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茫忙or
-
2 # 顫動的丹田
差不多,從實際戰場態勢上看,蘇軍其實是在打一場兵力、坦克、大炮、飛機以及天時地利無不佔據數倍優勢的陣地防禦戰,而且蘇軍對於戰爭中決定生死的情報比德軍算計準確的多了,德國的軍工生產基地都在很遠的中西歐,通過幾條鐵路線運輸,而蘇軍軍工基地在身後不遠處,透過鐵路隨損隨補,所以對自己比較方便,又能透過估計本來就是自個兒的鐵路軌道線、排程站、編組站等等詳細掌握到敵人的補充情況 ,後來真實戰鬥中希特勒又把德軍最能打的那一部分精銳力量調離戰場,蘇聯的那些帥們只要不是傻子,就一定會收穫勝利!
庫爾斯克會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歷史影響絲毫不亞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如果單從軍事方面來考慮,庫爾斯克會戰才應該是蘇德戰場的真正轉折點,而且也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一戰。
軍工方面蘇聯的T-34坦克具有強大的攻擊力和防禦能力,在“虎”式和“豹”式出現以前,德軍的坦克根本不具有優勢,甚至可以說是處於無可奈何被動挨打的境地。在庫爾斯克會戰前,針對T-34坦克而研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開始裝備部隊。但是“虎”式和“豹”式的綜合性能還是不如T-34,尤為嚴重的是這兩種新型坦克不僅笨重,而且故障率極高。“虎”式坦克炮塔太重,又沒有助動系統,炮手需要搖手柄720 圈才能使炮塔轉一圈,所以其反應速度極慢。因為裝甲的厚度一再增加致使其重量達到56噸,機動靈活性差。燃-電傳動方式的結構複雜,故障率太高,對作戰也極為不利。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損失的虎式坦克,大多數是因為機械故障被乘員所遺棄,被真正擊毀的其實不多。如就在庫爾斯克戰役前夕,德軍某重坦克連共擁有17輛虎式坦克,在向前線集結時就有6輛在途中拋錨被拖回修理,7月5日開始進攻時能夠參戰的只剩下11輛。隨著該部向北推進,幾乎每天都有虎式坦克因為故障掉隊或退出戰場,到12日庫爾斯克戰役的關鍵之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時,該部能投入戰鬥的“虎”式坦克就已經只剩下3輛了。所以在火力、機動、防護和可靠、簡便性等綜合指數上它大大遜於蘇軍的重型坦克。一旦進行遠距離機動更是故障頻出,在之後的戰場上由於其笨重,它常被蘇軍T-34型坦克繞到側面擊毀。而且蘇軍當時已經擁有122毫米口徑的自行火炮,它完全能夠穿透“虎”式坦克的裝甲。“豹”式坦克的最大問題也是故障頻繁,由於其重量比最初設計重得多,其引擎與傳送帶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因此也一直被頻繁的機械故障所困擾。武器數量上,1940年,德軍裝甲師配備4 個坦克營共裝備坦克400 輛,但到1941至1942年時,已經縮編到2個坦克營200 輛坦克,而到了1943年初,整個東線18個裝甲師竟然只剩下495輛坦克,平均每個師只有27輛坦克!德國新研發的 “虎”式坦克的月產量只有25輛,“豹”式坦克月產量也不超過50輛。直到發動“堡壘”行動時所投入的新型坦克才有200 輛豹式,131 輛虎式和90輛斐迪南式戰車,相較之下,蘇聯在戰爭爆發前所生產的T-34坦克就已經達到了1225 輛,生產出KV坦克639 輛。到1942年初就已經組建起了由這種當時全世界最先進、最新式的T—34坦克裝備起來的坦克集團軍。到1943 年,蘇聯的坦克總產量達到了2.4 萬輛,其中就包括1.4 萬輛新型的T—34 坦克、2500 輛重型KV1 型、KV2 型、KV85 型坦克。火炮的產量也大大增加,除2.3 萬門坦克炮與3.7 萬門高炮外,還生產了4500 門野戰炮與反坦克炮,飛機的產量則高達3 萬架。到此次作戰時,蘇聯每個月生產的坦克數量已經達到兩千輛,而這個數字是德國的兩倍,更不用說武器裝備運到前線的時間了。盟國空軍於1942年開始對德國進行大規模轟炸,軍工基地成為轟炸的首要目標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德國軍工生產的數量雖然一直在上升,但是事實上卻越來越嚴重的無法填補戰場上日益巨大的損失,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匪夷所思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現象:國家的軍工生產在一直增長,軍隊的武器裝備卻在一直下降。而蘇聯卻恰恰相反,它的軍工生產在日益恢復和攀升,而且又得到盟國日益巨大援助,部隊的武器裝備在不斷的加強和更新換代。
兵員數量上德軍兵力從1941年冬季開始明顯的日益減弱。新補充的人員根本無法彌補戰場上的損失。1941年12月至1942年9月,東線戰場三個集團軍群的部隊共計損失1,688,100人,但是補充的兵員只有1,169,300人,補充量只是需要量的69.2%。這種情況日趨嚴重,尤其是到了次年庫爾斯克會戰激戰正酣的7、8兩月,東線部隊共計損失422,000人,但是補充的人員卻僅僅只有167,000人,補充量只佔需要量的39.5%,德軍的損失之巨和缺額之大由此可見一般。對於後來戰役期間美英從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的進攻,希特勒竟然只能在關鍵時刻從正在進行著生死之戰的戰場上去分兵赴援,我們就不難理解了。庫爾斯克戰役發起前夕,德軍已經連續不斷地戰鬥了10個月之久,部隊的損耗已達到了極點。從1942年7月1日起至庫爾斯克會戰發起的一年之間德軍在東線戰場共計損失部隊198.5萬人,平均每月超過16.5萬。在此期間德軍的一線作戰師通常只有團甚至營的規模,而作為進攻利器的裝甲部隊的損失更是到了平均每個師只有27輛坦克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前,德軍竭盡所能東拼西湊集中了蘇德戰場上70%左右的坦克師、近30%的摩托化師、20%以上的步兵師以及65%以上的作戰飛機,共計兵力兵器9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1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700輛、飛機2050架;而與德軍對峙且嚴陣以待的蘇軍共有兵力133.6萬、火炮和迫擊炮1.9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輛、飛機2172架。此外,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後方的草原方面軍573195人作為預備隊也整裝待發。僅從部隊的數量而言,蘇德兩軍的比例就為2.4:1,在坦克上蘇軍更是佔有1.9比1的優勢。而僅就為了集中這些進攻部隊,德軍在其他如頓涅茨河和米烏斯河等地區的防線就已經不得不被極大的削弱了。
後勤保障德軍的後勤保障遠遠不及蘇聯,因為他們信奉的閃電戰,他們根本就沒有準備多少物資。加上路途遙遠,物資運輸費用高,德軍只是攜帶了少量補給,因為德軍進攻蘇聯時想的就是要在莫斯科過聖誕節,像極了進攻中國的日本,他們都沒有想到戰爭時間會拖這麼長。很多德軍甚至是穿著單衣在蘇聯的雪地裡作戰。德軍補給不足只能在作戰地找吃的,但飲食口味的不同也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建議去看一下德國拍的戰爭片《我們的父輩》,你可以從中瞭解很多。相較來說蘇軍則要好很多,蘇軍距離補給點近,且是自家地盤,有雪地作戰的經驗。德國庫尓克斯會戰貽誤戰機就是因為在等待後勤補給。由此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