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玩主老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

  • 2 # 錦翼

    讀《論語》你會發現孔子是一個有趣的人,他說過許多有趣的話。

    我最喜歡那句“吾與點也”。

    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字點)、冉有、公西華一起坐著聊天,曾皙彈著琴,在悠揚的琴聲中,孔子說:大家一起談談自己的理想吧。

    子路就說:“在一個擁有千乘車的中等國家,大國夾擊,危難之間,我來治理這個國家,三年必讓這個國家富強”

    孔子說好,轉頭問冉有:“你呢?”

    冉有說:“讓我治理一個方圓六七十里的國家,三年之內必讓國家富強”

    公西華也說了:“我想在一個國家做個司儀,國君祭祀的時候,由我來主持”

    孔子看看曾皙,曾皙的琴聲漸漸慢下來,鏗的一聲,收住了琴音,然後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我跟他們不一樣。”

    孔子說:“說說也無妨”

    曾皙說:“我沒有啥理想,我就想暮春時節,穿著休閒的衣服和幾個朋友到沂水裡游泳,在臺上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的想法跟你一樣。”

    後來清朝有個姓金的人讀書讀到這一段,為聖人這一嘆而感動,給自己改名聖嘆。

    這是老夫子有閒暇的時候,如果老夫子在危難的時候,也會幽默一下。

    老夫子當年周遊列國的時候,在鄭國和弟子走散了,他的弟子子貢四處找他,鄭華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找到孔子,將原話學給了孔子,夫子說:“喪家之犬確實這樣啊”

    老夫子當時空懷一身報國的本領卻無用武之地,輾轉各個國家,當然感覺自己像一條喪家之狗啊。

    最有趣的是孔子在衛國,要去見衛靈公的老婆南子,南子名聲不太好,而且長得很漂亮,子路以為老師跟那些俗人一樣,就不高興,老夫子激動了“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就跟我們現在賭咒發誓一樣。

    這是孔子比較日常的一面,老夫子最讓人敬仰的是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 3 # 花眼看花

    說說“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這句話吧。

    這句話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是孔夫子批評他老人家的高足子貢的。

    感慨良多。

    夫子自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他老人家時年63歲,此時,他和一干弟子被人困於如今的河南駐馬店附近。儘管已經絕糧多日,大家都餓得沒有力氣了,他竟然還如此自信,甚至還勉力給弟子們誦讀《詩經》,唱歌彈琴。

    “優秀的農夫善於播種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優秀的工匠擅長工藝技巧卻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上面那句可翻譯成這樣大白話。

    這句話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對於我們這些俗人來說,它只對了一半。

    前半句大體沒錯。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哪位農夫不希望辛勤耕耘能換來有好的收成呢?但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古代社會,乾旱水澇、狂風暴雨、霜凍蟲害,有多少辦法抗拒?能盼得一個風調雨順之年,“多收了三五斗”,足慰一年來沐風櫛雨的辛勞。

    那時候農夫收穫了糧食,除了上交賦稅,餘下的多是自用,並不怎麼參與市場貿易,所以比之今天,反倒少了一份“穀賤傷農”的悲哀。等到春天來了,秋種到了,這些農夫又是一番辛勤勞苦地勞作,他們選取飽滿的種子,備足上好的肥料,精心耕耘播種,開始又一個輪迴……

    在孔子所生活的時代,農夫不可能控制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只能靠天吃飯。他們能做的,就是把該做的做好、最到極致。只能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人事,聽天命”。“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應該說是符合當時實際的。

    但是“良工”卻不同。你固然不能迎合所有人,但可以迎合某些人。

    為了踐行“使用者至上”的理念而做出某些妥協的工匠,仍然可以稱作“良工”。

    無論你從事的是冶鑄、製陶、制漆、釀酒還是製造農具等哪個行業,你的產品都是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做什麼、怎麼做,都應按照使用者的要求,你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技藝讓使用者滿意——儘管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你可以讓特定的人群滿意,甚至也可以讓大多數人滿意——你不能地只遵從自己的好惡,不能只用自己的審美打造一款你自己喜歡的東西。

    ——除非你有“任性”的資本。比如製作、製造的產品供不應求,或者你並不靠這個吃飯。

    比如說周杰倫。最近他的新歌《不愛我就拉倒》遭網友嫌棄,人家發文迴應:“聽歌不用太認真,爽就好。”甚至早在2014年,他在馬來西亞演唱會上就說過“聽就好,可以不用買,因為我不是靠這個掙錢”。

    比如索尼手機,任你怎麼變,我就是不跟風。

    比如司馬遷,我的《太史公書》就是要“藏諸名山”,留給適合閱讀這部書的人。

    孔夫子一行受困於陳蔡,他的弟子們經歷了一場信仰危機。這其中包括他人稱為“子貢”的端木賜。

    子貢認為老師的學說過於博大精深,既然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理解和實行,就應該降一下低標準。孔夫子的那句話,就是這樣引出來的。於是他批評子貢迎合世人,“而志不遠矣”!話雖這樣說,最後還是靠人家子貢大家才脫了困:“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

    孟夫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也”。事實上,孔夫子能洞察世事,為了弟子他可以妥協;對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又非常之固執!

    周遊列國14年,屢吃閉門羹,“累累然若喪家之犬”。他一生追求為社會所用,自信有能改造社會的能力,甚至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孔夫子是非常明白他的“固執”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他說:“……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司馬公為我們描繪出了子貢與老師最後的相見的情景:

    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孔子最後的感嘆也是說給子貢聽的:“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世人都不能遵循我的平治理想……”

    這一回,一向直率敢言的子貢沒有再反駁老師。

    老師死後,他為之獨自守墓六年。這是一個不斷受到老師批評的成功者,對最終成為一個失敗者的老師的深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作遊戲指令碼需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