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恰恰無心用
-
2 # 五嶽掩赤城
謝邀,殲-20的鴨翼主要任務是配平,殲-15的小鴨翼主要是為了增加俯仰操控效能,同時兩者都有利用渦流耦合改善大仰角效能的能力。
先說下殲-15的把,他的前身是蘇-27的艦載型蘇-33,他的小鴨翼不僅面積非常小,而且位置非常靠近主機翼。從本質上講,他是屬於三翼面佈局的戰機,並不具備鴨式佈局戰機中鴨翼的功能--配平。其採用這種佈局的原因是,航母艦載機著艦時對於下降速度有要求,在著艦前,必須擁有能夠每秒鐘10米的快速下降能力,從而縮短著艦前需要準備的距離。但是蘇-27氣動設計非常出色,低速情況下升力保持能力非常強,寬大的升力體機身讓他在下降能力遠遠不足,在低速情況下,只能達到每秒3米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在前面加裝一個小鴨翼,使得蘇-33在降落時,相當於可以在機首方向再增加一個向下壓的力,從而大幅度增加下降速度。
殲-15/蘇-33的小鴨翼可以在起飛前增加少量升力,但是面積太小,而且也會增加阻力,因而在起飛階段殲-15/蘇-33的鴨翼偏轉角度都非常小,並非以增加起飛昇力為主。殲-15出發前準備,這差不多就是殲-15起飛時機翼狀態了,鴨翼偏轉角度很小,向上升力主要是由水平尾翼和主機翼的襟副翼提供。
相比較殲-15/蘇-33,殲-20屬於典型的鴨式佈局,鴨式佈局裡面,鴨翼的主要作用是兩個方面,配平和渦流耦合。配平是基礎功能,也就是常規佈局裡面水平尾翼的主要功能。在飛機飛行時,由於速度變化、外部氣流變化、重心改變(油量消耗和投彈等)和氣動外形改變(襟翼和擾流板偏轉等)都會導致飛機力矩的不平衡。這就需要及時調整控制板進行配平,飛行速度越快,配平所需要壓力越大。特別是戰鬥機設計流行靜不安定佈局時,更加放大擾動所帶來的力矩變化。鴨翼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常規佈局戰機裡水平尾翼的作用—配平
但鴨式佈局裡面,由於鴨翼位置是在飛機重心前面,所以其可以用向上的正升力去配平。從而在升阻比上具有優勢,特別是超音速飛行時,配平所需力矩越大,這個增補產生的升力差距也就越大。常規佈局裡面重心在配平力前面,要用向下的負升力才能壓住飛機姿態,而鴨式佈局則可以用向上的正升力,這個是鴨式佈局飛機最大的好處。
最後再說渦流耦合,當鴨翼與機翼距離達到一定程度,鴨翼和機翼前緣分離渦流可以產生相互有利干擾作用,使渦系更加穩定,推遲渦流破裂。這樣可以利用這種渦流去衝擊主翼上方的紊亂的附面層,從而改善飛行效能。
特別是當飛機進行大仰角飛行時,機翼上方附面層擴大,升力減弱時,這種渦流耦合效應可以大大提高機翼的升力,這就是鴨翼的渦流耦合,對於大仰角飛行能力作用尤其明顯。
殲-20採用的鴨翼和邊條,可以輕鬆拉出4條渦流,而鴨翼前緣還可以產生兩條,渦流組合非常複雜,對於飛控要求非常高,可以說是目前鴨翼渦流利用的最高水平。三翼面佈局同樣可以利用這種渦流耦合效應,圖為蘇-30SM大仰角飛行時,機身邊條和小鴨翼拉出強烈的4條渦流,而且垂直尾翼正好位於兩條渦流之間,這種精妙設計對於機動效能有非常大的改善。
-
3 # 筆不意馳
問題都是模糊的,回答都要嚴謹。
所以我不那麼回答。
飛機的設計,越靠前越重要。
兩種飛機的鴨翼位置、大小、角度都不一樣。所以請提問者提出它們倆哪靠著一樣了?
-
4 # 軍機圖
你說的“小翼”應該是殲20和殲15主翼之前的鴨翼。在說這個之前先說一點,有一小部分人堅持認為殲-15主翼前的小翼是“可動邊條翼”,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殲-15主翼前的小翼就是鴨翼,而非可動邊條翼,蘇-57的才叫可動邊條翼,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同為鴨翼,殲-15的和殲-20的鴨翼有什麼區別呢?首先非常明確且直觀的一點是,殲-15和殲-20的鴨翼都是可動的,區別在於殲-15的小鴨翼只能同步偏轉,而殲-20的鴨翼是可以做差動動作的(一個向上,一個向下)。下面這張圖就清晰地顯示了殲-20鴨翼的差動狀態,注意看紅色箭頭上方兩個鴨翼的狀態。
從公開影片來看,殲-20的鴨翼偏轉角度近乎達到90度,偏轉角度非常大,殲-15戰鬥機雖然沒有影片佐證,但是其原型機蘇-33是有影片佐證的,在做著名的“眼鏡蛇機動”時,蘇-33的鴨翼也可以達到近乎90度的下反,因此可以推斷殲-15的小翼也具備同樣的偏轉能力。
差動鴨翼和同步偏轉鴨翼的區別在於對機動性的提升,鴨翼差動可實現常規氣動佈局飛機無法實現的側滑機動,當然相應地也會帶來飛控程式的複雜化,殲-15的飛控基本還是沿用了蘇-33的那一套,而殲-20使用的全新的飛火推一體飛控軟體,鴨翼不僅可以實現差動,還可以實現和主翼、全動垂尾的聯動,可以做出非常變態的超機動。不過,現階段殲-20的機動性部分程度上還是受到了發動機效能的限制,如果中國產渦扇發動機再給力一些,殲-20的超機動能力無人能出其右。
-
5 # 飛豬漲姿勢
殲-20採用鴨式三角翼氣動佈局,在大三角主翼之前的機身放置一對較小的三角鴨翼。殲-15採用的是三翼面氣動佈局,在正常有尾氣動佈局的基礎上增加一對水平前翼。在這兩種氣動佈局中,鴨翼和前翼的作用都是大迎角狀態下產生脫體渦對主翼形成有利干擾,起到增加總體升力,提高戰鬥機機動性的作用,但兩者在設計思想上存在本質性區別。
三翼面氣動佈局可被視為介於鴨式和常規佈局間的一種折中設計方案,以增加前翼的方式使常規佈局能兼顧鴨式佈局的優點,卻又在超音速阻力和配平能力上始終不及真正的鴨式,並且伴有增重缺點。此外三翼面佈局戰鬥機的前翼在尺寸上普遍小於鴨翼,產生脫體渦提高戰鬥機機動性的能力遠不及鴨翼,更多是輔助平尾來提高飛機的配平能力,並使戰鬥機升力中心前移,提高敏捷性。
殲-15的原準機是蘇-33艦載戰鬥機,後者又是蘇-27“側衛”戰鬥機的艦載型。為了保證飛行員在著艦進近過程中始終能目視看到航母斜角甲板旁的助降燈,保持正確的下滑道,艦載戰鬥機的著艦具有低速小迎角的特點。為此蘇霍伊設計師在超重的蘇-33上引入了蘇-27M的三翼面佈局,透過升力中心前移的方式使該機變成了靜不穩定佈局,並在著艦中降低飛機的迎角,改善了機翼上表面氣流分佈,提高了總體升力。此外前翼還使蘇-33在大迎角狀態下具有了充足的低頭操縱力矩,改善操縱特性。因此從蘇-33的研發歷史上看,殲-15採用三翼面佈局更多是對機體重量的彌補,起到改善該機的著艦效能、提高著艦安全性的作用。
回覆列表
有非常大的區別。具體解釋可以查一下網上有幾篇文章說得很詳細,這裡就不重複了。簡單點說,殲20是鴨式佈局,其鴨翼可以大大改善主翼的氣流特性,提升飛機的高速爬升、大迎角飛行等能力。殲15是正常佈局基礎上加了一對小前翼,主要是幫助飛機起飛時快速抬頭,但不會對機動性產生多少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