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李嚴並沒處處阻撓諸葛亮北伐,相反,他很希望諸葛亮北伐,只是要把他帶上一起去而已。

    作為劉備安排給劉禪當的兩大輔政大臣之一,李嚴絕對是堅定貫徹劉備思想的人,所以他並不會阻擋諸葛亮北伐,而是會全力地幫助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鎮守成都,李嚴坐鎮永安

    李嚴是劉備入蜀後第一批投靠劉備的人,能力出眾也深受劉備的信任,是參與了蜀漢法律——《蜀科》的五位制定人之一。所謂“法者,治之端也”,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法律,蜀漢可以不制史,卻也不能不製法,可見李嚴的能力和受到的信任並不在諸葛亮之下。

    劉備選擇李嚴為中都護,都督內外諸軍事的主要原因就是:李嚴性情孤傲,和荊州、東州、益州等集團都有過矛盾,甚至連自己的部下都受不了李嚴的性格而連官都不做了。安排這樣一個人來負責軍事,可以起到制約諸葛亮的作用,一般來說性格孤傲的人雖然朋友少,但也註定了他不會唯唯諾諾。

    所以劉備死前讓諸葛亮帶著劉禪回成都,而留下李嚴鎮守永安,即防備孫權,又分散諸葛亮的權力。不過李嚴是支援諸葛亮北伐的,他的身份中有“都督內外諸軍事”的權力,如果沒有他的同意,諸葛亮是不能輕易用兵。

    李嚴在永安坐得太久了,耐不住了

    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李嚴就在永安待了三年,期間諸葛亮被任命為武鄉侯、益州牧,還發動過南中之戰,建立起了自己當晚領導班子(開府),可李嚴這時只是一個都鄉侯,做著無所事事的永安都督,李嚴耐不住了,他不願自己的才能就這樣閒渡過去。

    在公元226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請求李嚴出兵相助時,李嚴就要求自己也和諸葛亮有著同等地位,希望他和朝廷說說,從巴地割出五個郡來建立巴州,由自己做巴州刺史。當然諸葛亮是不允許的,因為這是變相地要挾朝廷。

    之後李嚴經常拖延時間調兵北上,還設計讓諸葛亮安排在永安的臥底知道:司馬懿似乎有拉攏自己的行為。使得諸葛亮不得不同意,讓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封李嚴為驃騎將軍,以中都護身份管理丞相府的事宜,才讓李嚴同意調永安駐軍北上,坐鎮成都。但諸葛亮也是聰明人,他特意安排了劉備的心腹陳到,帶領著五千白毦兵去永安,由陳到取代李嚴成為永安都督。

    李嚴並不反對北伐,他存在的作用本來就是要制約諸葛亮和興復漢室的

    諸葛亮和李嚴兩人從劉備嚥氣的那一刻開始就不斷地明爭暗鬥,但雙方都還算剋制,並沒有引起軍事衝突。李嚴雖然多次制約諸葛亮,但他也是希望北伐成功(如果他沒有和劉備同一想法的話,劉備不會賜予他如此高的權力),所以李嚴並沒阻礙諸葛亮北伐(真要阻礙的話,直接和劉禪說北伐不行就可以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是有這個資格的)。

    這一點難道不覺得奇怪嗎?李嚴作為劉禪的輔政大臣,雖然被諸葛亮打壓,可諸葛亮一死,而且北伐又毫無成果之時,如果李嚴真的反對北伐的話,那他應該很高興才對,而不是抑鬱到去世。所以李嚴並不反對北伐,他也繼承了劉備的意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李嚴只希望在這興復大業中,他能有一份功勞,一份足以體現自己能力的功勞。

  • 2 # 豹眼看歷史

    李嚴與諸葛亮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僅有的兩位大臣,丞相諸葛亮為主負責內政,尚書令李嚴為輔,主管軍事。

    諸葛亮是蜀漢官僚體系中的荊州派的代表和核心,是追隨劉備入川的管理團隊中心;

    李嚴則是劉焉、劉璋時期的東川派系,即從南陽郡及京師三輔中牟、陳留、潁川等地進入益州的舊臣,是有中央幹部背景的人員,李嚴是東州團隊的代表和核心。

    諸葛亮和李嚴,作為外來政權的外來官吏,儘管也有利益的矛盾,但在與本土蜀地官吏的立場上,還是保持一致的,這也是劉備託孤的深意。

    因而,李嚴雖然不能與諸葛亮保持絕對一致,但絕不會與諸葛亮處處作對。

    儘管是劉備託孤,軍事由李嚴負責,但在諸葛亮穩定蜀漢之後,軍政大權集於一身,諸葛亮核心地位已經確立,已經不可動搖,此時的李嚴還是合作的。

    在北伐的戰略上,李嚴還是支援諸葛亮的。

    李嚴年輕時就很有才幹的名聲,但是此人性情孤傲,很難與人相處。而且在廉潔方面名聲不很好,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經常與下屬官吏產生矛盾。

    231年,諸葛亮北伐,李嚴負責押運糧草。但由於天氣陰雨連綿,導致道路泥濘不堪,因而延誤了時間,沒按時將糧草運達。

    為了推卸責任,李嚴於是就歸罪諸葛亮北伐。而且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給諸葛亮傳話,讓諸葛亮撤軍。

    諸葛亮不得已,只好撤軍。

    這時,李嚴又故作驚訝的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哪?”

    其用意就是在為自己延誤了糧草供應,推卸督辦不力的責任,以顯示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

    後來,又給後主劉禪上奏,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以便與其決戰。”

    諸葛亮退兵之後,就把李嚴前後的奏疏原本一併上奏給後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不能自圓其說。

    最終,李嚴理屈詞窮,無言答對,只得叩頭認罪。

    李嚴被罷官免職,廢為平民。

    由此可見,李嚴並不是處處阻止諸葛亮北伐,而是因為督辦糧草不力,以反對北伐為藉口,推卸責任,企圖矇混過關。

    豈料諸葛亮明察秋毫,一查到底,水落石出,李嚴難以逃脫罪責。

    在之前,226年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想調李嚴鎮守漢中。

    李嚴不去,想方設法推脫,還討價還價,提出要求想把五個郡化為巴州,讓他擔任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

    李嚴還曾經勸諸葛亮接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斷然拒絕,並加以駁斥。

    從此以後,兩人才產生間隙,逐步貌合神離。

    由此看來,李嚴不是從北伐是否正確的角度,來看待北伐。而僅僅是從自己的私利上,有選擇性的對待北伐。

    具體而言,就是對自己有利就支援,對自己不利就不支援。

    從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這件事,也看出來李嚴是想為自己謀利。

    這與在後來督辦糧草不力時推卸責任是一脈相承的,李嚴稱不上廉潔勤政的官員,是一個投機取巧,謀求私利的滑吏。

    諸葛亮病逝以後,李嚴知道自己的德行和人脈,認為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啦,因此心懷憂悶而死。由此看來,其私慾到底有多大啊。

    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就曾經私下裡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指李嚴心術不正。

    但諸葛亮認為“大事未定,漢室頹危,正是用人之際。應該避免他的短處,褒揚他的長處。”希望與李嚴能夠合作,拯救蜀漢的危難,匡扶漢室社稷。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同為託孤大臣,做官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崴到腳感覺筋好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