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
2 # 探微閣主
站在後來者的立場,多數人對西漢的任用外戚多加批評、指責。
特別是西漢最終被外戚王莽取而代之,不免讓人對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王朝(之一)的滅亡感到惋惜。
然而,以當時的實際情況,外戚是皇室最優的選擇。
所以,先不說王政君,先來看一看西漢外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前臺,在大漢王朝的政治舞臺上呼風喚雨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如何統治如此遼闊的疆域、眾多的人口,是擺在秦朝君臣面前的首要問題。
鑑於周的封建制所造成的混亂,秦選擇了郡縣制,這不得不說是時代的絕大進步。
然而秦二世而亡。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後,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秦皇室高高在上,孤立無援,一旦有變,難以補救。
所以,漢高祖一方面封建宗室以夾輔皇室,另一方面大封功臣。形成了宗室、功臣、外戚三足鼎立,拱衛皇室的格局。
秦漢大一統王朝草創之初,國家在用人方面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選擇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是人之常情。(譬如現代一人創立公司,必定用自己的親戚、朋友。)
然而功臣、宗室,相繼退出了中央核心政治圈。
這也不難理解。功臣經過幾代後,後代必定限於平庸。而宗室,離帝位太近,形成了直接的威脅,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皇室感同身受。之後武帝實行推恩令,基本上也解除了宗室的威脅。
只剩下了外戚!外戚雖有呂后干政,差點兒顛覆劉漢江山的前車之鑑。然而,任用外戚的優點也很明顯,隨著新帝即位,必定摒棄舊帝外戚,重用新帝外戚。客觀上,外戚不可能長久把持政權,對皇室的威脅最小。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王政君!
孝元皇后的壽命太長了!熬死了自己的丈夫(元帝)、兒子(成帝),哀帝以定陶王入主,王氏一度受到壓制。然而王政君又熬死了哀帝,王莽再次秉政,王氏代劉,已經難以避免了。
從王莽代漢後,王政君的一系列舉措看,她仍心繫漢朝,不過木已成舟,力有不逮罷了。
任用外戚,是西漢的傳統,並不是王政君的錯,她的長壽,似乎也不是她的錯。唯一可以指責的,就是她沒把自己的兒子教育好,才讓外戚有了可乘之機。
總結一下,王政君,一個長壽的女人,一個對大漢忠心的皇后,一個失敗的母親,一個太過信任自己侄子的姑母!
-
3 # 歷史小小丫
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一生也是幸運中飽含曲折和無奈的,如果說評價她這個皇后做的怎樣,我覺得褒貶各佔一半比較合適。當年王政君的母親李氏懷她的時候“夢月入其懷”,這在當時可是非常迷信的一件事,月亮自然是母儀天下的皇后才配媲美的。但是王政君的父親也只以為她將來會富貴,倒也沒有多想,等她長大的時候,王禁將她許配給東平王劉宇,可惜政君來不及出嫁未婚夫就死了。再後來,王禁給女兒占卜才得知,她將來是要享受極端富貴的。
(王政君影視劇照)
王政君在這之後開始學習宮廷禮儀,詩書琴畫,最終被選入宮中。她的幸運人生也是得益於時為皇太子的劉奭愛妾司馬良娣紅顏薄命,當時漢宣帝怕劉奭就此不再寵幸女色,皇家子嗣難以承繼,便讓皇后給太子選妃。五個宮女,相貌都差不多,太子也是隨手一指,身邊的宮人見王政君穿的最喜慶,以為是她,於是回覆皇后。這樣一個突如其來的幸運,讓王政君從此進入漢家兒媳婦的行列,也是王氏外戚發跡的起點。
(王政君影視劇照)
王政君一生的曲折和無奈分別體現在她的丈夫和兒子身上,他的丈夫一生只寵幸她一次,也就是新婚之夜,此後無論她多麼努力也挽回不了夫君的心。而且漢元帝的後宮美人,在歷史上算是多的,王政君和她們一比,自然遜色很多。漢元帝晚年,為了大漢的未來和偏愛傅昭儀之子劉康,差點易儲易後,王政君處境可想而知。等到兒子劉驁登基,她好不容易做了太后,也讓自己的孃家人封侯拜相,位極人臣,可兒子偏偏沉迷於溫柔鄉,寵愛趙飛燕姐妹,最終絕嗣無後而亡。
(王政君影視劇照)
漢成帝死後,因為繼位的是王政君昔日情敵傅昭儀的孫子,漢哀帝劉欣,她只好以太皇太后之尊忍耐,讓王氏子侄識相隱退。然而,漢哀帝只做了七年皇帝便英年早逝,王政君又扶持漢成帝另外一個侄子中山王劉衎為帝,可這個孩子年紀太小,她遂將大權委託給侄子王莽,沒想到,就是平日裡看起來忠心不二的王莽,最終篡奪了她兒孫的天下。
(漢元帝影視劇照)
王政君是有心為漢室江山獻出自己的力量的,她重用母家兄弟子侄,無外乎也是相信他們不敢有二心。可人心難料,王氏外戚最終還是攪亂了漢室。所以當王莽找王政君要傳國玉璽時,她寧願毀了也不願給他;當王莽改服易制,尊她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時,她依然使用漢家物件,心中更是以大漢皇后自居。這種執著,不過是希望將來和夫君兒子地下相逢,無愧於他們,更無愧於列祖列宗。
(王莽影視劇照)
回覆列表
西漢政權的最大特點就是外戚干政。這一點從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干政開始。之後又有竇太后掌控朝政,而後又有王政君王太后干政。這三個女人幾乎貫穿了西漢王朝的朝政。
外戚干政。外戚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孃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把持朝廷政權的現象。這樣權力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朝政的安穩,鞏固帝王政權,便於皇帝的統治。但是將大量的權力分配給有著血緣關係強烈同一家族,就很容易產生許多負面效果,那就是這些靠著裙帶關係上來的人黨同伐異。無論對錯都不能去幹涉它。而在社會上這些一夜暴富的“貴族子弟”靠著關係兼併土地,欺男霸女,胡作非為,給社會製造成巨大的不安因素(流民)。所以外戚干政一般都是弊大於利。《漢武大帝》中的竇太后
如果不是遇到強勢的明君,這些外戚權力大到想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漢文帝劉盈和後面王莽篡政就是典型的例子。只不過呂氏想篡政,劉邦的那幫異姓王的兄弟可不同意(從而可以看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好兄弟)。而王氏篡政時已經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有那個能力來清君側。而唯一受外戚干政影響小的就是漢武帝劉徹了,但是前期劉徹就是靠著竇太后和竇氏的支援才上位的,所以當竇太后死了之後漢武帝劉徹才能真正放開手腳大幹一場。而他的舅舅田昐幾乎也大量干預朝政,最後在劉徹的打擊下才收斂。
其實對王政君的評價不能以好壞來說。因為她是被當時的政治所影響的。一旦受到皇帝的寵愛並且有了確定下一代皇位的皇太子。皇后每天過得也是驚心膽戰,每時每刻都要壓抑自己。保持於各方的關係,誰也不要得罪。而一旦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自己的苦日子就到頭了,各種權力燻心,以至於朝綱混亂。縱觀西漢這幾家外戚中,也就竇太后和竇氏能保持相對冷靜和放低身態,為國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