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世滄惶

    明朝晚期對東北的放棄,更多的是戰敗的基礎上丟失的。不過最關鍵是人心的喪失。范文程之流的知識分子主動投效滿夷貴族,這應該視為標誌。整個明朝時期,知識分子還是優養的。但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骨氣,自由思想,明朝卻是折損最嚴重的一個朝代。宋代理學鳩佔鵲巢,成為儒家正統。蒙元百年,理學對統治階級,特別是異族統治者非常有用,加之,漢民族知識分子凋敝。進入明朝後,沒有及時撥亂反正,理學甚至發展為理教,成為禁錮人性,阻礙民族發展的總根源。這些根本不革除,明朝不是說讓幾塊地,再救亡圖存就可以的。只能讓大明朝廷亡掉,重起爐灶。只是不甘心的是,這次歷史讓漢民族栽了更大的跟頭,讓滿夷入關,禍禍華夏三百年,理學也被漢奸藉助滿夷皇族改造成奴學,天不護佑中華,痛心

  • 2 # 孤帆一片天邊來

    主動放棄土地就能自保?笑了,如果真有這種可能那也是有時間和國力作為條件的,比如1894的甲午海戰:如果主動示弱、甚至不用割地、只要把北韓半島的利益讓給日本加上租借旅順開放口岸應該能換來一時的太平、可問題是當時的清廷內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能夠戰勝日本。再比如1937年:國民政府就是把華北送給日本它們能收手麼?因為你沒那個實力要不了兩年它還是會繼續打你。再來說明朝失敗的原因:明朝從來沒有主動放棄遼東、那是北京的屏障。元和清選擇北京建都那是因為離他們的根據地近方便不利時撤退,朱棣因為皇位的不合法來選擇自己的大本營北京作國都(歷史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否則明再延續五十到一百年應該沒啥問題)大明朝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皇族空前發展人員眾多、國家已幾乎無力養活他們再加上小冰川時期帶來的災害使流寇叢生,就這樣如果不是招安李自成中途擱淺、多爾袞這一輩子都得呆在關外。綜上是內憂壓垮了明思宗,大明王朝的失敗跟標題無關。

  • 3 # 理工男讀歷史

    在遼東與後金搏鬥,本來是個戰略戰術問題,但明末糟糕的政治氣候把這個問題變成一個政治問題,為了名利二字,拖垮了大明帝國。

    首先,只有崇禎年間才需要考慮放棄遼東的問題。

    萬曆年間明朝實力遠遠強過後金,遼東不存在是否放棄的問題;

    天啟年間雙方互有攻守,後金佔優勢,但天啟後期局勢已經基本穩定,沒有必要放棄遼東;

    這段時間,關寧錦防線作為遼東戰局的支撐點,是明軍進攻的出發基地和後勤中心,存在是有一定意義的。

    崇禎年間東林黨上臺後,後金在關外已經明顯佔據優勢。除了關寧錦幾座堅城堡壘之外,遼東遼西蒙古盡屬後金,而入中原的道路不止山海關一條,後金繞路蒙古入寇中原已經實際發生。這時考慮是否放棄遼東才是有實際意義的。

    其次,崇禎年間雙方實力對比決定了需要放棄遼東。

    當時袁崇煥掌握軍隊約12萬,比後金男丁總數估計都要多。但分別駐紮在關寧錦三城和十餘座堡壘當中,最多一城不過一萬多人,最少也要有一兩千。後金入寇,袁崇煥只能帶1.3萬人回軍勤王,其他士兵都被鎖在了關寧錦防線當中。

    對於明軍來說,機動兵力少、野戰能力無、缺乏進攻勇氣和戰鬥意志,基本沒有其他戰術選擇,只能防守堅城,等後金撞過來,純粹一個多路徑塔防遊戲;

    對於後金來說,野戰能力強,不需要防守,戰術選擇就非常多。繞開堅城,從口外進入中原;圍城打援,消耗明軍有生力量;截斷補給,騷擾明軍後勤線路;如果後金有船的話,海路山東半島登陸也是很好的選擇。腦殘的才去用騎兵攻打有大炮的堅城。

    因此,關寧錦防線在崇禎時期已經徹底失去作用,併成為一個消耗明朝資源的無底洞。

    放棄遼東、放棄關寧錦防線,在當時無非是放棄遼東走廊。這種戰略上的收縮雖然失去了反攻的橋頭堡,但當時根本沒有能力反攻。

    放棄遼東的好處很多,關寧錦防線守軍三分之一加強山海關,三分之一加強口外各鎮防禦,三分之一作為機動部隊拱衛京師。後金入寇中原難度加大,損失會更多,劫掠財富人口數量減少,對明王朝的放血破壞程度減輕。

    關寧錦防線軍餉、後勤、築城費用每年消耗幾百萬兩,佔了國家軍費很大一部分,可以節省下來訓練精兵。

    但是,因為人的原因,這條防線一直保留到李自成進北京。

    為了個人名聲,沒人敢說這句話。

    這就是所謂的政治正確,沒人敢說真話。

    皇帝不敢說這句話,放棄國土意味著祖宗打下來的江山丟在了自己這個不肖子孫手裡,能被文官噴死,為此丟掉皇位都有可能;

    文官不敢說這句話,站在道德制高點批評指責皇帝、宦官、武將的文官們,已經滿身滿臉都是正氣了,不能授人以柄,丟掉這個最有利的武器;

    武將不敢說這句話,丟棄國土的屎盆子不能扣在自己頭上。違背文官意圖,建議不被採納是小事兒,丟官罷爵、斬首抄家不可避免。

    這就是當時的黨爭政治氣候決定的。

    為了個人利益,沒人願意說這句話。

    關寧錦防線消耗了很大一部分國家軍費。

    軍隊將領在其中獲得大量好處,孫承宗時期,吃空餉比例約一半;吳襄時期約三分之二;袁崇煥時期好一些,至少也要有三分之一;

    文官集團在其中獲得了大量好處,魏忠賢死後,遼東軍費就開始不夠了。並非是需要的費用增加,而是中間的損耗大幅度攀升。之前沒人敢貪魏忠賢的錢,現在所有經手人都要貪一些皇帝的錢,是所有人。

    一旦撤銷關寧錦防線,這些人的利益都將要受到損害,最起碼要另立名目重新撈錢。

    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存人失地,人地兩得。這句話明末還沒有,但未必所有人都想不到。

  • 4 # F14560678

    這種方式叫以空間換時間,是戰爭中常用的策略,也可以說是一種高明的策略,但策略屬於智慧的範疇,其不直接是物質的範疇,拋開其它則無所依附,不可能轉化結果!

    明朝的滅亡直接原因,最根本問題是自身的腐朽造成的,用空間換得的時間,能用來做什麼呢?假如不用這些時間去改變什麼,只是用來混吃等死,死的會更快!

  • 5 # 深海的魚33

    因為退的不夠徹底,終努爾哈赤一生,最大的野望也就是佔據遼東當老大,然後不時入關打草谷,皇太極時期也基本是這個節奏,從來不敢想象能奪取整個中國。當時大明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內部農民起義不止,外面又有後金不停扣關,按當時明朝的國力,掐死任何一方都應該是沒問題的,但無奈的是要兩頭作戰,幾個能打的分身乏術,崇禎皇帝被讀書人忽悠傻了,打死不和後金暫時議和,用非常窘迫的國力兩頭作戰,然後農民軍逼近北京,崇禎皇帝想去南京都被那些文臣罵死不敢走,然後等農民軍一到,文官們就開啟城門歡迎闖王,幻想繼續當新朝功臣。其實在那種情況下,真的聰明的皇帝就應該和後金議和,那時間的後金並沒太大的野望,等剿滅農民軍後再全力對付後金,唐太宗英明神武,剛開始不一樣要對突厥低頭嗎?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能人。崇禎可以說是志大才疏,他哥選了他當皇帝,真的是可嘆,也是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裡發生矛盾爭吵,丈夫不願意溝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