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女子從軍的典範任務,花木蘭反映了當時百姓的心酸。生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專家來解讀一下。

20
回覆列表
  • 1 # 新愛影剪輯

    1997年迪士尼公司根據中國古代花木蘭男扮女裝代父從軍的傳統民間故事製作了喜劇動畫片《花木蘭》,由此,中中國人心中的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形象,通過好萊塢的走向了世界的舞臺。

    在迪士尼動畫高超的特技和唯美的音樂的襯托下,這部借鑑了中國畫的一些技法,虛實結合,工筆水墨結合,意境悠遠,頗富東方韻味的影片將這個傳唱了千年的女英雄似乎穿越了歷史,以一種美式的輕鬆樂觀的方式,呈現在她曾經征戰的國土上,帶給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民前所未有的關於女性的美式解讀。

    在享受好萊塢電影講述中國經典故事帶來的震撼與快感的同時,動畫片《花木蘭》引發的對女性認識的傳統觀念的衝擊,更值得觀影者深思。

    在兩千年的傳統儒家文化的感染薰陶下,中中國人心目中女性的形象就應該是小家碧玉的小姐、弱不禁風的柔弱女子。在中國這樣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裡,女性的地位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女人永遠是男人的附屬。那麼花木蘭的出現,自然具有劃時代的悲壯色彩與影響深遠的豐碑級紀念意義,影響的深遠足以成為後來女權主義的百試不爽的力證。這一點,美中國人的解讀尤為明顯。在影片《花木蘭》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橋段,木蘭勇敢的擔當起重任,男扮女裝,替父衝上前線,這體現了中國所弘揚的孝道,但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也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女性的解放與自由發展,不僅是社會的問題,更是女性自身的問題,需要自我覺醒和自我發展。花木蘭作為社會的成員,她自覺的拿起武器去保家衛國,正是她作為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的主體,自覺的喚醒意識裡自身社會主體地位的行為。奮勇殺敵,憑藉女性的智慧與勇敢,終於“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好萊塢影片《花木蘭》基於中國傳統的經典故事,大膽想象,虛實結合,張弛有度。在對中國故事的敘述中不乏美國式幽默,同時又大膽的改編,一改傳統中國“三從四德”對女性的束縛,在影片中,甚至出現“美女救英雄”、“救了中國”的顛覆性解讀。“救了中國”這一說法明顯太誇張了,但西方人自然不會去為了製作一部動畫片專門去考證歷史中的花木蘭到底立了多大功,只要把這個女人塑造成英雄就夠了。這個西方人心中的女英雄,勇猛到能救了長官李翔——也就是她未來的丈夫。以往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常常是英雄救美,女性扮演的是弱者的角色,他們需要強者的保護。但是在影片《花木蘭》中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卻成了“女救男”的反傳統模式,而且一救就是兩次。壯漢竟不如女子,這正是女性主義者非常願意看到的。

    在分析了影片《花木蘭》中女性主義的成分以後,有一點還是需要注意的——歸宿。影片中的木蘭凱旋後與李翔有情人終成眷屬,,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木蘭寫到“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英勇善戰的木蘭終究是個女人,在她鐵甲戎裝下面也終究是個女兒身,她還是要一個歸宿、一個家的。這一問題上東西方文化驚人的相似,這似乎在傳達某種東西,也是女權主義者極力迴避的話題,女人還是需要男人的,需要愛的。拋開西方女權主義者的激進,同樣拋開中國傳統的大男子主義,用中國傳統道家觀念解釋也許會簡單一些:相生相剋,陰陽相濟。

  • 2 # 張珞珞小米米

    中學時代大家應該都學過《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詩句,也許至今還能背誦上幾句。幾年前美國迪士尼公司還拍攝了動畫片《花木蘭》,可見作為女性英雄代表,花木蘭的美名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甚至在海外也馳名。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最早也是出自北宋民歌《木蘭辭》,後世關於她的傳說絕大多數是根源於此的。那麼《木蘭辭》中的木蘭詩虛構人物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呢?

    對此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虛構的,也有人認為是真實,還引用諸多文學作品以考究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資訊。

    有一點很奇怪的事,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中,都沒有記載花木蘭的故事,只有在各種地方誌和詩詞戲曲作品中能找到花木蘭的影子。

    但是根據各地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民謠以及各地興建的木蘭祠,我認為歷史上存在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英勇女性的事情應該是可以確定的,只是由於各地文化差異和口傳文學的不確定性而細節略有差別。

    所以對此,歷史上是否真的有花木蘭這個人物的各種看法和推測我覺得不可盡信也不必盡疑。我們只需要知道,歷史上曾經有一個英勇的女性,為了讓自己年邁的父親免於戰事的災難,毅然選擇了替父從徵,殺退敵人後卻不貪享榮華富貴,卸甲歸田與父兄過著田園生活,這樣就夠了。

    結語:花木蘭身上體現的是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忠孝結義,也代表了她們敢於突破禮教的桎梏的勇氣和敢於擔當責任的偉大婦女精神。同時她也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上無數巾幗英雄的一個縮影,永遠激勵著後世的中華兒女!

  • 3 # JACK傑克

    ①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歷史上有無其人不得而知。

    ②她的故事千百年來廣為傳唱,婦儒皆知,她是人們心中的女英雄,特別是在古代女人地位很低的社會中,她是少有的例外者。

    ④從文學作品來看,她殺的敵人是匈奴,但是,歷史就是史實,是不容篡改的! 文學作品不是歷史,可以“瞎編亂造"! 真正的歷史上,在北魏時期,匈奴作為一個在中國北方叱吒風雲幾百年的民族,早已不存在了,花木蘭怎麼去打擊歷史上已消失的匈奴的呢?! 根據已知的歷史,我們猜出,如果歷史真有花木蘭其人的話,她可能是去打擊北方另一個少數民族,柔然!

    ⑤府樂詩集,小說,戲劇,電影,電視劇等作品,廣大吃瓜群眾看的太多了,分不清東西南北中了。但是大家心中寧願花木蘭是歷史上的真人,而不是作品中的人物,因為人們太需要心中的英雄了,她是正義,勇敢,為國為家的女中豪傑和楷模!

  • 4 # 鑫悅小寶貝

    花木蘭,古代文學作品《木蘭辭》中的人物,出生於南北朝,是一位傳奇色彩濃烈的人物,是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後被追封為孝烈將軍

  • 5 # 靈雁獨孤

    花木蘭故事的來源於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57年)的一首民歌《木蘭詩》(又稱為《木蘭辭》)。它後來被南朝翻譯為民歌。在明朝徐渭的戲劇裡,詳細的描述了她的家人,父親,母親,姐姐和弟弟。但是這些可信度不高。不過從最初的詩歌來看,歷史木蘭很可能出身鮮卑族。因為木蘭稱呼皇帝為可汗。這個稱呼是針對某些少數民族的最高領袖的。當時的鮮卑族,保留了部分母系氏族的傳統,女性的地位非常高。對於部分女性,特別是鮮卑貴族而言,她們有軍隊指揮權也很正常。

    其一,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忠孝的美德,木蘭代父從軍,既是對父親的孝,也是對國家的忠,因此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其二,中華民族歷來崇敬不戀功名、潔身自好的節操,木蘭英勇善戰,不戀高官厚祿,功成身退,歸隱故鄉,不改勞動人民本色,是人民心中美好品德的化身。

    其三,中華民族自古從軍征戰的大部分都是男人,木蘭敢於打破傳統,以女兒之身從軍數年,巾幗不讓鬚眉,讓人刮目相看,真心敬佩。

    其四,中華民族一直有陽剛陰柔的審美主張,木蘭上馬有男兒的勇武,下馬有女兒的嬌柔,具有巨大的持久的魅力。

  • 6 # 弘毅永寧

    當年上學的時候,覺得《木蘭辭》寫得好,寫得美,要求背誦,那倒是朗朗上口。這花木蘭的形象很是造就了一批女漢子,跟男生打架一點都不含糊。漸漸的,年紀大了,偶爾想起“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時候,感覺是無盡的心酸啊。

    一個女孩子,她要替父從軍,不是自願的。詩中說“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是的,因為沒有哥哥,所以木蘭去了,因為父親身體不好,木蘭在那個全是男人的隊伍裡一呆多年,因為國家需要,木蘭義不容辭……感動嗎?亂離人不如太平犬,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一個女孩子,騎上戰馬,出征了。

    一個女孩子,她要替父從軍,竟還立下赫赫戰功。詩中描寫了木蘭凱旋而歸的盛況,“不要尚書郎”,無論誇張與否,這戰功來的對一個女子來說,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男人都戰死沙場了嗎,這仗是怎麼贏的?一群男的躲在女子的身後?那個誰?你來解釋一下。竟讓一個女子在戰場上獲得莫大殊榮,奇恥大辱啊。

    一個女孩子,她要替父從軍,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們今天來揣測古人的生活,會有點脫離塵世,那個年代下,女孩子也像漢子一樣?還是今天的女子太過嬌嫩?我不想比較,只是在這個時代下,對花木蘭的重新解讀,更會讓我們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會讓我們樹起對美好未來的信仰。加油!

    我們努力,我們奮鬥,就為著不讓我們的女子再替父從軍,就為著我們的孩子不再忍受亂離世的折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初奇人傳》,誰能詳細介紹一下“商女”這個行當的職業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