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聲90883005

    巜和親是策略》。

    昭君出塞的地方,是呼和浩特,我到呼市的一個日本貸款專案去了幾次,在大青山的南方的昭君墓地去拜祭過。我騎著駱駝照過幾張照片留念。

    昭君故里是湖北省的秭歸縣,我到宜昌葛州壩公幹時,他們曾陪我一起去過,受到了縣長大人的接待,一起喝過枝江大麴,嘗過長江肥魚。

    呼市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邊界地區,著名胡服趙騎就是起源於此。為了防止匈奴外族的入侵,戰國時期的趙燕秦等國是有默契的統一戰線的。為了防卸外族的入侵,始終是保持著兩條戰線的鬥爭,和親則是另外一種不流血的防卸外族的和平方式。

    據史書記載,昭君是自願出使匈奴的,並且服待幾代君王。她隨嫁的龎大隊伍,有農工商醫成千人之多,這場和親改變了邊疆的戰爭狀態,為邊疆帶來了上百年的和平與安寧。也改變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

    當年我從秭歸回宜昌的路上,目視著昭君的故鄉,一個女子離鄉背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到了茹毛飲血的蠻荒之地,這樣的女人真是人間罕見,是一種何等的付出啊!

  • 2 # 茹叔敬

    昭君出塞那天,寒風刺骨,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曲哀人豔,連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大雁以致放棄飛行,落在昭君的周圍,感動蒼天。王昭君故此得名(落雁)。從此,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60多年,王昭君成了民族團結的象徵。為了紀念昭君出塞和親,漢元帝在這年改年號為(竟寧)邊境安寧的意思。昭君出塞和親,世人稱她為(和平天使),功在當代,惠及子孫。她所播下的友好種子和留下的影響,在後世長期起著作用。琵琶一曲萬里靜,刀光劍影盡消除。琵琶一曲迎太平,論到這功是昭君。琵琶一曲六十年,和平使者是美人。

  • 3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昭君出塞”,在我之前的文章已經寫過,今天重新說一下,王昭君作為中國古代美女,是和楊貴妃,貂蟬,西施並列為古代“四大美女”的,作為“昭君出塞”的主角,她演繹了一個為了國家和漢族匈奴兩個民族的和平安寧,犧牲個人而成全大義的這麼一個悽美的故事,但是事實上呢,昭君的確是宮女不錯,呼韓邪單于向大漢稱臣也沒錯,請求做女婿也是有史書記載的,只是昭君作為宮女,是沒有為了兩個國家能如何如何而去做點什麼的這種自主權的,《漢書.元帝記》和《漢書.匈奴記》裡,就沒有王昭君自願出塞的記載,只是到了《後漢書·南匈奴傳》裡,才加入了昭君自願請行的故事。

    所以說,昭君出塞,令人惋惜這個詞語用法不當,這個不能說惋惜不惋惜,只能說她願不願意,關鍵我文章裡也說了,生在那個時代,決定權不在她,故事演繹到最後,就是她為了國家民族大義而主動出嫁和親,為了國家人民的幸福安寧,事實是,能夠選擇,她不願意!所以,我們不要惋惜,看作是一個悽美的非愛情故事就行!

  • 4 # 宛如清揚

    昭君出塞令人惋惜的只有昭君嗎?

      千百年來,關於王昭君,有相當多的詩歌,大部分的人都是替這個和親的姑娘感嘆,哎啊好可惜啊。可惜什麼呢?無非是說這麼美,卻因為種種原因,被當時的蠻子給帶走了,這個潛臺詞是不是說她,原本應該由大漢皇帝享用,再不濟也應該由漢朝臣子們受用,最終便宜了蠻子,真的太令人扼腕長嘆了。寫詩的人們,有多少是從家國考慮的呢?或者也有人認為,家國天下,應該靠武裝,打得他們乖乖地上貢稱臣,而不能靠一個女人來維繫和平?

      其實我也覺得,對於昭君出塞,沒什麼好惋惜的,當時出塞,是她做得最好的一個選擇,而她出塞後的表現及效果,更是值得讚揚加褒獎,雖然她也很苦,有時也絕望,可是換另外一個人,是一樣的,在大環境下,個人的幸福其實相當渺小。

      她是什麼情況下出塞的呢?

      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漢書·元帝紀》

      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皇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請罷邊塞吏卒...——《漢書·匈奴傳》

      咱們自古以來,比較喜歡玩文字遊戲,這兩小段,字面意思就很有傾向,匈奴的老大呼韓邪親自來朝,願“婿”漢氏,漢帝“賜”後宮女子,老大請罷邊吏——不管怎麼說,都是匈奴服軟。當然了,匈奴當時的情況的確也很糟糕,早在此前六十年,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後,呼韓邪敗了,主動南下請求與漢保持和平,免得被郅支單于和漢兩邊夾著打。

      匈奴的情況不樂觀,可是咱們漢朝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其實也一樣,國力下降得厲害,完全沒有能力一舉蕩平“蠻夷”,只好扶植弱小的一支匈奴,讓他們當炮灰,讓他們自己人鬥去,於是漢元帝送兵送錢,賜親,還把年號改成竟寧,以圖個邊境安寧的吉利意思。

      按咱們想的,送個宮女給他,給點小錢,給點小兵,他們就樂顛樂顛的,真沒見過世面,可是於匈奴人而言,哪怕貴如公主,也不如喘息的機會寶貴。

      漢朝也很得利。漢元帝時代,和此前時代都不同。漢初,咱們漢朝主動和親,匈奴沒事就來打,漢武大帝時代,打得匈奴人滿地找牙,但自己也七死八傷,雖然和親不算什麼光彩的事情,但是匈奴分裂,自己也得恢復國力,送個女子送點錢就能保證和平,那就送唄。

      對於昭君來說,遠嫁塞外,一輩子也可能回不來(事實上沒回來),的確挺可憐的。她做了一些詞,比如說《怨詞》,就很能看出她的這種情緒。可是咱們也知道漢朝皇帝的共性,王昭君在漢宮裡,真的能過上多幸福的生活?別說她曾經樹敵多矣,就算是見面會上元帝把她奪回來,成了寵妃一員,這種寵,能保持多久?不說別的寵妃,就是皇后王政君是放在那裡看的?以王政君的手段,以王政君的壽命,王昭君要想過得呼風喚雨,可不簡單——何況此前沉寂宮中就可以想見,她的宮鬥手段實在一般。

      在漢宮,昭君幸福的可能,很小。“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漢家的後宮,都一樣。

      我個人感覺王昭君應該是那種外柔內剛的性格,咱們看看,她嫁給匈奴單于,做了單于老婆群的一員後不幾年,老單于駕崩了,王昭君馬上寫信給漢元帝,即《王嬙報漢元帝書》,信中稱“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說的白一點,就是我呢,現在老公掛了,在這兒也沒什麼事了,我家裡還有父親兄弟,求陛下可憐可憐我,讓我回家過去吧。

      可是漢元帝也掛了,繼任者漢成帝知道這事後,讓王昭君繼續發揮作用,“從胡俗”地過下去。胡俗是什麼?“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做兒子的繼續父親的一切家業,包括眾多小後媽,就這樣,王昭君又成了下一任單于的老婆群中的一員。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王昭君依然堅強地活著。

  • 5 # 華夏一老卒

    昭君先後嫁給祖孫3人,並且都為他們生了孩子,兒子又被後夫殺死,最後不堪受辱服毒自盡。更別提被殘殺的靜樂公主、大義公主......還有用來祭旗的宜芳公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鈦合金牙套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