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耀歷史
-
2 # 微史春秋
古代對一個帝王的“蓋棺定論”,主要是看其本紀中最後的三個要素:廟號、諡號及論(或是贊),努爾哈赤的諡號是歷代帝王字數最多的。
一、廟號作為開國皇帝,廟號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太祖”或“高祖”,這一點努爾哈赤和其他朝代開國皇帝相比,並沒有特別的地方。
二、論(贊)《清史稿》太祖本紀後面對努爾哈赤總評道:
論曰:太祖天錫智勇,神武絕倫。蒙難艱貞,明夷用晦。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所謂的論或贊都是表功的,除非這個皇帝實在沒有什麼特色的地方。
說實在的,努爾哈赤的這段論,說他“天錫智勇,神武絕倫”等等溢美之詞,在歷代帝王中也並不算最高的。
如《漢書》對漢武帝的贊:
贊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畤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礻亶,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這一點,努爾哈赤並不算評價最高的。
三、諡號——歷代帝王努爾哈赤最高對於諡號,歷代帝王諡號及其增諡沒有超過努爾哈赤的。
努爾哈赤初諡武皇帝,後改諡高皇帝,此後不斷增加,最終諡號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整整二十五個字,古今獨一份。
如唐高祖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七字而已。
遼太祖諡號是: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七字而已。
元太祖諡號是: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六個字。
隋朝以前是一字或兩字,唐以後規定是七個字,到了明代,皇帝諡號字數開始大量增加。
如明太祖的諡號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也才二十一個字。
到了清朝,皇帝諡號更是不要錢似的字數都是二十以上的。
皇太極諡號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23字。
順治帝諡號是: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23字。
康熙帝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21字。
雍正帝諡號是: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23字。
乾隆帝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23字。
光緒帝諡號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21字。
連末代皇帝溥儀在去世後,那些人也給了他21字的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
從諡號上看,努爾哈赤的二十五字諡號絕對是帝王第一了。
不過從諡號的演變來看,越往後諡號越濫,公平性越差,失去了評價帝王的原始意思。
所以努爾哈赤的二十五字最高諡號,並不能證明他的功績如何如何的。
-
3 # 子由拍案驚奇
首先,我們確認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蓋棺論定之語是什麼?明確的回答是諡號。
在中國古代,人死後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影響力大小,後人用文字高度概括其一生,可褒可貶,可委婉、可直抒胸臆。
帝王的諡號要經過禮部商議呈上,臣子的諡號則由朝廷名義賜予,那麼,民間在野的文人雅士也有諡號,但是,一般就是由社會上有影響力的親友所撰寫,這也叫作私諡。
而有清一朝,給後金的開國之君、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的諡號,則被後人稱之為諡號中的歷代君王之最。
接下來,子由就與大家一起來剖析一下;“努爾哈赤‘蓋棺論定’之語,為何創歷代帝王之最?”
明朝天啟六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這位在8年前於盛京告天誓師,宣稱與明朝有七大恨,開始不斷攻擊、撼動明王朝江山的後金大汗撒手而去了,終年68歲。葬於今天的瀋陽。
清軍入關以後,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努爾哈赤的後人們給自己的指路人和開創者定了諡號;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這27個字,就高度概括了努爾哈赤的一生,也謳歌、讚美了他的開拓之力、神祇護佑、文治武功等。
清朝的諡號制度,基本上承襲明朝的諡號規制,尤其對於帝王的諡號,基本都是讚美之詞,但都屬於“蓋棺論定”之語,特別是努爾哈赤的諡號,字數之多,在歷朝歷代帝王當中,為一時之極,創歷代帝王諡號之最。
-
4 # 榮耀歷史
什麼是帝王的“蓋棺定論”之語,其實就是諡號!諡號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機制,也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1、什麼是諡號從周朝開始,有身份的人死後後人都要根據他的一生來給予一個字的評價,這就是諡號。舉個例子,劉徹駕崩後文武百官根據他一生北擊匈奴的功績圈定諡號為“武”,所以被稱為漢武帝;楊廣駕崩後,李世民根據他的暴政導致天下大亂,所以賜予諡號“煬”,即隋煬帝。
不僅僅是皇帝,親王、有身份的大臣等等都會有諡號,比如說文官第一諡號“文正”是多少人一生追求的目標,等到這個諡號的無一不是青史留名,如范仲淹“范文正公”,曾國藩“曾文正公”;武官的第一諡號則是“忠武”,像諸葛亮、郭子儀、常遇春等人諡號都是忠武,岳飛原來的諡號是“忠愍”,宋孝宗時期改為我們熟知的“武穆”,宋理宗時期改為“忠武”。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很明顯漢武帝的“武”就是美諡,隋煬帝的“煬”就是惡諡,但是到明朝後就規定皇帝的諡號必須是褒義。
2、諡號字數的變化在唐朝以前,諡號通常都是一個字,比如說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隋煬帝,但是從唐朝開始,諡號的字數開始直線上升,李淵的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以至於後世都沒有辦法像諡號稱呼他們,只能用廟號唐高祖、唐太宗稱呼。
後代的宋、明、清在諡號的字數上越來越多,登峰造極的就是努爾哈赤的諡號: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0多個字,一口氣都讀不下來,所以說努爾哈赤的“蓋棺定論”是歷史皇帝之最。
-
5 # 微史春秋
古代對一個帝王的“蓋棺定論”,主要是看其本紀中最後的三個要素:廟號、諡號及論(或是贊),努爾哈赤的諡號是歷代帝王字數最多的。
一、廟號作為開國皇帝,廟號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太祖”或“高祖”,這一點努爾哈赤和其他朝代開國皇帝相比,並沒有特別的地方。
二、論(贊)《清史稿》太祖本紀後面對努爾哈赤總評道:
論曰:太祖天錫智勇,神武絕倫。蒙難艱貞,明夷用晦。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所謂的論或贊都是表功的,除非這個皇帝實在沒有什麼特色的地方。
說實在的,努爾哈赤的這段論,說他“天錫智勇,神武絕倫”等等溢美之詞,在歷代帝王中也並不算最高的。
如《漢書》對漢武帝的贊:
贊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畤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礻亶,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這一點,努爾哈赤並不算評價最高的。
三、諡號——歷代帝王努爾哈赤最高對於諡號,歷代帝王諡號及其增諡沒有超過努爾哈赤的。
努爾哈赤初諡武皇帝,後改諡高皇帝,此後不斷增加,最終諡號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整整二十五個字,古今獨一份。
如唐高祖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七字而已。
遼太祖諡號是: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七字而已。
元太祖諡號是: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六個字。
隋朝以前是一字或兩字,唐以後規定是七個字,到了明代,皇帝諡號字數開始大量增加。
如明太祖的諡號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也才二十一個字。
到了清朝,皇帝諡號更是不要錢似的字數都是二十以上的。
皇太極諡號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23字。
順治帝諡號是: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23字。
康熙帝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21字。
雍正帝諡號是: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23字。
乾隆帝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23字。
光緒帝諡號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21字。
連末代皇帝溥儀在去世後,那些人也給了他21字的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
從諡號上看,努爾哈赤的二十五字諡號絕對是帝王第一了。
不過從諡號的演變來看,越往後諡號越濫,公平性越差,失去了評價帝王的原始意思。
所以努爾哈赤的二十五字最高諡號,並不能證明他的功績如何如何的。
-
6 # 子由拍案驚奇
首先,我們確認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蓋棺論定之語是什麼?明確的回答是諡號。
在中國古代,人死後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影響力大小,後人用文字高度概括其一生,可褒可貶,可委婉、可直抒胸臆。
帝王的諡號要經過禮部商議呈上,臣子的諡號則由朝廷名義賜予,那麼,民間在野的文人雅士也有諡號,但是,一般就是由社會上有影響力的親友所撰寫,這也叫作私諡。
而有清一朝,給後金的開國之君、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的諡號,則被後人稱之為諡號中的歷代君王之最。
接下來,子由就與大家一起來剖析一下;“努爾哈赤‘蓋棺論定’之語,為何創歷代帝王之最?”
明朝天啟六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這位在8年前於盛京告天誓師,宣稱與明朝有七大恨,開始不斷攻擊、撼動明王朝江山的後金大汗撒手而去了,終年68歲。葬於今天的瀋陽。
清軍入關以後,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努爾哈赤的後人們給自己的指路人和開創者定了諡號;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這27個字,就高度概括了努爾哈赤的一生,也謳歌、讚美了他的開拓之力、神祇護佑、文治武功等。
清朝的諡號制度,基本上承襲明朝的諡號規制,尤其對於帝王的諡號,基本都是讚美之詞,但都屬於“蓋棺論定”之語,特別是努爾哈赤的諡號,字數之多,在歷朝歷代帝王當中,為一時之極,創歷代帝王諡號之最。
回覆列表
什麼是帝王的“蓋棺定論”之語,其實就是諡號!諡號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機制,也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1、什麼是諡號從周朝開始,有身份的人死後後人都要根據他的一生來給予一個字的評價,這就是諡號。舉個例子,劉徹駕崩後文武百官根據他一生北擊匈奴的功績圈定諡號為“武”,所以被稱為漢武帝;楊廣駕崩後,李世民根據他的暴政導致天下大亂,所以賜予諡號“煬”,即隋煬帝。
不僅僅是皇帝,親王、有身份的大臣等等都會有諡號,比如說文官第一諡號“文正”是多少人一生追求的目標,等到這個諡號的無一不是青史留名,如范仲淹“范文正公”,曾國藩“曾文正公”;武官的第一諡號則是“忠武”,像諸葛亮、郭子儀、常遇春等人諡號都是忠武,岳飛原來的諡號是“忠愍”,宋孝宗時期改為我們熟知的“武穆”,宋理宗時期改為“忠武”。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很明顯漢武帝的“武”就是美諡,隋煬帝的“煬”就是惡諡,但是到明朝後就規定皇帝的諡號必須是褒義。
2、諡號字數的變化在唐朝以前,諡號通常都是一個字,比如說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隋煬帝,但是從唐朝開始,諡號的字數開始直線上升,李淵的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以至於後世都沒有辦法像諡號稱呼他們,只能用廟號唐高祖、唐太宗稱呼。
後代的宋、明、清在諡號的字數上越來越多,登峰造極的就是努爾哈赤的諡號: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0多個字,一口氣都讀不下來,所以說努爾哈赤的“蓋棺定論”是歷史皇帝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