產量五位數的T34和謝爾曼,高低立判。

    2.經濟

    不論何時,戰爭拼的都是經濟,有穩定的經理作為後盾,那麼戰爭的程序將會相當順利。戰時的德國經濟結構可謂恐怖,自從希特勒上臺開始,大力發展軍事意圖擴張,戰時更是將私有工廠徵集改為軍工廠。軍費的龐大支出讓德國經濟結構變得很畸形,當然在戰爭初期因為領土擴張帶來大量收入所以並沒有突出顯現,在戰爭後期,佔領區開始民不聊生,德國本土也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到這時,戰時經濟的問題開始爆發,極大的影響了戰爭後期的德國。

    3.領土

    人多了就不好管,地方大了一樣如此。戰時的德國掌握了幾乎整個東歐,到了1942年基本上拿下了除了中立國的整個歐洲以及1/3的蘇聯領土,管理這些地方也是非常頭大的,因為在佔領區的每個角落都會有反抗軍的影子,何況德國多線開戰,佔領區兵力空虛,有時不得已還要出動希特勒的近衛部隊去鎮壓。當德國強盛時還好,戰爭後期時佔領區的游擊隊可以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4.生產力,這個就是制約小國最明顯的因素了,軸心國都是小國,戰時的生產力對比就不多贅述了,對比美蘇兩個龐然大物,軸心國的資源生產力總和都不能及其中之一。大國就是一句話,我部分裝備確實不如你,但是我量產啊,我一個打不過你,我十個打你一個還打不過?我耗得起啊…你丟一個少一個,我丟一個補五個,你怎麼打…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近代開始小國稱霸一方時間都不會長久,後來的頹勢都如出一轍…

  • 5 # 戰爭之王

    其時德軍早期的戰鬥力確實比較強,加上其先進的戰術思想等,更是放大了其戰鬥力,這才取得了二戰早期諸多的輝煌勝利。而二戰後期由於兵源素質、武器裝備等原因,戰鬥力自然無法和同時期的盟軍相比。

    二戰早期,德軍本身已經經過了數年的訓練,有了充分的戰備準備,而且這些兵員的訓練水平很高,已經能夠滿足德軍的作戰需要。同時,德軍此時的戰術理念十分先進,比如諸兵種協同作戰、裝甲部隊集中使用等等,讓的軍紀是部分技術裝備不如敵軍,但是依然能夠擊敗敵軍。

    但是後來,德軍陷入了東線戰場這個泥沼之中,大量兵力被牽制,而且德軍的損失與日俱增,大量技術裝備、高素質兵員損失,直接導致德軍的戰鬥力大減,不復當年。而此時,德軍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威脅,徵兵範圍越來越大,兵員素質參差不齊,而且訓練週期更短,自然戰鬥力更差。

    此外就是技術裝備了,二戰後期德軍很多裝備損失,不少裝甲師甚至只有突擊炮可用,沒有一輛坦克,這也極大的制約了德軍的戰鬥力。反觀盟軍,一路打來,基本沒有受到致命性的重創,越打越強,自然很多時候能夠擊敗德軍了。

  • 6 # 夢中飛熊1

    這還用問嗎?隨著戰爭的消耗,大部分德軍精銳都損失沒了,都葬身在俄羅斯和非洲,補充部隊開始還能保持正常的戰鬥力,但到後期訓練遠遠達不到預期就已經上了戰場,大部分都是孩子,但是這些孩子對元首也是很狂熱,SS的青年師也給盟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願戰爭永遠遠離我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幫助自閉症兒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