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雄光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所謂“萬國空軍”指的就是,印度空軍中飛機的種類來自很多國家。這是一個貶義的稱呼。

    因為政治等各方面原因,一個國家在進口戰機時往往能選擇的餘地很小。所以進口的戰機總類一般也較少。

    但是印度不一樣,僅就戰鬥機而言,印度空軍蘇系飛機有MIG27,MIG21,MIG29,MIG23,還有蘇30mki。

    法系飛機有Phantom2000,陣風。

    英系飛機有美洲豹,獵人(不確定是否還在服役)。(美洲豹準確的說是聯合制造)

    印度中國產飛機LCA。

    種類上更是跨越了,輕型,中型,重型,攻擊機,多功能,空優機。

    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印度空軍的戰機都有其他國家的產品。

    更別說運輸機,安-32,D0-228,BAE-748,伊爾-76,C-17,C-130種類如此繁多,簡直讓人頭疼。

    還有直升機也是亂。

    種類太過於繁雜,保養體系就起碼的算好幾個,出錯率和話費都很高。

    而且,一味地進口對本國的航空企業來說無疑是飲鴆止渴。

    不知道印度人怎麼想的。

    印度陣風

  • 2 # 雛菊西瓜Peterpan

    印度缺乏自己的航空工業且基礎研究不足,所以目前只能靠買國外的成熟產品來維持自己的空軍實力。而印度航空裝備採購的物件涵蓋世界多個國家,所以也有“萬國空軍”的綽號。下圖為印度LCA“光輝”戰鬥機,自1983年立項到2013年交付研製週期長達30年,作為一款輕型戰鬥機且子系統全部依賴進口,這種研製週期足以看出印度的工業水平

    但是事實上,上面提到的印度自研發LCA並沒有在印度形成戰鬥力,到目前為止印度只有16架且印度國防部似乎並不願意大批次採購。所以印度目前的主戰機型仍然全是“國外貨”:

    蘇聯/俄羅斯:Mig-21Bison戰鬥機、Mig-29UPG戰鬥機、Mig-29K海軍艦載戰鬥機、Su-30MKI戰鬥機、Mig-27ML攻擊機、A-50EI預警機、伊爾-76運輸機、米-17-1V運輸直升機、米-35運輸直升機、米-26運輸直升機、Ka-31海軍預警直升機、Ka-28反潛直升機、伊爾-38SD反潛機

    美國:波音707偵察機、波音737專機、AH-64EI攻擊直升、CH-47FI運輸直升機、P-8I海軍反潛機、C-17運輸機、SH-60海軍多用途直升機、C-130J、SH-3海軍直升機、Global5000電子情報機法國:Phantom2000H/I戰鬥機、陣風戰鬥機、美洲虎IM/IS攻擊機、SA315直升機英國:美洲虎IM/IS攻擊機、HS478運輸機、BN-2偵察機以色列:G100偵察機、Harop無人攻擊機、Haron無人偵察機巴西:ERJ-135專機、EMB-145預警機德國:Do-228空中監視機、Do-228運輸機瑞士:PC-7初級教練機蘇聯/烏克蘭:An-32運輸機蘇聯/烏茲別克:伊爾-78MKI空中加油機

    還有一些中輕型輔助類飛機來自加拿大、斯洛維尼亞等國家。這樣算下來印度的採購物件超過10個國家,而所有服役的飛機中只有個別是印度自產,超過90%都是進口。下圖為Su-30MKI戰鬥機,是目前印度空軍的主力重型戰鬥機,數量達到272架

    有限的基礎研究和工業水準是滯後印度軍事裝備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雖然世界上大部分軍工國家都是在進行子系統整合,但是印度的整合水平或許連南韓都不如。而現代戰鬥機不像二戰那樣的發動機+機身機翼結構+機械操縱就可以上天,機動性高、速度快、資訊化水平高等特點就註定現代戰機在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工業水準。

    舉個例子:飛行載荷計算,這是現代戰機結構設計極為關鍵的問題,如果飛行載荷計算不到位那麼飛機在大機動過程中有解體的危險。而飛機外載荷要充分考慮飛機不同飛行或機動過程中動態引數的變化,涉及飛行控制、飛行動力學、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等多個學科。在設計過程中還要考慮慣性、結構彈性、控制率和氣動方面的耦合。

    再舉個例子:戰鬥機的飛控。很多朋友喜歡在軟體方面對印度豎起大拇指,覺得程式碼寫的好就能搞出優秀的飛控。然而,飛控是一個及其複雜的系統,他是將動力系統、舵面控制、姿態矯正等問題融合在一起,不同氣壓、不同速度、不同姿態、不同過載對飛行控制的影響都不一樣,可以說差一點就會導致機毀人亡。而成熟飛控需要對飛機氣動外形進行海量的分析和改進,這一過程就需要大型風洞的支援,根據這些資料的累計得出最優設計和最適合的飛控。到現在就連美國都不敢說自己的飛控是100%可靠,對於沒有經驗積累和風洞群的國家來說短時間內發展出成熟的飛控是根本不可能的。

    對於印度來說,無論在結構設計、材料、機械加工還是電子方面都是處於長期空白的狀態。而且印度一直妄想在短時間內發展出屬於印度的“中國產化”武器,根本沒有穩紮穩打的潛心進行基礎研究。包括LCA戰鬥機、“阿瓊”坦克、“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都是在國內技術根本不到位的情況下“強行”上馬,結果就造成了40年沒有完成的坦克、30年沒有完成的飛機、10年沒有完成的航空母艦的尷尬結局。下圖為印度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2004年切割鋼板、2009年鋪設龍骨,但是2019年仍然沒有完成舾裝,服役時間樂觀估計在2023年,前後17年

    但是為了維持強大的海陸空力量,印度只能大量從國外採購成品或引入國外技術進行國內製造,這樣就造成了印度三軍的武器都是“萬國造”的局面。而西方國家也藉著印度這個“土財主”大賺軍火外匯,同時也在地緣政治上拉攏印度這個國家。

  • 3 # 靜雅宅

    印度對於全面中國產也是有心無力,首先是因為自己的軍工基礎薄弱,相對應的軍事武器基礎不夠。還有就是嚴重缺乏創新精神,對於武器的設計速度太慢。

    印度的武器有70%左右都屬於進口貨,自己製造的武器只佔到30%,其中進口的以俄羅斯的武器居多,這個跟俄羅斯武器製造業的發達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印度也在不斷的進行學習俄式戰機的製造工藝,想著能夠運用到自己的國有化生產上。比如印度曾經花費很長時間對米格21進行研製,可是研製了這麼多年還沒有對米格21完全的吃透,在很多的關鍵部位還是需要俄羅斯的工程師進行指導,因此說印度對於蘇30MKI這樣先進機型的研製目前看來還是很困難的。

    印度也是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投入過很多錢財的,不過對於研製的專案經常以不能如期完工或者是研製的經費不足結束。

    印度搞了很多年的LCA輕型戰鬥機,該戰鬥機從印度提出設想到現在也有30多年了,在今年終於宣佈研製成功。當然該飛機的具體表現目前還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這正是印度創新力不足的表現。而且印度對於三軍的軍費支出也是相差很大,陸軍能夠佔據50%以上,這樣的比例也是導致海軍和空軍作戰武器發展困難的因素。

  • 4 # 科羅廖夫

    上世紀80~90年代,印度空軍開啟了大量軍購專案,如向英國訂購了148架“美洲虎”攻擊機、向法國達索公司採購了49架Phantom-2000H/TH、此外,印度還從蘇聯購置了200架米格-27ML、以及80餘架米格-29。透過大規模軍購,印度空軍完成了更新換代,在面對巴基斯坦時有更多選擇和底氣。但在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中,由於複雜的地形條件、二代戰機落後的航電水平、以及採用無制導的打擊武器,導致印度空軍參戰初期就損失了3架戰機。印度空軍隨後又投入了Phantom-2000H,搭配上鐳射制導炸彈,才使得印度空軍在此次衝突中不至於顏面盡失。

    卡吉爾衝突過後,印度空軍開始了反思,除了青睞戰機的精確對地打擊能力外,他們發現,印度空軍在作戰力量配置上,處於一種不合理狀態。如Phantom-2000H兼顧制空與對地打擊、而“美洲虎”和米格-27只能侷限在對敵縱深打擊、戰場遮斷和對地支援等、米格-29則負責戰區制空權。因此,印度空軍存在著戰機多用途能力不足、結構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因此,印度除了向俄羅斯採購蘇-30MKI戰機外,還竭力推進中國產輕型戰機專案,即後來我們所熟知的LCA“光輝”戰機。此外,印度又於2001年推出了MMRCA計劃,既採購總數多達126架的中型多用途戰鬥機專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印度國防部就本國空軍力量建設,劃出來一條紅線。即為了滿足最基本的國防需求,印度空軍需擁有42支戰鬥機中隊的規模。換言之,在卡吉爾衝突過後,印度便以巴基斯坦為主要作戰物件,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軍事準備。但從2000年到如今,印度空軍戰鬥機中隊數量卻在逐年下跌,從2000年39.5支中隊、減少至2017年33支中隊、而到2021年,印度空軍的戰鬥機中隊數量只剩下31支。儘管採取了多種途徑,包括外購戰機、獲取技術許可本土製造、以及加緊中國產輕型戰機的生產等等。但印度空軍的老舊戰機基數龐大,且多項計劃推進緩慢,換裝速度明顯趕不上退役速度,因此如今的局勢令印度空軍越來越抓狂。

    以MMRCA計劃為例,當時參與印度空軍招標的戰機有多達6種,但印度空軍味口挑剔,且顧慮重重,依次否決了單發輕型且起飛重量最小的瑞典“鷹獅”戰機、洛馬公司推出的F-16IN採用技術升級,較之前代總體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問題在於美國對外軍售,向來是政治上流氓作派,經濟上無良奸商。更重要的是,以俄製和法制戰機為主的印度空軍內,如需採購美製戰機,從後勤保障,到人員培訓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戰鬥力何時能生成暫且不談,龐大的資源投入就先令印度空軍承擔不起。

    而波音公司旗下的F-18E也存在這類問題,即使它在6款競標戰機內,擁有最大的內油量(6.7噸)。俄製米格-35在2012參與競標時,尚未獲得任何訂單,就連俄羅斯空軍也舉棋不定。因此,早就在引進“超日王”號航母吃過虧的印度(引進費用高達20多億美元),不想再一次做小白鼠。最終進入決賽角逐的兩款戰機,首先被否決的是由歐洲四國(英德西意)聯合開發生產的“颱風”戰機,印度空軍認為,該機在有效載荷下的作戰半徑太小,因此在遂行多用途任務時能力不足。

    最終,由法國達索公司製造生產的“陣風”戰機,贏得了MMRCA計劃的採購大單。印法兩國經過漫長的談判,終於在2016年9月簽訂相關合同,以總價78.7億歐元採購36架“陣風”(30架戰機、6架教練機)。按照當時的匯率來看,“陣風”的單價高達2.42億美元,價格直接碾壓了美製F-35。儘管“陣風”效能出眾,遂行多工能力也令印度空軍大為滿意,但高昂的採購價格和後續居高不下的使用成本,令印度空軍感到心在滴血。因此,MMRCA計劃中的剩餘採購機型,印度空軍重新選擇合作物件,直到今天都沒有下文。

    中國產LCA“光輝”戰機,可以看做是印度的“爭氣機”,經過數十年開發研製,終於從夢想變為現實。但當該機進入印度空軍服役以後,印度空軍可謂是叫苦不迭,該機存在著電子戰能力過於羸弱、雷達接收器對抗措施差、系統重量增加、內部燃料容量減少、飛行員頭盔存在缺陷、彈射系統可靠性堪憂等100多項問題。最重要的是,載彈量和作戰半徑太小,都導致該機在作戰壞境下受到嚴重威脅。

    此外,經年累月的研發費用投入和實際收到的作戰效能存在著嚴重出入,堪稱是一款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戰機。因此印度空軍高官曾直言道,“光輝”戰機的研發充滿了失敗。而現如今,印度軍方和政府高層,就繼續採購“光輝”戰機之間,仍然爭議不斷。因此,“陣風”太貴、“光輝”太菜,導致印度空軍的戰鬥機中隊建設,不僅沒有任何長進,反而朝著深淵逆向發展。

    反觀巴基斯坦空軍力量建設則有聲有色,儘管該國空軍的軍費開支和戰機數量總體不如印度。但巴基斯坦卻選擇與中國合作,不僅獲得了“梟龍”戰機,反而依靠該機,得到了中國的大力援助。在戰鬥機層面,及時補充了新鮮血液,本國航空製造業也獲得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因此擁有了印度難以比擬的發展潛力。而隨著“梟龍”Block3型生產服役,巴基斯坦空軍的作戰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儘管與印度空軍不能相比,但是也不至於那麼窘迫。

    在上世紀80年代~本世紀10年之前,中國空軍的發展雖然緩慢,但大方向和關鍵節點都沒有出錯。而在印度眼中,由於兩國領土糾紛得到了妥善管控,因此中國空軍還沒有成為假想敵。但10年過後,厚積薄發的中國空軍,總體呈井噴式發展,殲-20、殲-10B/C、殲-16等多型戰機的相繼服役。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中國空軍已非往昔所能相比,而更要命的是,中印兩國的領土糾紛也從之前的妥善管控,變為了印度的頻頻挑釁生事。因此從這時起,一支力量龐大、體系齊全、且存在著領土糾紛的中國空軍,就此成為了印度軍方的假想敵。而當年為了滿足最基本的國防需求,所設立42支戰鬥機中隊紅線,由此成為印度將來在應對東西兩線作戰情況下的最低保障。

    如今,印度42支戰鬥機中隊的建設規模,仍然沒有得到任何改觀,未來10年內也將沒有任何起色,這對於印度空軍而言,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而隨著中巴兩國空軍有序漸進的穩定發展,差距會逐漸拉大,因此,在未來東西兩線的空戰中,印度空軍都會遇上釘子,討不到一丁點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有花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