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風之神529

    大明帝國之寧遠大劫~覺華島戰役!首先,作為中華帝國經歷過萬曆三大徵以後的又一場重要的戰爭雖說是由袁崇煥主導的寧遠打劫,當時年代背景是明天啟朝,由袁崇煥主導的寧遠大捷,表面是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的!這一點當時得到了天啟皇帝的通報嘉獎!怎麼說都是勝利了,但是作為明朝在東北地區軍事戰略儲備基地最重要的覺華島丟失了!實在令人痛心。

    當是背景是後金努爾哈赤帶兵攻打寧遠城!是被袁崇煥的大炮轟炸致使努爾哈赤被大炮幹掉了!值此寧遠城首次完勝後金騎兵,就在寧遠大捷的同時,明朝寧遠城最重要的糧食,軍械儲備基地被後金軍給攻破。

    覺華島作為保衛寧遠的後勤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朝為寧遠大劫,而不顧丟失戰略要地!這已經就是失敗了,

    我認為既然是寧遠大捷,表面是勝利的,但是實質是作為失掉明帝國在遼東軍事,糧食,軍械,綜合儲備基地這個責任首先袁崇煥總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次明軍只陣亡不到500人的戰記完勝後金,這也是表面的!這為後來的禍根打下基礎!

    這說明袁崇煥統籌出現問題,

  • 2 # 冷兵器研究所

    覺華島上明軍多為水軍和後勤部隊,缺乏器械和裝備,遭遇後金突襲導致損失慘重是必然的。而糾結傷亡數字,對於現代人也沒啥意義。

    但要注意的是,清代史料有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喜歡誇大當初明軍的兵力與損失,隱瞞或縮小己方的損失。也就是說,他們刻意塑造八旗如何神勇跟高達似的形象。比如“兵發槍炮如雨雪,我軍進擊無一死者”、“能透二三層鐵甲之槍炮,中我赤身或身著單薄者,竟未致傷,皆乃天神之庇祐也”。

    要麼是鎧甲好得不得了,明軍的槍炮打不透;要麼是能打穿好幾層鎧甲的槍炮,打在缺乏防護的清軍身上,然後竟沒受傷!

    這些你信嗎?反正我不信!

    要知道,當時明軍已經裝備了重型火繩槍——斑鳩腳銃,其銃身長5.5尺,內徑0.6寸,鉛子重1.6兩約59克。這種火槍跟著名的西班牙Musket重型火繩槍效能相當。

    而《滿文老檔》中多次記載,清軍為了遮蔽明軍火炮火槍的傷害,往往身披兩層重甲,並且推裝有非常厚的木板盾車在最前方遮蔽槍彈。如果清軍真的刀槍不入,何以還需披掛兩件重甲並推著盾車躲避明軍槍彈呢?

    具體說一下啊!

    滿清史料中,天啟六年的寧遠之戰“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而被稱作遼左第一血戰的“渾河之戰”,清軍攻擊川軍時“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可以看出此戰清軍傷亡很大,絕對超過了寧遠之戰,但是史料卻並未載明清軍自己究竟有多少損失。

    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為了對付明朝的區區7千錦州援軍,身為八旗旗主的王爺多鐸居然被明軍打墜馬,幸虧被部下奮力救出。到了清朝史料裡,則宣稱僅用1萬兵力就擊敗了援軍宋偉吳襄所攜的4萬明軍。其實,當時明軍總兵宋偉只攜帶了5000兵力,吳襄也僅有一千多家丁。

    再比如,崇禎十六年(1643)寧遠之戰,《清世祖實錄》記載,清軍輕鬆攻克明朝中後所、前屯衛兩個衛所城堡,並繳獲俘虜大量人馬物資,總之是個大勝。清朝內部檔案顯示清軍僅在攻克前屯衛時就損失了137人。

    但《明清史料》乙編第6本的吳三桂戰報顯示,這仗是清軍遭遇大敗,被吳三桂利用陣中暗藏的火炮狠狠的教訓了。

    當時北韓世子恰好作為人質待在瀋陽城內,他忠實地記錄下來清軍的實際情況。《昭顯瀋陽日記》記載,清軍攻擊到寧遠城下時反而遭受了大敗,其中以漢八旗損失最大,“且孔耿兩將以前鋒傷損其軍兵有倍於清人”,就連支援清軍的北韓炮手也死傷了十餘人。也就是說,清朝史料將一場大敗掩蓋為了大勝,虛構了各種斬獲。

    另外,在“七大恨”起兵後,努爾哈赤的八旗每牛錄有300丁,而皇太極執政時每牛錄只有200丁。攻撫順前,滿洲有十萬大軍,可入關後,順治五年統計,滿洲八旗僅剩下五萬多成年男丁,這其中還包括了皇太極將黑龍江流域各部人口近兩萬男丁掃入編為“新滿洲”的人口。

    說明滿清的核心力量,在早期作戰中也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與損失。而後期作戰越來越依靠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以及前明軍的綠營了。

    如前面所說,為了凸顯滿清統治者的英明神武,清初史料往往故意誇大對手的兵力和損失,遮掩自己的損失,將自己表現的銳不可當。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因為滿清最終入主中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種神話祖先的行為貫穿了清王朝的始終。

    其實,這是一個小民族統治一個大帝國的必要權謀之術。要不把自己塑造得特別英明神武,怎麼嚇唬住和奴化被統治民族?

    簡單一句話,文字獄這東西難道是清朝皇帝為了好玩才搞的嗎?

    當然這種宣傳和洗腦相當有效果。哪怕到現在也動不動有人跳出來高喊,清朝皇帝都是明君,明朝皇帝都是昏君。明軍多麼垃圾,清軍多麼神勇。你要是跟這些人談基本史料,他們就會給你戴上一頂“明吹”的帽子……

  • 3 # 於左

    覺華島是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鄰近寧遠也就是今天遼寧的興城。

    明末,遼東明軍的糧餉和物資大部分由內地供應,透過海路,輾轉輸送到右屯、覺華島等地,從那裡上岸,再透過陸路運往各個衛所。

    也因此,熊廷弼丟掉遼西之後,天啟三年孫承宗決策出關守禦,爭論之後,選擇的築城地點就是靠近覺華島的寧遠。

    天啟六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親自率領數萬八旗軍進犯寧遠,袁崇煥率領、滿桂、左輔、硃梅、祖大壽等將士將其擊退。

    到了二十六日,攻城受挫的八旗軍分出一部分兵力,進攻海上的覺華島。

    覺華島上數萬軍民拼死抵抗,但全島很快淪陷,守島的明軍官兵七千餘人死難,河東堡、筆架山、龍官寺、右屯等處的大量糧草、軍資、房舍外加幾千條船全部被焚燒,明軍損失慘重。

    後金方面的損失不詳,應該大大少於寧遠城下的傷亡。出現這樣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二十里寬的海域是覺華島最好的屏障,但那個冬天出奇的冷,一月又是遼東氣溫最低的時期,海面結冰。守島軍民曾經奮力鑿冰,但很快就被重新凍結,八旗軍因此得以輕鬆登島。

    第二,覺華島的防禦非常薄弱,城牆和炮火都比寧遠相差懸殊,守島明軍的頭領只是一員參將,名為金冠,手下計程車兵主要是水軍,數量上毫無優勢,陸戰和守城的能力也比較弱。

    第三,八旗軍剛剛在寧遠遭受挫敗,窮兇極惡。

    第四,寧遠、山海關等地的明軍沒有及時策應、救援。

  • 4 # 無氣倒被人欺

    因為袁崇煥的作死佈置。袁崇煥很清楚,後金是來打劫的,絕不會空手而回。袁崇煥先是把龍官寺儲備的糧食捨近求遠的運送到覺華島,在抽調覺華島上的水軍作為他的後備軍消弱守衛。最後,跟袁崇煥計劃中的一樣,後金滿載而歸,他也有驚無險的過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面對破裂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