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海臣思想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共分十二個等級,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其中鎮國將軍到奉國將軍又各分為三等。同時又確定了獲得爵位的四種途徑。

    清朝宗室的爵位等級

    一是功封,即因功勳卓著而受封,最著名的就是乾隆四十三正式明確頒行的清初以禮親王代善為代表的“八大鐵帽子王”制度,他們在開國時期,人人都可以衝鋒陷陣、攻城奪寨,為自家打下江山是南征北戰,因而得到的爵位都是功封。

    功封第一王--禮親王代善

    二是恩封,即皇帝的兄弟子侄,都是歷代皇帝的近支近宗。

    這兩種方式比較適合皇子,清朝規定:皇子到了一定年齡(十五歲,一般是成婚以後)就可以獲得爵位,但這也不是絕對的,皇子十五歲只是獲得受封資格,但並不是到了這一年齡就一定會受封,本次停封至下次也並非要等五年間隔。道光時期,有三位皇子(即後來的咸豐帝、恭親王奕欣和醇親王奕環)過了十五歲,也許是道光帝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卻沒有一個人在道光帝生前獲得封爵。這裡注意一點,為了顯示皇子血統的高貴,皇子封爵都是“貝子”爵位起步,所以貝子以上的四種爵位,又被稱為“皇爵”(“公”也屬於皇爵)。恩封也有特例,中晚期以怡親王胤祥為代表的四家鐵帽子王,因為他們佐理朝政、穩固江山功績卓著且和皇帝關係親密,特此加封殊榮,使得他們的爵位同功封的八家一樣,可以“世襲罔替”,可是,其餘皇子爵位經幾代世子襲爵後就沒有超過奉恩鎮國公以上的皇爵了。

    恩封第一王--怡親王胤祥

    三是襲封,即享有這十二級爵位的宗室,因亡故、無嗣或革爵後,由宗人府從本支子嗣中選擇承襲者或從旁支過繼子嗣給本主,經皇帝批准後襲爵。如禮親王代善的後代傑書,曾改為康親王的名號襲爵。襲封除鐵帽子王外,每襲一次降一等,即親王降至郡王、郡王降至貝勒、貝勒降至貝子......但襲封后代最低的降至奉國將軍就不再續降了,因為皇帝也不想這些皇子的嫡系經幾世後就降為沒有爵位的閒散宗室。

    奉恩將軍--爵位最低等,相當於三品武官

    四是考封,指一個爵位,只能傳給一個兒子,就是上面說的“襲爵”,其餘諸子只能透過考試獲得其父爵位以下的爵位,且該爵位必須在不入八分輔國公到奉恩將軍之間的較低爵位。這樣的話,三四代以後宗室就沒了爵位,成為閒散宗室了,對於這些皇子的旁系,皇帝就只能關照到這裡了。

    清朝閒散宗室

    後兩種是皇子的子孫後代得到爵位的方式,畢竟皇子的子孫血脈離著皇室血脈又遠了一步的緣故。

    除功封、恩封之外,一些生前年齡到了但未得到封爵的皇子,死後可以得到“追封”爵位。這也是我們在看史書或影視劇的時候經常見到的現象,這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王者榮耀”的虛名,這樣做還是有很多實際意義的。一些已經娶妻生子的無爵皇子受追封后,其妻可以獲得王爺福晉頭銜,其子可以承襲爵位。目的是使其子孫有爵可襲,享有與其他皇子後代同樣的皇恩浩蕩。這些被追封的皇子,在載入皇室宗譜時,可以在前面加上追封爵位了,彰顯身後榮光。追封要是來得及時,正趕上治喪期間,那麼葬禮就可以按相應爵位的貴族標準辦理,排場肯定比沒有爵位的要講究的多。

  • 2 # 理解的椅子

    古代大臣死後的諡號是根據大臣生前的官級,名望,以及對國家所做的貢獻來追封諡號的,諡號可以說是對人生前一生所做的總結,也關係著此人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所以在追封時大都很小心,一般要皇帝彙集大臣共同討論決定。

    清朝大臣的諡號分文臣和武臣來劃分的,文臣以文字開頭,等級最高的是“正”,其次是“貞”

    後面依次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如李鴻章的諡號為”文忠“張之洞的諡號為”文襄“。與此同例,武將以武字開頭,後面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

    擴充套件資料:

    帝王與群臣之間有嚴格區別,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諡惠帝、劉恆諡文帝、劉啟諡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諡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將美言懿語如此堆積,亦為奇葩。

    命諡的用字,有特定的規範,不可隨意用字,也不可對立諡之字任意解釋。

    從最早的經典文獻《逸周書,諡法解》開始歷朝歷代的諡法著述在百種以上,載錄諡字約四百個,每個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義。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的爵位分為三種: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適用於大臣的,就是異姓功臣爵位。

    異姓爵位從高到低,依次為:公爵、侯爵、伯爵(上三個為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又均分為三個等級)、騎都尉(正四品)、雲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

    (張勳也是“王”)

    在公爵之上,其實還有王。清朝總共封了五個異姓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 吳三桂、義王孫可望。(溥儀還封過張勳為“忠勇親王”,那時候,大清早亡了。)王就到頂了,不能再往上封了。而且,異姓封王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所以,清廷站穩腳跟後,就沒有再封王,最高就是公爵。

    對於一些有功的大臣,在他們死後,朝廷會給他往上加一級。因為前五個爵位,每個還可細分一等、二等、三等,所以,也可以認為是加三級。

    例如:李鴻章,活著的時候是一等肅毅伯,等他死後,就被追封為一等肅毅侯。爵位進了三級。

    當然,也有例外不加爵位的。

    曾國藩是個例外,他因為湘軍平叛太平軍有功。所以,曾國藩活著的時候就封了一等毅勇侯。但是,朝廷對他有顧忌,等他死後,就沒有追封。當然,這裡還有一個“潛規則”,漢人封公太難了!

    還有左宗棠,平定新疆以後,就是二等恪靖侯。其爵位,比李鴻章活著的時候要高。不過,他死後,沒有升級爵位。

    也有被罷免爵位的:張廷玉在乾隆二年進封三等伯爵,後來得罪了乾隆,在乾隆十四年被廢掉爵位。等他死後,雖然還能配享太廟,卻沒有恢復爵位。張廷玉成為配享太廟的13位大臣中,唯一沒有爵位的大臣,也是唯一一個漢族大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小女孩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