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惠慧
-
2 # 戰漢古玉
傳國玉璽若再現於世,當屬國寶中的國寶。幾乎沒有一個物件能夠像傳國玉璽那樣,在史料中有那麼詳細的、連續的記載。據史料記載,傳國玉璽先為荊山之璞,後為和氏之璧,再為傳國玉璽,其上附著了太多的人文內涵、政治意義。
一是卞和泣玉,讓它由璞石華麗轉身。東周年間,楚國的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想把它獻給楚王,無奈楚國宮中的玉匠作梗,一再把它判為普通石頭。在石頭與寶玉之間徘徊,它耗死了楚厲王、楚武王兩代楚王,弄丟了卞和兩條腿,終於幸運地被楚文王所認可,並雕琢成和氏璧。所以,這塊玉料一出山就非同凡響,一出世就帶有靈性。
二是完璧歸趙,讓它被賦予連城價值。完璧歸趙的故事,中學課本中就有,在此不多囉嗦。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反正秦昭襄王給它開出的價碼是十五座城池,所以說它價值連城當不為過。
三是始皇改璽,讓它成為皇權的象徵。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把和氏璧改制成傳國玉璽,並由李斯撰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印文。秦始皇和李斯,一個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一個統一全國文字的大書法家、大丞相,再加之其上固有楚國、秦國玉器雕琢工藝,為這方玉璽鑄就了高品質。秦亡之後,秦王子嬰將其獻給劉邦,漢高祖對這方傳國玉璽十分珍視,自西漢建政至王莽篡漢,到劉秀建立東漢恢復一統,再經三國兩晉南北朝亂世至隋唐恢復一統,這方秦制傳國玉璽逢亂世則在各路豪傑手中爭奪,逢治世必由皇家掌握,始終都是皇權合法性的象徵。一直到了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才開始下落不明。後周時期,因為這方秦制傳國玉璽實在尋不到了,只好自制了兩方傳國玉璽。宋代一直沿用後周的傳國玉璽。
可見,這方秦制傳國玉璽的確是無價之寶。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恐怕也只有大禹所鑄的九鼎了。九鼎在夏商周三代一直被視為天下的代名詞,春秋戰國之際九鼎也演譯出不少的故事,比較有名的是楚莊王問鼎、秦武王舉鼎,但可惜的是大禹九鼎在隨天下歸秦後就已經下落不明瞭。
-
3 # 今古探秘
傳說一個叫卞和的雲南人,擅長賭石,一塊毛石中是否含玉,一般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一次他得到一塊毛石料,認定了是寶玉,決定把它獻給楚厲王,想借此撈個一官半職,結果官沒撈著,弄廢了一條腿。楚厲王不明白賭石啊,懷疑他用心不良,以欺君之罪給他實施了臏刑(挖出膝蓋骨頭)。卞和這人真挺犟,腿廢了仍然不在乎,等楚武王登基後,又把這塊毛石料拿去獻給楚武王。楚武王也不懂賭石,也認為他欺君,又把另一個膝蓋骨挖掉了。卞和成為一個廢人。成為廢人了他居然還不服,在荊山的小破屋裡日夜嚎啕大哭,鬧得四鄰不安,十里八村婦孺皆知。一晃多少年過去了,楚文王登基了。他的故事傳到了楚文王那裡,一尋思他爺爺和他爸爸兩輩子人弄殘廢同一個賣賭石的老頭,覺得有必要見見這個人了,於是就叫人把卞和弄到宮殿問個究竟。卞和的話讓楚文王很吃驚,他說我不是心痛那兩條腿,傷心這世上沒有人識得寶石。楚文王這人很乾脆,馬上命人鋸開那塊毛石頭,果見寶玉!一伸大拇指:高,實在是高!你卞和堪稱賭王!一代宗師!我服你了!“和氏璧”名稱,就由此而來。
到了戰國時候,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和氏璧”價值連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塊璧雕成玉璽,希望“傳至二世乃至萬世而為君”,秦始皇的兒子接受傳國玉璽時間不長,劉邦就成了“傳國玉璽”的新主人。再後來,劉邦玩了數年後,又被弄到了王莽手中。多年以後,孫堅率兵討伐董卓,在洛陽宮中的枯井下發現這塊玉璽,“傳國玉璽”又落到孫堅手中。這玉璽到孫堅手也沒玩多久,孫堅就戰死了。他的兒子孫策也沒拿它當寶,直接獻給袁術了。再到後來,三國歸晉,前趙劉聰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若干年後,後趙又滅了前趙,玉璽歸後趙。後趙滅亡後,玉璽傳到冉魏手中。後來戰事緊急,冉魏用玉璽向晉朝司馬氏換救兵,救兵沒換來,傳國玉璽被騙走了。就這樣,傳國玉璽歷經宋、齊、梁、陳、隋、唐,在王權更迭、烽火瀰漫中延綿千百年,直到公元939年,後晉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從此,真的傳國璽就此失蹤。
但是後來,還有一些傳國玉璽的傳說,說北宋時期有一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玉璽的;還有說公元1294年,“傳國玉璽”忽現於元大都,被人叫賣於市場地攤的;還有說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玉璽”;還有說到了乾隆年間,乾隆驗證了皇太極傳下來“傳國玉璽”是贗品至此,傳國玉璽在歷史中湮滅了!
與傳國玉璽的同階的文物還有鼎。
有關於鼎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商大銅鼎看,證實中國那時已經具備發達的鑄造技術。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有關於鼎的成語很多,大家耳熟能詳:“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鼎力相助”……等,歷史上的“問鼎”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歷史上,凡有重大事件,都要鑄鼎以示紀念。國滅則鼎遷,有關於禹鑄九鼎的傳說,謂“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從商至周,都把定都稱為“定鼎”。至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褪色。佛教進入中國後,鼎成為寺院、廟宇中的常設之物,被安放在大殿前,成為焚香的容器。2001年5月22日,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了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美觀莊重的“民族團結寶鼎”,這個寶鼎就矗立在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各項事業的鼎盛發展。
回覆列表
傳國玉璽是個傳說,目前沒有任何實物證據。據傳說,戰國時有個叫汴和的人,得到了一塊璞玉要獻給本國的國王,由於國王及大臣不識貨,認為是汴和欺騙國王,就砍下汴和一條腿。繼位的國王上臺後,汴和二次獻寶,又被國王砍下一條腿。第三位國王上臺後,汴和三次獻寶,才得到了認可。當璞玉解開後精美絕倫,因此做成了傳國玉壁。在戰國後期,傳國玉壁成了列強國家之間爭奪的寶貝,曾經鬧出了“價值連城”的典故。秦朝開國始皇帝把和氏璧改造而成傳國玉璽,由丞相李斯親書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傳國玉璽作為政權更替的信物,在歷代帝王之間傳承。西漢末年,王莽逼宮索要傳國玉璽,其姐姐王太后用傳國玉璽砸向王莽,傳國玉璽被摔在地上掉了一個角,後代皇帝用黃金進行了鑲包,又創造出“金鑲玉”的典故。到東漢以後,傳國玉璽就沒了傳說,特別是元、明、清就近的幾個朝代均沒有傳國玉璽的記載,究竟有沒有或者說弄那裡去了,沒有人能說清楚。如果真有傳國玉璽那可是無可比擬的世界奇蹟,價值連城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