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在不斷預測人類的壽命極限:120、150……甚至有美國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我們能活到200歲。這些預測,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人類能活多久?怎樣才能長壽?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內外的科學家及研究機構,對世界長壽研究的最新進展做了初步瞭解。到底什麼叫長壽活到多少歲才算長壽?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遺傳室主任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90歲以上為長壽,80歲叫高齡,65歲以上算老年。目前來看,中國人口的長壽比例是十萬分之二,而位於中國的兩大世界長壽鄉廣西巴馬和新疆和田,長壽比例分別為十萬分之三十五和十萬分之六十七。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認為,人類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是確切無疑的。人的壽命,主要透過內外兩大因素實現。內因是基因,外因是環境和生活習慣。內因:基因研究逐漸明朗“長壽研究近百年來才開始科學化;近10年來,長壽研究逐步取得突破。”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記者,德國科學家用15年的時間,調查了576名百歲老人,結果發現,他們的父母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多9—10歲。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長壽的遺傳因素非常重要。他說,目前,長壽研究已成為一個跨領域、發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歐洲科學家看來,衰老是一種多基因的複合調控過程,表現為染色體端粒長度改變、DNA損傷、DNA甲基化和細胞氧化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壽命的長短。當前,科學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尋找“長壽基因”。在採訪中,專家們主要談到了兩個研究方向。一是“4號染色體”。歐洲科學家認為,“4號染色體”上有長壽基因,如果能發明出刺激長壽基因的藥物,就能減緩人類衰老的速度。在國內,科學家們也在做同樣的研究。楊澤教授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他們在對廣西巴馬的長壽老人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老人的4號染色體上可能存在長壽遺傳基因。接下來,他們計劃用2—3年的時間找到這些基因,並且研究它們的具體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話,對整個華人群都有借鑑意義。”楊澤教授說。二是載脂蛋白E。這種基因分為2、3、4三種亞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遲發病年齡,降低發病率,促進壽命增長。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主要是載脂蛋白E2基因在對人的壽命起延長作用;在中國,楊澤教授等科學家透過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載脂蛋白E3比較多,佔到了80%—90%的比例,這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遺傳標誌。如何刺激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將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增殖能力,延長細胞壽命;有的研究則顯示,給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讓人恢復青春活力。2.抑制“減壽基因”。說到這一點,人們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醫學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評價室主任胡剛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基本認定,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是導致人類壽命變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會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會破壞酶和DNA,使細胞逐漸“衰老”。聽到這裡,記者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打出“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號,它們到底有多大作用?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黎健教授告訴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自由基從哪裡來。目前,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NADPH氧化酶,這種酶廣泛存在於血管和血液細胞中,會導致自由基的產生。國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怎麼能抑制這種酶的表達,從而阻止自由基的產生。“不過,這種酶也只是眾多導致自由基產生的物質之一,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市場上的“消除自由基”產品,黎健教授指出,它們大部分是一條腿走路,只消除自由基,但不能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因此作用不大。美華人曾經做過一個幾萬人的大型試驗,發現只服用能夠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劑,並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長壽命的作用。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載脂蛋白E的4型,會促使老年痴呆症的發作,損害壽命。如何抑制它的表達,也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外因:生活習慣的影響得到確認“內因”很關鍵,“外因”也不可忽視。在迪特·普羅格教授看來,環境和生活習慣在長壽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達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學家們提出,以下4點內容非常重要:一是飲食。歐洲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少吃可以延緩衰老。德國海德堡素食研究會認為,素食者的壽命要長於沒有飲食忌諱的人。楊澤教授在研究中也發現,巴馬長壽老人每日人均攝入熱量比國際長壽協會推薦的1500大卡還低,只有1400大卡。二是心理。英國心理學家透過研究發現,旅遊度假能夠延長人的壽命。比起那些從不旅遊度假的人來說,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來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對壽命的影響也很大。”黎健教授說,他在瑞士時,看到很多老人的獨立性都特別強,有的還在大街上當義工,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對長壽無疑是有好處的。三是生活習慣。楊澤教授認為,人到30歲以後就應該注意保持生活規律,為以後的生活多積累一些能量。他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消耗的過程,熬夜、酗酒、過度運動等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度。而身體可供消耗的就那麼多,用一點少一點。記者在翻看普羅格教授提供的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時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原因。在歐洲,70%—80%的人死於“生活方式病”———心臟病、腦卒中、高血壓。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認為懶人更長壽,理由是活躍的身體會產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過程。四是生存環境。在廣西巴馬,長壽老人有一些共同特點:性生活開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綠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裡也沒有什麼現代化裝修材料。楊澤教授說:“有了這樣的生存環境,對長壽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很多身體不好的人都會變得健康。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社會要發展,但是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真的不能丟。他希望,將來能把一些好的傳統生活方式寫進長壽指南中,供人們參考。先健康,再長壽在採訪中,普羅格教授向本報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認真體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兩個口號“給生命以時間,給時間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夠透過基因調控而無限延長,但仍要追求生命質量,要活得有意義。在總結長壽問題時,黎健教授告訴記者,現代人雖然壽命上去了,但很多人過了四五十歲就與疾病為伍,真正健康的“年齡”,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後面的生命完全靠現代醫學技術維持。這樣的“長壽”,能有多大意義?因此,長壽必須引入健康概念。一個思維清晰、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大病的高齡老人,才能稱為真正的長壽者。這樣的長壽,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同時也不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太多的負擔。
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在不斷預測人類的壽命極限:120、150……甚至有美國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我們能活到200歲。這些預測,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人類能活多久?怎樣才能長壽?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內外的科學家及研究機構,對世界長壽研究的最新進展做了初步瞭解。到底什麼叫長壽活到多少歲才算長壽?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遺傳室主任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90歲以上為長壽,80歲叫高齡,65歲以上算老年。目前來看,中國人口的長壽比例是十萬分之二,而位於中國的兩大世界長壽鄉廣西巴馬和新疆和田,長壽比例分別為十萬分之三十五和十萬分之六十七。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認為,人類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是確切無疑的。人的壽命,主要透過內外兩大因素實現。內因是基因,外因是環境和生活習慣。內因:基因研究逐漸明朗“長壽研究近百年來才開始科學化;近10年來,長壽研究逐步取得突破。”迪特·普羅格教授告訴記者,德國科學家用15年的時間,調查了576名百歲老人,結果發現,他們的父母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多9—10歲。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長壽的遺傳因素非常重要。他說,目前,長壽研究已成為一個跨領域、發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歐洲科學家看來,衰老是一種多基因的複合調控過程,表現為染色體端粒長度改變、DNA損傷、DNA甲基化和細胞氧化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壽命的長短。當前,科學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尋找“長壽基因”。在採訪中,專家們主要談到了兩個研究方向。一是“4號染色體”。歐洲科學家認為,“4號染色體”上有長壽基因,如果能發明出刺激長壽基因的藥物,就能減緩人類衰老的速度。在國內,科學家們也在做同樣的研究。楊澤教授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他們在對廣西巴馬的長壽老人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老人的4號染色體上可能存在長壽遺傳基因。接下來,他們計劃用2—3年的時間找到這些基因,並且研究它們的具體生理功能。“如果成功的話,對整個華人群都有借鑑意義。”楊澤教授說。二是載脂蛋白E。這種基因分為2、3、4三種亞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遲發病年齡,降低發病率,促進壽命增長。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主要是載脂蛋白E2基因在對人的壽命起延長作用;在中國,楊澤教授等科學家透過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載脂蛋白E3比較多,佔到了80%—90%的比例,這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遺傳標誌。如何刺激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將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除此之外,還有研究發現,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增加人體細胞的增殖能力,延長細胞壽命;有的研究則顯示,給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讓人恢復青春活力。2.抑制“減壽基因”。說到這一點,人們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老年醫學研究所老年保健品功能評價室主任胡剛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基本認定,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是導致人類壽命變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會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會破壞酶和DNA,使細胞逐漸“衰老”。聽到這裡,記者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打出“消除自由基,抗衰老”的口號,它們到底有多大作用?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黎健教授告訴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自由基從哪裡來。目前,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NADPH氧化酶,這種酶廣泛存在於血管和血液細胞中,會導致自由基的產生。國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怎麼能抑制這種酶的表達,從而阻止自由基的產生。“不過,這種酶也只是眾多導致自由基產生的物質之一,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市場上的“消除自由基”產品,黎健教授指出,它們大部分是一條腿走路,只消除自由基,但不能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因此作用不大。美華人曾經做過一個幾萬人的大型試驗,發現只服用能夠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劑,並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長壽命的作用。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載脂蛋白E的4型,會促使老年痴呆症的發作,損害壽命。如何抑制它的表達,也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外因:生活習慣的影響得到確認“內因”很關鍵,“外因”也不可忽視。在迪特·普羅格教授看來,環境和生活習慣在長壽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達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學家們提出,以下4點內容非常重要:一是飲食。歐洲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少吃可以延緩衰老。德國海德堡素食研究會認為,素食者的壽命要長於沒有飲食忌諱的人。楊澤教授在研究中也發現,巴馬長壽老人每日人均攝入熱量比國際長壽協會推薦的1500大卡還低,只有1400大卡。二是心理。英國心理學家透過研究發現,旅遊度假能夠延長人的壽命。比起那些從不旅遊度假的人來說,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來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對壽命的影響也很大。”黎健教授說,他在瑞士時,看到很多老人的獨立性都特別強,有的還在大街上當義工,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對長壽無疑是有好處的。三是生活習慣。楊澤教授認為,人到30歲以後就應該注意保持生活規律,為以後的生活多積累一些能量。他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消耗的過程,熬夜、酗酒、過度運動等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度。而身體可供消耗的就那麼多,用一點少一點。記者在翻看普羅格教授提供的德國長壽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資料時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頭號原因。在歐洲,70%—80%的人死於“生活方式病”———心臟病、腦卒中、高血壓。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認為懶人更長壽,理由是活躍的身體會產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過程。四是生存環境。在廣西巴馬,長壽老人有一些共同特點:性生活開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綠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裡也沒有什麼現代化裝修材料。楊澤教授說:“有了這樣的生存環境,對長壽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很多身體不好的人都會變得健康。楊澤教授告訴記者,社會要發展,但是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真的不能丟。他希望,將來能把一些好的傳統生活方式寫進長壽指南中,供人們參考。先健康,再長壽在採訪中,普羅格教授向本報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認真體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兩個口號“給生命以時間,給時間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夠透過基因調控而無限延長,但仍要追求生命質量,要活得有意義。在總結長壽問題時,黎健教授告訴記者,現代人雖然壽命上去了,但很多人過了四五十歲就與疾病為伍,真正健康的“年齡”,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齡差不多,後面的生命完全靠現代醫學技術維持。這樣的“長壽”,能有多大意義?因此,長壽必須引入健康概念。一個思維清晰、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大病的高齡老人,才能稱為真正的長壽者。這樣的長壽,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同時也不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太多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