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海閒翁
-
2 # 張品19新農人
怎樣才能改變農民不計成本的生產方式?經過將近40年的改革開放,農村從貧窮落後到解決溫飽再到全面進入小康社會。農村面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然而,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甚至於農村經濟實力不強,增收愈發困難,小農經濟的農業生產方式不足以支撐農民日常的生活,農村落後的生產方式迫切需要改變。保糧食安全是中國的戰略,不容動搖,糧食年年增產,農民卻未必歲歲增收,每年國家對農民餘糧兜底收儲,以保障種糧農民利益。然而,高糧價(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高10一一20%多)並沒有換來農民的高收入。相對而言,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常常處於低利潤或者是無利潤,甚至於虧本狀態。農業的窘境常常使農民在進行生產時,不計成本或者說不計人工成本,只算年終收入,因為若把種子、土地、肥料、機械成本、農藥、運輸及人工成本一併記入投入,年終收益常常為負數。再舉例說明,比如種茶,成本投入:一畝田,肥料400元,農藥100元,人工將近100天/人,年終收入7000多元。人工就無法記入成本。再則,這幾年工業品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農業在肥料、農藥以及種子的投入增加,更進一步攤薄農業利潤。農業的效益低下,直接導致農村空心化,壯勞力外流,打工掙錢補貼家用。加上年初疫情,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使農民工外出打工掙錢愈發困難,想回流農村,卻擔心收益。造成以上農村現狀的直接原因就是農業採取的落後的生產方式,唯有改變舊的生產方式,農業才能實現集約化生產,鄉村才得以振興。近幾年,國家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不斷加大對農村的投資,財政收入的60%用於對農村的投資;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對三農的支援。國家、社會對農村農業的大力支援,將加快農村落後生產方式的改變,使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景象得以實現。
-
3 # 使用者小螞蟻哥哥
這個非常難,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活700個人,中國一個農民最多能養活10個人。這中間的差距不動腦子都能想到。
美國農業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600萬,卻養活了3億人。中國現在純種地的農民有3億,差距太大了。
我們這邊栽秧還是人工,一個人一天150還難找到人。種田致富是不可能了,除去成本只能落點糧食,不用去買。
-
4 # 地獄總管
那就超大量使用化學化工轉基因的產品投入種植生產,不計成本,毀滅是不計成本代價。
-
5 # 金牌銷售小高3939
第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應當多開展教育類活動,給農民普及合理的生產活動知識!第二:政府應當適當的物質農業專家下鄉活動,協助農民解決生產問題
-
6 # 做自已想做
一,不計成本的生產方式,早在50年代就開始實施,直到70年代未,那時侯確實不計成本,不管勞動,我總記得,到了春天,土話講,(亳月)青黃不吉,一般家庭,都沒有飯吃。
二,改革開放,土地承包到戶,說句良心話,在幾十年,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吃的,穿的,女同志穿金戴銀,歷史上的今天,算是輝煌,太平盛世。
三,想要改變農村農民增產增收,國家加大投入,改造基本農田,加強水利建設投入,為實行農村農業機械化,打下夯實的基礎,讓農民真正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
7 # 使用者張慶臣
除非實行工資制,別的哪還有出路呀!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物質種類補充的結果,物質的豐富得需要經濟實力去交換,所以說沒有別的辦法來改變。
-
8 # 順世隨緣383093579
怎樣才能改變農民不計成本的生產方式,在我個人土言土語的說法,回想過去,現知如今很好了。
回想過去農民務農,黃土搬家,揹出揹進,農作物豐收揹出揹進,天天不離揹抖,驢托馬拉,牛耕地,這些在農業常泰化,正是老人上山,小孩少年了。
如今社會進步很大,新時代科技發展,挖掘機將地整平,每塊地農路無阻,只愁不豐收,不愁拉不回,家家戶戶農用十擋三輪車,耕地旋耕機,在四年前,小麥人工收割,三輪車拉進場,人工打麥機打小麥,使人心裡感到太舒服了,首先是不怕天下大雨傾斜可放心,現在夏收開始,收割機收割,就在地裡金黃色的小麥拉回家,怎麼還要改變農民不計成本的生產方一式,現在農民上高樓,好事走到頭峰頂!
-
9 # 馨秦蘊鮮
那麼,想要改變傳統模式,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應該怎麼做?
第一,生產規模產業化。
第二,生產資源集約化。
有效利用有限資源,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是縮減生產成本的最佳方式。中國當前農業發展的典型特點就是以家庭為單位,每戶都有全套的小型生產工具和裝置。而農作物的生長的關鍵時期和採收時間是極其短暫的,導致更多時候這些工具和裝置是處於閒置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相當於資源的浪費。其次,一個農業家庭10多畝地,單獨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講,是完全不能發揮家庭成員的全部勞動價值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大多數農民會有大量的空閒時間。那麼,我們不得不提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精兵簡政”問題。當然,剩餘勞動力會對社會就業形成新的壓力(我們暫時不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若能夠在農業產業化的條件下,協調好生產資源和產業規模適配性,就是巧妙地降低成本。
第三,生產方式組織化。
中國現在技能最全面的人群就是農民,各行各業都能勝任。但真正懂農業,會生產的專業人才是十分稀缺的,大多數農民都知識水平低下,專業技能落後。因此,改變傳統知識水平低下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的現狀。對農業從業者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再教育,將更專業的人彙集起來進行生產。改善以家庭為主體的隨心所欲地經營方式,有序的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以確保能夠運用最高效快捷的生產技術。
第四,生產技術標準化。
我們一直講,科技是服務社會的。可是目前,農業領域專家和農民是完全脫節的。專家專心致志搞研究,農民辛辛苦苦搞生產,專家寫論文,農民總結生產經驗。二者之間缺乏有效地結合。所以,有必要讓技術專家活躍在生產第一線。依據綜合情況制定技術標準。並有效地推行使用。使同類產品能夠統一生產方案,以提升產品品質的一致性。
農業產業總體規模龐大,又涉及國本,牽一髮而動全身。真正的改革必須統籌兼顧,以便於既能夠快速實現中國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序,又不對社會生態造成衝擊。
-
10 # 西門白甫話三農
中國農民是最勤勞也是最聰明的,說農民種地不計成本是錯誤的。
中國農業最大的不足就是人多地少,農民人均只有二畝地。你說,只有二畝地,還不能進城務工,也不能做其它,怎麼計算成本?
中國的土地特點是,平原少,山地多,高低不平、本來就難以使用機械化,而建國初期,農業基本上處於牛耕時代,驢拉馬馱,人背肩扛。不是農民不懂得降低成本,而是條件達不到。
八十年代後,中國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農業機械特別是小型農大大量機研發生產,使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農民也從大量的體力勞動中個解放出來。
由於土地少,一個年輕農民只耕種二畝地太浪費人力,收入也很低,只有實現土地規模化、機械化經營,才能減少種地農民,降低人力成本。而要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只有實行土地入股或流轉。所以,土地流轉和入股是為了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經營,也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改革開放後,農民進城打工賺了錢,開始購買種地需要的各種農機,偏遠山區農村的農民大量購買適合山區小塊地的小型農機。現在到農村看看,即便只有一畝地大小的土地,也不用牛耕,從播種到收穫全部實現機械化耕作。
總之,過去,農民種地不是不計成本,而是土地少,條件差。中國農民是最勤勞的,也是最聰明的,說農民種地不計成本是錯誤的。
-
11 # 求索夕陽明
這問題很有想向!一,供給制;土地集中,存辦餐廳,一鎮為單位,組織生產隊,後勤隊,保安隊,等教育,醫療養老,育嬰費用全免;二,生產資料公有,去消貨幣,資本消失,剝削也跟著消失,人人平等。三,農業上高科技,農民勞動由智慧機器代替,農民只要編程式設計序,看看儀表,農業工廠化,收種自動化。四,農民業餘時間,拍電影,演話劇,自拉自唱,這樣,農民勞動可不計成本,別急,總會到來!
-
12 # 山農老程1963
做生意賺錢講一成本,但不是所有東西都計成本的,例如:生養孩子!再精打細算的人,也不會算成本,不可能說是賺錢了生!而是賺賠都得生,正因如此,人類才得以生生不息!
農民種地是為了生存,生存是不能計成本的,你要是去改變它也是不現實的!
-
13 # 春sir1
成本投入多少與預期收益多少成正相關,不計成本的說法本來就是偽命題,管理技術是增收基本,渠道運營是未來增收的生命線。也是投入成本的底氣!
-
14 # 琿春森林山農場農場主
國家應該發展合作社,專業農場,供銷社等類似於國外農協的為農組織,讓這些組織來引導農民種植過程中的一系列服務,農民按照他們的要求只管生產,讓這些組織負責對接市場。
-
15 # 北京抖抖抖
誰說農民不計成本了?農民不傻,農民對於成本非常算計,成本控制的很嚴。
說農民不計成本耕作是臆造的,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自己家的土地能產多少糧,能買多少錢十分清楚,也就是知道銷售收入。
很多拋荒的土地,廢棄的土地,就是因為產量低,耕作成本太高造成的。
說農民不計成本耕作是臆造的,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
16 # 閱盡人間百色
農民千百年來遺傳下基因起的作用。我經常看到有的農民為了多產100元的糧食,不惜增加95元的化肥。明明作物蹲苗期應該少澆水,可他們就喜歡肥水猛攻。100米深的地下水抽取的一點都不憐惜。
-
17 # 萬朵祥雲佑華夏
農民不記成本的生產方式非常容易改變,那就是所有的生產資料和農田使用的機械裝置國家免費供給農民,所生產的糧食國家全部收儲。
農民和其它行業一樣每月領固定的工資和平等的福利待遇。這樣做既保證了糧食安全又保障了農民的收入,實現小康社會指日可待!這一措施的實施將徹底改變農村的面貌,農民、農村、農業三個大難題迎刃而解。
到時候農村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批外出打工人員迴流三農,專心從事農業生產,固守綠水青山。
回覆列表
其實中國農村農業走到今天的地步。完全是由城市化造成的結果。
從撤走農村的小學校開始,就已經註定了農村的衰落。
生態資源是由年輕人決定的。教育資源從農村撤走,優秀的教師,都湧向了城市。年輕人肯定要追隨優秀的教育資源紛紛湧向城市。造成農村空心化。城市建設就業機會多,而農村則逐步蕭條沒有就業機會。只能剩下老幼病殘,維持農業生產。因為農村的老人始終對土地是有感情的,捨不得丟掉。而反觀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農業生產根本不屑一顧。因為農業生產回報率太低了。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年輕人在外打工一個月。
五六十年代農業生產是自然迴圈的生產。而至30年來的農業生產,種地基本上已經沒有農家肥了。對生產農家肥到使用,人工成本太高。所以種地全部是化肥農藥除草劑。雖然可以維持農業生產。但是,土地退化,土地的化學成分含量越來越高。也註定了糧食的品質大不如從前。
有人說農業生產需要集約化,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才是農村的出路。
有的專家說,農民飼養豬馬牛羊汙染環境。簡直是荒唐到了極點。
如果農村沒有六畜興旺,還叫農村嗎?中國農村幾千年來家家飼養牲畜。怎麼沒有看到汙染,怎麼到了現在什麼汙染都是農村人造成的呢?
汙染是新興工業化的必然產物,治理工業化汙染才是重中之重。
城市汙染是城市化的產物,不是農村焚燒秸稈兒造成的。
五六十年代迴圈農業,人畜糞尿,城市垃圾,全部用來種糧食。 既減少了汙染,又提高了土地肥力,又能保證糧食的品質,只是生產效率低。但是卻能保住綠水青山。
但是現在的化學式的農業生產。雖然效率比較高一點。但是,造成的環境汙染卻也要投入極大的資金去治理。
現在的農村,山上無螞蚱,水中蛙鳴。這都是使用除草劑的功勞。
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
只有讓城市資源迴流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