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義在胸2
-
2 # 生痴貓
發生在我身邊(廣州),春節風俗改變越來越文明。(一)不在半夜放鞭炮。(二)不再炸什麼油角類的食品。(三)年飯改在飯店。(四)家裡不再喜歡擺放柑桔,而是放置高品味的蘭花。一句話!社會民風大有進步。
-
3 # 拈花一笑2791
謝邀。首先說每一個成年人都會想起童年的往事,哪怕是100歲,七八十歲或者是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大多都會感覺到童年的生活時光或經歷都是最好的。尤其是過年的時候,父母會更加的給我們做好吃的,給我們做新衣服穿。那個時候我們只知道喜歡吃好吃的,喜歡穿漂亮的新衣服,所以感覺年味很重。可當自己成年以後,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春節就變味兒了,春節成了我們為之奮鬥的一個目標!哪怕再過很多很多年,只要有中國的春節在,孩子最美好的記憶仍是想要啥就有啥的春節!哪怕父母再累再窮都不會委屈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要感恩我們的父母,只有父母才會有我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
4 # 青林小蒲
現在的春節民俗變遷了許多,比如1.春節有的地方不能放炮竹了。2.春節期間一家人到外面的大飯店吃團圓飯。3.穿新衣過新年呀。4.竄門拜大年得壓歲錢。5.三十晚上看晚會。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不是說民俗完全變化了,只是與我們小的時候來比較檔次升高了。就是說人們“文化素養”高了,人們之間“文明禮貌了”,“生活水平”產生了提高了,“文化思想”產生了的不同。,所以有所變遷。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是人類的一種進化。就好比人從猿人進化成人的模樣可能是一個意思。不好意思比喻的有點低階,請諒解。但是從那一年禁放鞭炮那年的三十晚上,實在忍不住鞭炮聲的誘惑,竟然開這130貨車到5環路外面,買鞭炮掛在車廂上放,那叫一個痛快。但是現在也可以習慣了,就是三十晚上一個鞭炮不放,也不在乎了。就是看別人放吧,聽個震撼的響聲就行了。必竟是人有一種願望,當他們實現和經歷了人生的目的,也就不在糾結了,好像立地成佛了或人生如願了。就好像孫悟空西天取經一樣,經歷了千辛萬苦。當然,好的環境這都是黨和國家的恩惠,是黨和國家順應人類進化做出的選擇。一看我的說法就可以知道我是一個無私無畏,勇於獻身的人吧。是的人的一生的命運都是天決定的,大多數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來受苦受難的。不知為什麼人的一生,就好像幾百年前古人畫的畫一樣,韻味十足,回味無窮。
-
5 # 風語者HWGH
爆竹聲中一歲除,千年的文俗可惜被漢奸專家們扼殺了。尼克松總統當年的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華人就不戰而勝了”正在實現。
-
6 # 到海方知浪渺茫
兒時記憶中的春節,雖然家境貧困,但那份濃烈、熱鬧以及極大的幸福感、滿足感是現在不能比擬的!
世事更迭,歲月變遷,人事代謝,誠然不能阻遏,但是許多好的傳統習俗的消失、淡化、湮沒,還是讓人深感遺憾和惋惜!
譬如,一些記憶深刻的春節風俗就逐漸在消失、改變、淡化、湮沒。
1 打年粑。現在市場上也有年粑賣,但那是機器做出來的。商販為了節省成本,用的都是糙米,裡面還夾雜有蘿蔔等東西,遠沒有傳統石臼裡搗、碾製出來的年粑香濃得勁兒!
關鍵是,家家戶戶邀約著打年粑的那種熱火朝天的氣氛沒有了。
記憶中,每每春節前夕,也就是臘月二十左右,隔壁鄰居就會相互邀約打年粑。
各家各戶精挑細選出糯米,經過泡、蒸、煮後,再由兩個男人拿著特製的頭粗尾細的棒子在石臼裡反覆搗、碾,是個絕對的體力活。
等碾融、碾出糯米的最強粘性後,再由老人、婦女、小孩兒用手捏、揉成圓形的年粑。
有些老人和大嬸兒的手藝真好,得心應手的就能把年粑捏得很圓,並且厚薄適中。
每每哪個小孩子捏的年粑稀奇古怪,圓不圓、扁不扁、方不方的時候,就會招來一陣陣爽朗的笑,那種氣氛真的是很難忘。
年粑分大小兩種,大的像盤子,小的像碗底,是那時候春節拜年必不可少的禮物。
當然,烤年粑、燒年粑吃也是兒時一份極大的樂趣!
如今回到老家農村,很少能看到有人家在石臼裡用棒子搗、碾、製作年粑了,只能是深深的印刻於記憶中。
2 “旋豆皮”。我說的豆皮是指極具恩施地區少數民族特色的一種小吃,此豆皮非彼豆皮。
現在恩施地區的任何一家餐館,豆皮都是必備小吃,口味別緻,獨領風騷。
只是,現在的豆皮,都是機器製作,傳統工藝已被替代廢棄。
“旋豆皮”按照土話說叫“nang豆皮子”,因為這個“nang”字實在是找不出恰當的漢字表示,我只能權且改作“旋豆皮”。
追本溯源,“旋豆皮”也曾經是春節臨近之時——土家族、苗族、侗族勞動人民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
豆皮的傳統制作比打年粑要早一些,臘月初便已經開始。像打年粑一樣,關係密切的幾家人邀約在一起,把粘米、糯米、玉米泡好以後,放到石磨上碾。
推石磨是一項體力活,多由男人完成,許多體力好的婦女有時候也能興致勃勃的推上一陣子。
推磨的時候,還需要有人配合著往磨眼裡——隔個幾圈就舀米進去,很有些講究。
碾出來的米漿需要在燒紅的鍋裡用特製的漏斗一圈一圈的旋,從鍋心旋到鍋身半腰處,然後蓋住鍋蓋,憑經驗覺得熟了之後撈出來放到簸箕裡,最後掛到專門準備的竹竿上風乾。
這時候,燒火的人很關鍵,火大了會糊,火小了有些地方烤不熟,非常考驗經驗和技巧。
燒火的材料多為幹苞谷葉和穀殼!
風乾的豆皮,想吃就取一點兒,放到沸水裡很快就好。農忙時節很方便,關鍵是比麵條好吃。
現在回農村也已經看不到“旋豆皮”那種熱火朝天、石磨嘎吱嘎吱作響的情景了!
3 年飯跟年肉。傳統意義上的年飯跟年肉是很講究的,隨著老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世,真正會製作兒時記憶中那種年飯和年肉的人越來越少!
其實還有很多傳統的習俗在鄉村逐漸消亡,像“獅子燈、踩龍船”等,在小時候都曾留下過深刻的記憶。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上逐漸豐富,卻愈發懷念過去一些良好的、能給精神上帶來極大樂趣和滿足的習俗。
有些地方正在嘗試著重拾那些曾經讓人情懷滿滿的古老風俗,來振奮人心,來增添節日氣氛,是很有意義的!
回覆列表
小時候和年輕時除夕夜一家人圍著火坑守歲。現在是圍著烤火爐邊看春晚也守歲。當電視主持人宣佈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刻,遠遠近近,千家萬戶放起了煙花爆竹,來迎接新年的到來,大地一派歡樂的喜慶做氣氛。這兩年沒人敢放煙花爆竹了。再也顯示不出節日的氣氛。以前未通公路之時,路上拜年大軍有的挑,有的提,有的背,五光十色的禮品送到各自的舅舅,外外婆,姑姑等親戚家中。現在通了公路,拜年大軍已看不到了,人們有的乘公交,有的自駕車去拜年了。禮品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裡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