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茄子平均畝產15000斤左右。 種植方法和病蟲害防治: 1、品種:選擇耐低溫、弱光、早熟的品種。如:黑玉、沈茄一號、齊雜茄二號、綠圓茄、黑圓茄二號、永豐黑雜茄等。 2、床土的準備:用無汙染的大田土壤6份、腐熟優質雞糞或豬糞2份、腐熟的馬糞或稻糠2份,混勻後過篩備用。 3、浸種、催芽:用1%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經反覆沖洗後,放入55℃水中浸種15分鐘,而後在20℃水中浸泡24小時。催芽前用細砂搓掉種皮上的粘液,然後包在溼布里,放在25-30℃處催芽,一般需5-6天出芽。 4、播種:在溫室內用育苗盤或木箱鋪好10釐米床土,拍平澆透水。然後將種子均勻播到床面上。每平方米播種量35-40克。 5、分苗:以8-10釐米的株行距移栽幼苗,分苗後澆透水。前期提高晝溫至25-30℃,夜溫15-18℃。緩苗後降低溫度,白天25℃,夜間15℃,最低不能低於10℃。茄子苗齡多在80天以上,由於苗齡長,後期易脫肥,可採用0.3%磷酸二銨根外追肥。 6、定植 (1)定植前的準備 悶棚消毒:每立方米溫室或棚室,用硫磺粉4克,加80%敵敵畏0.1克和鋸沫8克,混勻後點燃,密封溫室或大棚24小時,然後開口放大風。 整地施肥:畝施優質農家肥5000千克,糞土混勻耙平,並按55釐米行距開10-15釐米深的定植溝。畝施磷酸二銨20千克,硫酸鉀30千克,施肥後覆土5釐米(要躲開滴水線)。 (2)定植:以25-30釐米株距擺苗(注意避免苗坨破碎引起的緩苗慢),隨後在溝內澆足定植水,滲後培土成壟。第二天覆膜,用1.0-1.2米寬地膜,一次扣兩壟,拉成與壟同長,然後用刀片在每個植株位置劃成縱口,將苗從口中引出,最後拉緊地膜,用土壓嚴,封好定植口。 (3) 定植後管理 水肥:定植後3-4天澆一次緩苗水,緩苗後開始蹲苗,到門茄瞪眼時(13天左右)開始暗溝灌水,地溫達到18℃後,明暗溝均可灌水,但要注意放風排溼。門茄瞪眼時,畝追施尿素10-15千克或磷酸二銨10千克,每隔20天追一次,用迪種寶300倍液根外追肥。 整枝打葉:採用雙幹整枝。門茄形成後,剪去兩個向外的側枝,只留兩個向上的雙幹。一般到第7個果摘心,以促進果實早熟。門茄瞪眼時打掉基部3片葉,以後隨著植株生長,逐漸打掉底層葉,利於群體通風透光。 7.採收:以萼片與果實連線處無白色環帶時採收,早熟品種開花20-25天后就可採收。 育苗技術 茄子幼苗牛長較緩慢,特別是在溫度不足條件下,苗齡不足,難以培育出早熟的大苗,其苗齡一般需85-90天。 為了防止苗期猝倒病廈立枯病,除注意維持適宜的夜間土溫外,也可用“五代臺劑”(即五氯硝基苯及代森鋅等量混合)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消毒土8-9g.與床土拌均,用藥後應適當增加灌水量,防止藥害,床土應肥沃,不易過幹。 1.播種 茄果類的育苗基本相同,育苗的方式都是採用溫室、溫床或陽畦育苗。但茄子催芽比較困難,對溫度的要求較高,播種前用55-60℃的溫水燙種,邊倒邊攪拌,溫度下降到20℃左右時停止攪動,浸泡一晝夜撈出,搓掉種子上的粘液,再用清水沖洗乾淨,並放在25-30℃的地方催芽,催芽期間應維持85%的環境溼度,有30%-50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播種時,苗床先用溫水灑透,然後將種子均勻撒到床內,覆細土0.8- 25px厚。播後立即扣上拱棚,夜晚加蓋草苫保溫,出苗前白天床溫保持在26-28℃,夜晚20℃左右,約4-5天即可出苗50%-60%,出苗後及時降溫,白天25℃左右,夜晚15-17℃,陰天可稍低些。 2.分苗 當幼苗有2~3片真葉時,可以分苗。分苗主要是分到陽畦或塑膠拱棚中。床土要肥沃,尤其要保持一定量的速效性氮肥。另外,分苗單株要保留一定數量的營養面積,以250px×250px為宜。分苗後要立即覆蓋塑膠拱棚,夜晚必須加蓋草苫封嚴,並保持一定的高溫(達20-25℃)。緩苗後,開始通風降溫,白天25℃,夜晚15℃,特別要注意防止晴天中午高溫“燒苗”。如果苗床肥力不足,要結合澆水進行追肥。苗床板結可用小齒耙鬆土,定植前10天通風煉苗,但也要防止凍害,壯苗標準以苗高16-575px,葉片5~7葉,莖粗0.5-0。175px為宜。 病害及防治 1.茄子黃萎病 發病特徵: 茄子黃萎病,定植後不久即會發病,遇低溫定植,發病早且重,但以坐果後發病面積最大,病情最重。發病初期植株半邊下部葉片近葉柄的葉緣及葉脈間發黃,後漸漸發展為半邊葉或整葉,葉緣稍向上捲曲,有時病斑僅限於半邊葉,引起葉片歪曲。早期發病茄株呈萎蔫狀,早晚或雨後可恢復,後葉片變為褐色,全株萎蔫,葉片脫光,整株死亡。嚴重時,往往全葉黃萎,變褐枯死。該病多數為全株發病,少數仍有部分無病健枝。發病時: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逐漸發展,嚴重時全株葉片脫落。發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長形果有時彎曲。縱切根莖部可見到木質部維管束變色,呈黃褐色或棕褐色。 發病規律: 茄子的黃萎病是真菌浸染引起。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浸染源。病菌透過混有病殘體的肥料、帶菌土壤和茄科雜草,借風、雨,人、畜及農具傳到無病田。第二年病菌從根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後在維管束繁殖,並擴充套件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進行重複浸染。發病最適溫度為19℃~24℃,菌絲、菌核在6℃時10分鐘後致死。一般氣溫低,定植時根部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侵入;地勢低窪,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本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 與非茄科或瓜類作物輪作3~4年; (2) 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病品種;施足腐熟有機肥; (3) 及時拔除病株深埋或燒燬,並在根際土壤中灌注藥液消毒殺菌。 (4)種子消毒處理,種子先用冷水預浸3~4小時,再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陰乾備用。 (5)藥劑防治方法,定植時施藥:茄苗定植時用1菌根消1000倍液浸苗根部,定植後並用此藥液灌根,每株灌藥液250毫升。70%敵克松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每株500毫升每10~15天一次,連灌2~3次。 2.茄子細菌性葉斑病 發病特徵: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多從葉緣開始,從葉緣向內沿葉脈擴充套件,病斑形狀不規則,有的外觀似閃電狀或近似河流的分支,淡褐色至褐色。患部病徵不明顯,露水乾前,手摸斑面有質粘感。 發病規律: 該病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依靠雨水濺射而傳播,從水孔或傷口侵入致病,溫暖多溼的天氣及通風不暢有利於感病。 防治方法: (1)與茄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並對種子採用78——85 ℃的熱水處理。 (2)精選 無菌良種,並進行消毒。 (3)對大棚和土壤進行殺菌消毒。 (4)實行全方位地膜覆蓋,防止澆水過大,並及時通風排溼。 (5)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施葉葉青可溼性粉劑5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
種植茄子平均畝產15000斤左右。 種植方法和病蟲害防治: 1、品種:選擇耐低溫、弱光、早熟的品種。如:黑玉、沈茄一號、齊雜茄二號、綠圓茄、黑圓茄二號、永豐黑雜茄等。 2、床土的準備:用無汙染的大田土壤6份、腐熟優質雞糞或豬糞2份、腐熟的馬糞或稻糠2份,混勻後過篩備用。 3、浸種、催芽:用1%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經反覆沖洗後,放入55℃水中浸種15分鐘,而後在20℃水中浸泡24小時。催芽前用細砂搓掉種皮上的粘液,然後包在溼布里,放在25-30℃處催芽,一般需5-6天出芽。 4、播種:在溫室內用育苗盤或木箱鋪好10釐米床土,拍平澆透水。然後將種子均勻播到床面上。每平方米播種量35-40克。 5、分苗:以8-10釐米的株行距移栽幼苗,分苗後澆透水。前期提高晝溫至25-30℃,夜溫15-18℃。緩苗後降低溫度,白天25℃,夜間15℃,最低不能低於10℃。茄子苗齡多在80天以上,由於苗齡長,後期易脫肥,可採用0.3%磷酸二銨根外追肥。 6、定植 (1)定植前的準備 悶棚消毒:每立方米溫室或棚室,用硫磺粉4克,加80%敵敵畏0.1克和鋸沫8克,混勻後點燃,密封溫室或大棚24小時,然後開口放大風。 整地施肥:畝施優質農家肥5000千克,糞土混勻耙平,並按55釐米行距開10-15釐米深的定植溝。畝施磷酸二銨20千克,硫酸鉀30千克,施肥後覆土5釐米(要躲開滴水線)。 (2)定植:以25-30釐米株距擺苗(注意避免苗坨破碎引起的緩苗慢),隨後在溝內澆足定植水,滲後培土成壟。第二天覆膜,用1.0-1.2米寬地膜,一次扣兩壟,拉成與壟同長,然後用刀片在每個植株位置劃成縱口,將苗從口中引出,最後拉緊地膜,用土壓嚴,封好定植口。 (3) 定植後管理 水肥:定植後3-4天澆一次緩苗水,緩苗後開始蹲苗,到門茄瞪眼時(13天左右)開始暗溝灌水,地溫達到18℃後,明暗溝均可灌水,但要注意放風排溼。門茄瞪眼時,畝追施尿素10-15千克或磷酸二銨10千克,每隔20天追一次,用迪種寶300倍液根外追肥。 整枝打葉:採用雙幹整枝。門茄形成後,剪去兩個向外的側枝,只留兩個向上的雙幹。一般到第7個果摘心,以促進果實早熟。門茄瞪眼時打掉基部3片葉,以後隨著植株生長,逐漸打掉底層葉,利於群體通風透光。 7.採收:以萼片與果實連線處無白色環帶時採收,早熟品種開花20-25天后就可採收。 育苗技術 茄子幼苗牛長較緩慢,特別是在溫度不足條件下,苗齡不足,難以培育出早熟的大苗,其苗齡一般需85-90天。 為了防止苗期猝倒病廈立枯病,除注意維持適宜的夜間土溫外,也可用“五代臺劑”(即五氯硝基苯及代森鋅等量混合)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消毒土8-9g.與床土拌均,用藥後應適當增加灌水量,防止藥害,床土應肥沃,不易過幹。 1.播種 茄果類的育苗基本相同,育苗的方式都是採用溫室、溫床或陽畦育苗。但茄子催芽比較困難,對溫度的要求較高,播種前用55-60℃的溫水燙種,邊倒邊攪拌,溫度下降到20℃左右時停止攪動,浸泡一晝夜撈出,搓掉種子上的粘液,再用清水沖洗乾淨,並放在25-30℃的地方催芽,催芽期間應維持85%的環境溼度,有30%-50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播種時,苗床先用溫水灑透,然後將種子均勻撒到床內,覆細土0.8- 25px厚。播後立即扣上拱棚,夜晚加蓋草苫保溫,出苗前白天床溫保持在26-28℃,夜晚20℃左右,約4-5天即可出苗50%-60%,出苗後及時降溫,白天25℃左右,夜晚15-17℃,陰天可稍低些。 2.分苗 當幼苗有2~3片真葉時,可以分苗。分苗主要是分到陽畦或塑膠拱棚中。床土要肥沃,尤其要保持一定量的速效性氮肥。另外,分苗單株要保留一定數量的營養面積,以250px×250px為宜。分苗後要立即覆蓋塑膠拱棚,夜晚必須加蓋草苫封嚴,並保持一定的高溫(達20-25℃)。緩苗後,開始通風降溫,白天25℃,夜晚15℃,特別要注意防止晴天中午高溫“燒苗”。如果苗床肥力不足,要結合澆水進行追肥。苗床板結可用小齒耙鬆土,定植前10天通風煉苗,但也要防止凍害,壯苗標準以苗高16-575px,葉片5~7葉,莖粗0.5-0。175px為宜。 病害及防治 1.茄子黃萎病 發病特徵: 茄子黃萎病,定植後不久即會發病,遇低溫定植,發病早且重,但以坐果後發病面積最大,病情最重。發病初期植株半邊下部葉片近葉柄的葉緣及葉脈間發黃,後漸漸發展為半邊葉或整葉,葉緣稍向上捲曲,有時病斑僅限於半邊葉,引起葉片歪曲。早期發病茄株呈萎蔫狀,早晚或雨後可恢復,後葉片變為褐色,全株萎蔫,葉片脫光,整株死亡。嚴重時,往往全葉黃萎,變褐枯死。該病多數為全株發病,少數仍有部分無病健枝。發病時: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逐漸發展,嚴重時全株葉片脫落。發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長形果有時彎曲。縱切根莖部可見到木質部維管束變色,呈黃褐色或棕褐色。 發病規律: 茄子的黃萎病是真菌浸染引起。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浸染源。病菌透過混有病殘體的肥料、帶菌土壤和茄科雜草,借風、雨,人、畜及農具傳到無病田。第二年病菌從根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後在維管束繁殖,並擴充套件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進行重複浸染。發病最適溫度為19℃~24℃,菌絲、菌核在6℃時10分鐘後致死。一般氣溫低,定植時根部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侵入;地勢低窪,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本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 與非茄科或瓜類作物輪作3~4年; (2) 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病品種;施足腐熟有機肥; (3) 及時拔除病株深埋或燒燬,並在根際土壤中灌注藥液消毒殺菌。 (4)種子消毒處理,種子先用冷水預浸3~4小時,再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陰乾備用。 (5)藥劑防治方法,定植時施藥:茄苗定植時用1菌根消1000倍液浸苗根部,定植後並用此藥液灌根,每株灌藥液250毫升。70%敵克松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每株500毫升每10~15天一次,連灌2~3次。 2.茄子細菌性葉斑病 發病特徵: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多從葉緣開始,從葉緣向內沿葉脈擴充套件,病斑形狀不規則,有的外觀似閃電狀或近似河流的分支,淡褐色至褐色。患部病徵不明顯,露水乾前,手摸斑面有質粘感。 發病規律: 該病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依靠雨水濺射而傳播,從水孔或傷口侵入致病,溫暖多溼的天氣及通風不暢有利於感病。 防治方法: (1)與茄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並對種子採用78——85 ℃的熱水處理。 (2)精選 無菌良種,並進行消毒。 (3)對大棚和土壤進行殺菌消毒。 (4)實行全方位地膜覆蓋,防止澆水過大,並及時通風排溼。 (5)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施葉葉青可溼性粉劑5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