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侄子小的時候,有一陣特別喜歡扔他的杯子玩兒(扔起來,兩個手再接住)家人屢勸不止,只能強行把杯子拿走收起。
有一天只有我和他在家,我在看書,他喝完水,坐在我對面,又開始扔杯子。
我沒理他。
不一會兒,“啪”的一聲,那個他非常非常喜歡的米奇盃子,碎了。
緊接著出現的聲音是“哇”。
哭,撕心裂肺地哭。
我走過去,把碎片收拾乾淨,拉他過來,和杯子說再見。
他邊哭邊喊:“不要不要,要杯子回來”
我輕輕撫他後背:“我知道你現在非常難過,我也很難過,我可以陪著你難過一會兒,然後我們一起和杯子說再見”
侄子繼續哭了一會兒,淚眼朦朧地問我:“杯子怎麼才能回來呢?”
我搖搖頭:“回不來了。大人說不讓你扔杯子,杯子會碎,你不相信。現在你看到了,杯子是真的會碎的,而且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心態又崩了,繼續哭。
我撿起一片杯子的碎片,拿過一張紙,用碎片劃了紙一下,我說你看,杯子的碎片厲害不厲害?
他點點頭。
我說它就像你打針的時候那個針頭一樣,尖尖的,很厲害,可以輕輕鬆鬆扎破你的肉肉,就像劃破紙一樣快。剛才是我幫你把碎片收起來,如果我沒在,你自己去撿,或者不小心踩到碎片,你的身體就可能像這張紙一樣被碎片劃破,會流血,比打針還疼。碎片有大有小,大的碎片扎進肉肉裡,如果扎得很深,我們還要去醫院取出來,很疼,還要打針、上藥…
小侄子聽傻了。
我問他:“打碎杯子好嗎?”
他搖搖頭。轉而又看看一堆碎片,繼續哭。
大約一小時後,他終於依依不捨地和杯子道別。
這之後,就開始磨著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
我說不可以,因為你喜歡扔杯子,再買一個。還會摔碎的。
他信誓旦旦地保證:“我再也不扔杯子了”
我說:“你如果能一個月不扔杯子,我們就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
接著我拿出日曆,告訴他到哪天是一個月。他同意了,並且每天都和我一起在日曆上畫一個圈。
一個月後,他得到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新杯子。
我告訴他:“這個杯子要好好保護,如果再碎了,多久不扔杯子都不可能再得到一個一模一樣的。這個杯子要是再沒了,就是真的永遠不會再有了”
小侄子很鄭重地點點頭。
後來那個杯子被他保護得很好。不僅如此,家人的杯子若放在桌子邊緣,他還會提示:“往裡面一點,別摔碎了它,摔碎杯子很可怕”
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的“不許”、“不要”,效果往往甚微。因為他們理解不了,也就不會記住和重視。
要用讓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和他解釋一件事的規則。讓他明白到底是為什麼不許,以及如果做了,後果又會是什麼。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動暖瓶,那我們有沒有讓孩子明白動了會怎樣?什麼是燙傷?燙傷後會怎樣?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是真正讓他明白。
其它事情也同理。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過程中,一百次的直接命令,不如一次真切的感受。一千次的重複說教,不如一次具體的承擔後果。
我侄子小的時候,有一陣特別喜歡扔他的杯子玩兒(扔起來,兩個手再接住)家人屢勸不止,只能強行把杯子拿走收起。
有一天只有我和他在家,我在看書,他喝完水,坐在我對面,又開始扔杯子。
我沒理他。
不一會兒,“啪”的一聲,那個他非常非常喜歡的米奇盃子,碎了。
緊接著出現的聲音是“哇”。
哭,撕心裂肺地哭。
我走過去,把碎片收拾乾淨,拉他過來,和杯子說再見。
他邊哭邊喊:“不要不要,要杯子回來”
我輕輕撫他後背:“我知道你現在非常難過,我也很難過,我可以陪著你難過一會兒,然後我們一起和杯子說再見”
侄子繼續哭了一會兒,淚眼朦朧地問我:“杯子怎麼才能回來呢?”
我搖搖頭:“回不來了。大人說不讓你扔杯子,杯子會碎,你不相信。現在你看到了,杯子是真的會碎的,而且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心態又崩了,繼續哭。
我撿起一片杯子的碎片,拿過一張紙,用碎片劃了紙一下,我說你看,杯子的碎片厲害不厲害?
他點點頭。
我說它就像你打針的時候那個針頭一樣,尖尖的,很厲害,可以輕輕鬆鬆扎破你的肉肉,就像劃破紙一樣快。剛才是我幫你把碎片收起來,如果我沒在,你自己去撿,或者不小心踩到碎片,你的身體就可能像這張紙一樣被碎片劃破,會流血,比打針還疼。碎片有大有小,大的碎片扎進肉肉裡,如果扎得很深,我們還要去醫院取出來,很疼,還要打針、上藥…
小侄子聽傻了。
我問他:“打碎杯子好嗎?”
他搖搖頭。轉而又看看一堆碎片,繼續哭。
大約一小時後,他終於依依不捨地和杯子道別。
這之後,就開始磨著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
我說不可以,因為你喜歡扔杯子,再買一個。還會摔碎的。
他信誓旦旦地保證:“我再也不扔杯子了”
我說:“你如果能一個月不扔杯子,我們就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
接著我拿出日曆,告訴他到哪天是一個月。他同意了,並且每天都和我一起在日曆上畫一個圈。
一個月後,他得到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新杯子。
我告訴他:“這個杯子要好好保護,如果再碎了,多久不扔杯子都不可能再得到一個一模一樣的。這個杯子要是再沒了,就是真的永遠不會再有了”
小侄子很鄭重地點點頭。
後來那個杯子被他保護得很好。不僅如此,家人的杯子若放在桌子邊緣,他還會提示:“往裡面一點,別摔碎了它,摔碎杯子很可怕”
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的“不許”、“不要”,效果往往甚微。因為他們理解不了,也就不會記住和重視。
要用讓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和他解釋一件事的規則。讓他明白到底是為什麼不許,以及如果做了,後果又會是什麼。
比如我們不想讓孩子動暖瓶,那我們有沒有讓孩子明白動了會怎樣?什麼是燙傷?燙傷後會怎樣?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是真正讓他明白。
其它事情也同理。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過程中,一百次的直接命令,不如一次真切的感受。一千次的重複說教,不如一次具體的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