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念芝鶴

    過高的基本田承包稅,加上流轉費就一萬塊。生產投資每公頃約4500左右。專家領導都會算,今年產量不會太高,災情嚴重。凍害,春旱播種出苗率不如上年。玉米上市潮糧給我一元一斤都不貴。五六毛的我們挺了好幾年。要生活就種地,農民沒有其他可以做。物資價格不斷漲,尿素110一袋。普通複合肥150一袋。作業費每公頃1600左右。農藥沒算呢。糧價不長沒用,產量沒有年年都高,不真實的說法。補貼還說降就降呢,何況靠天的產量。重視農業農民就要從根源做起,賦稅,物資價格等都是我們的高負擔。所以產量只能是未知數?不是結論。糧價不長,肯定沒好的收益

  • 2 # 畜牧大集網

    供過於求,價格下跌,確實是常識,然而它是指短期內的市場表現。如果時間週期拉長,農作物增產和價格下降就不是正向關係了。下面答主從不同維度進行分析。

    1、相比改革開放之初,物價水平漲幅巨大。1980年,中國M2餘額395.8億;2018年,中國M2餘額183萬億。簡單對比你會發現,增長4624倍。在如此物價面前,商品價格的上漲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反正是找不到價格比改革開放初還低的商品。

    2、農作物增產,不意味著供過於求,因為隨著收入增加,消費也在增長。

    3、雖然農作物增產,但種植成本大幅上升,而增產給價格帶來的壓力不足於抵消成本的上升,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價格不降反漲。

    總之,短期內供求關係發生變化,會引起農產品價格相應調整。但時間維度切換到長週期後,你會發現物價水平才是影響價格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成本因素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上述分析,能對你有所啟發。

  • 3 # 無吳五

    這樣說是不全面的,農產品價格下降的時候,最深有體會的可能只有農民了。

    每年到了收穫的季節都會有農副產品滯銷的現象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能說價格在一直上漲?價格變化會有很多的因素牽扯在其中。

    農作物的價格週期性非常大。

    農作物價格最穩定的就是主糧了,因為農業部門的最低收購價,價格變化幅度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除了主糧以外的農產品都是沒有這樣的待遇。

    這些農作物在價格方面受市場影響非常大。現在農業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等各種各樣的農產品。

    當季節到了,露天種植的時候,到了收穫,價格就會像過山車一樣下降。在這個時候,受傷的就是農民了。不管是什麼樣的農作物,農產品,都是傾注了農民幾個月甚至跟長時間的心血的。

    每次農作物大量上市的時候,就能聽到價格下降的訊息。

    流通環節提高了價格。

    每種農作物到菜市場,到百姓家裡。都是要進過流通環節的,在這個環節成本是比較高的。如果是生鮮類,空運,價格就會漲很多。

    價格上漲,可能在終端到我們手中的感覺。但是這樣的價格往往是收購價的好幾倍。這樣就會給我們帶來錯覺,感覺價格在一直上漲。

    就拿水果來說,價格在剛上市的時候會出現比較高的情況,但是這樣的情況會很快出現變化,上市都會比較的集中。到後面大量的上市就掙了辛苦錢。

    消費都是有一定的量,如果某一種農作物,產量每年都在增長,必定會在一定的時間到達這個臨界點,然後就是價格下降。這樣損失的都是農民,沒有別人。

    價格在一直上漲的農作物非常少,有時候跟風種植,養殖,炒作,囤積等等這方面的原因。就會造成錯覺。當熱度過去,一切迴歸自然了。價格就會在次回到原點。

    所以在種植過程,養殖過程中,儘量不要去跟風,去做那也自己也沒有把握的事情。農業生產是要很多的技術的,不能都壓在自己不懂的行業中。

  • 4 # 謝二先生拉呱

      首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農作物。農作物就是指田地裡種植的各種植物,通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糧食作物,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常見常吃的水稻、小麥、玉米等;另一是經濟作物,比如蔬菜瓜果啥的,花草樹等等。

      你說農作物每年都在增產,這是不對的。事實上,沒有哪一種農作物能保持一直增產的。糧食作物也好,經濟作物也好,產量都有增有減。

      同樣,價格也不是隻漲不降的。哪一種作物的價格不是起起落落的,怎麼可能一直漲?

      所以,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不好,讓人反感。尤其是和種植、土地關係密切或對土地感情較深的人,應該說你傷害了他們。

      當然,他們也不是玻璃心。你不是第一個傷害他們的人,更不是傷他們傷得最深的人。

      在土裡刨食,向來不容易。種糧食也好,種其他作物也好,日子都過得比較辛苦。哪行哪業都辛苦,但毫無疑問農民最辛苦。

      就以種糧為例。糧食產量最近幾年不如往年,成本一個勁地漲,價格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農民種糧利潤越來越低。很多人還守著地在種,不是因為地裡能生黃金,實在是捨不得撂荒。

      超市裡的農作物價格一直堅挺,田間收購價可能只值超市價的一半或者更低。這些農作物從田間地頭到超市,要經過多道關卡,每個關卡都有人加價。

      事實上,種這些農作物的人,並不能掙多少。有些人不但不掙錢,還可能虧錢。

      提出這個問題,不是你的錯。但有必要提醒,以後再提問題,請多想一想。

  • 5 # 海棠小醉

    我們本地常年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和小麥,當然也有紅薯和麻山藥,有些農民朋友還會種點兒花生,當然也有大棚種植蔬菜的。但從大田種植來看,多數還是小麥和玉米。今年的全國最高小麥產量已經出來了,據說是800公斤,也就是1600斤。我們本地的小麥產量遠遠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平平常常就是一千一二百斤,當然也有八幾百斤的。

    我們本地都是機井澆地,雖然村裡喊過好幾次要封井,但人們一直在用。倒退回三十來年,我們這裡水電不充足,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常聽身邊老人談起,過去小麥種植,別說畝產一千一二百斤,趕上不好的年頭能有收成就不錯,水肥直接影響農作物產量。這兩年農作物之所以能持續增產,水肥充足和技術進步是最強有力的吃撐。

    水肥充足,意味著兩個問題,其一是農資價格會增長,過去的尿素幾毛錢一斤人們也用不起,現在一塊多錢一斤人們主動去用。其二是產量雖然上去了,農產品物以稀為貴的年代就要過去,價格就要開始遵守市場規律。我們本地小麥新收割下來一塊零大幾分不到一塊一毛,有潮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是家家戶戶幾千斤小麥,都等著處理呢。

    玉米收割之後也是這個樣子,新收割的玉米帶玉米芯帶潮,三幾毛錢一斤,等到頭年在糶的時候也不過七幾毛錢一斤,玉米產量高,我們本地玉米畝產一千二三百斤。農產品走向市場,價格就要受市場供給支配,農產品新收割,供大於求,價格就要低點兒,農產品被消耗掉大部分,求大於供,價格適當的高點,但高高低低差不了多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怎樣才能快速融入集體,做到與別人侃侃而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