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易子幹

    沒有。

    褒國第一次出現在歷史典籍之中是在《史記》的《夏本紀》中,相傳這裡的第一位國君曾隨大禹治水,其封地就在今天的漢中地區。2700多年前的褒國是一個多民族雜處並融的偏安之所,包容與接納著不同地方的文化。中原王朝與西南部族的交流在這裡十分頻繁。褒姒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成人。

    周宣王死了以後,兒子姬宮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光知道吃喝玩樂,貪戀美色。大臣褒垧因為勸諫幽王被周幽王投進監獄。褒垧的家人千方百計要把褒垧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褒姒。教會她唱歌跳舞.獻給幽王。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垧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總是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麼也笑不出來。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有個馬屁精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麼辦吧!”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愣了。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大家辛苦了.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麼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麼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幽王寵著褒姒.後來乾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訊息.就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訊息,驚慌失措.連忙下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裡火光沖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湧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到這時候.諸侯們才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出了鎬京。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佔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作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的時期,稱為東周。

  • 2 # 君山話史

    早期版本不是烽火,而是傳鼓戲諸侯,見於《呂氏春秋》:“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賢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惡以致大惡。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東徙也,秦襄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大意是這樣的:周朝建都在豐、鎬,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便與各路諸侯作了一個約定,在大路上建起大土臺,放置一面大鼓,無論遠近都可以互相聽見鼓聲。戎寇到來,只要擊鼓就可以互相告知,諸侯的兵馬就都會前來解救周天子。有一天,戎寇來了,周幽王擊起鼓,諸侯的兵馬都趕來,褒姒非常開心笑了。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因此屢次擊鼓,諸侯軍隊多次到來,都沒有看到戎寇。後來,戎寇真的來臨,周幽王擊鼓求救,諸侯兵馬都不來了。周幽王死在驪山下,這事成了天下的笑柄。沒有戎寇時說謊言,失掉諸侯的信任。賢者積小善為大善,不賢者積小惡為大惡。褒姒敗壞國事的行為就使周幽王由於喜好小的歡樂以致遭到了大的滅亡。正因為這樣,周幽王斃命,三公、九卿出走。這也是褒姒所以身死,平王所以東遷的原因,是秦襄公、晉文侯所以起兵勤王、被賜以土地的原因。

    《史記》把傳鼓改為烽火,為什麼這樣改呢?顯然司馬遷認為鼓聲再響,也不可能傳到各個諸侯國。他應該是把傳鼓理解為點燃烽火的訊號。不過,烽火臺在西漢廣為運用,但在西周是否如此,還是有疑問的。

    我覺得可以有第二種理解,那就是在周幽王時,各路諸侯都有派出一支軍隊協防首都。周幽王傳喚軍隊,並不是傳喚到諸侯國,而是傳喚他們在周王畿的駐軍。倘若這個判斷正確的話,我想就不必是點烽火,只用鼓聲就可以召來諸侯軍隊了。我個人是傾向後一種理解,否則戎人入侵時,諸侯國入援哪裡來得及呢?他們肯定是有軍隊在京城的郊外,時刻準備待命的。

  • 3 # 識小錄

    《史記》中的“烽火戲諸侯”故事如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這段記載,亦可見於成書於戰國末期至秦時的《呂氏春秋·慎行論》載:

    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子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這兩段記載,在大體的情節上都有著高度的相似之處。只不過一些具體的細節就不一樣了。在《呂氏春秋》中,幽王是擊鼓而召喚諸侯,每次戎狄進攻周朝,周王都用擊鼓的方式,來命諸侯來救駕。而在《史記》中,擊鼓以戲諸侯,變成了“烽火戲諸侯”,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就變得很奇怪了,為什麼司馬遷在選擇錄入《呂氏春秋》裡的“狼來了”故事的時候,會做這樣的改動呢?這豈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一種可能的猜測,是擊鼓召諸侯這件事,大概太不切合實際了。因為聲音的傳播是相當有限的,如果從關中一直到關東各國諸侯道路上都設定鼓來進行溝通,那麼無疑是一件極其浩大的工程,司馬遷可能正是意識到這個故事裡此細節的荒謬,因而將細節加以改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睡覺開窗冷,關窗睡覺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