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人都說清朝漢化的比較徹底,所以能統治中國200多年,而元朝沒漢化不到百年就亡了,我想問一下清朝具體是怎麼漢化的,和另一個漢化政權南北朝的北魏比有什麼差別?
13
回覆列表
  • 1 # 灬幸福花開又一年

    清朝人的漢化其實是一件很長曲折的故事,從本質上來說,清朝滿清八旗是拒絕漢化,所以他在漢化的過程當中有遇到過堅持的情況,比方說留長辮穿的服飾,包括堅持說滿語以及一直按照滿蒙的習俗來統治漢族階層,但是最終清朝還是被漢化。

    清朝的漢化體現在對於漢族士大夫以及漢族階層的妥協,我們看到滿清後期,真正作為統治階層的已經變成了清朝的漢族士大夫,士大夫在於清朝統治當中,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一系列的漢族將軍和文人,已經成為清朝統治的中堅力量

    漢民族的強大文化,最終在於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境,以及多艱難的統治,我們都可以透過潛移默化的文化去影響他們,最終取而代之呢,清朝不例外,鮮卑不例外,契丹和女真等等都不例外,都是被於漢民族潛移默化的所影響所同化。

  • 2 # HuiNanHistory

    如果清朝漢化徹底,滿、漢無畛域,20世紀初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何打出“民族革命”的旗號,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排滿運動”?

    如果最後滿人、漢人毫無差異,為何清朝衰弱之際,卻反而是滿人的族群意識高漲之時?

    這兩個在20世紀初期曾真實發生過的歷史現象,與題目所謂的“徹底漢化”是完全矛盾的。

    究其原因,很多人對“漢化”(sinicization)都沒有提出過一個清晰的定義,只是以較為模糊、寬泛的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作為標準,例如滿人的語言、飲食等生活方式、官方層面清朝為迎合儒家道統採用的明朝制度,將這些變化理解為“漢化”——無異於黑人的“一滴血”原則(one drop rule),就像你只要有黑人血統就是有色人種一樣,同理滿人只要接受一點漢文化就被“漢化”了,漢化的極致就是變成漢人。

    如果以此標準衡量,清朝入關之後,強迫所有漢人剃頭,以及京畿地區的漢族女性在八旗女性的影響下釋放小腳,這些變化又算不算是漢人的“滿化”?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且也根本不會有人這麼說。原因在於,漢族男性雖然被迫剃頭,部分漢族女性雖然不再纏足,外表上或許與一般的滿人沒有區別,但是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滿人,這是主觀認同(identity)的問題。反過來也是一樣的,滿人作為少數族群入主中原,雖然接受了漢人的生活方式,採納明朝的政治制度,但他們能否維持自己作為滿人的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才是判別漢化的重要標準。

    關於少數民族王朝的對比,可以參考德裔學者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的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遼代中國社會史)一書。他認為遼、金、元和清朝等強勢的征服者,對漢文化是可以有選擇性的吸收;遼朝之前如北魏等異民族王朝,其創立者或是被強制居住在中原,或是被招徠,或是區域性的侵略,它們對中原的侵入方式是緩慢、平和的。不同的建立方式,也就導致對漢文化的反應也就不同。

  • 3 # 學之味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朝代,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只有元朝和清朝。元朝入主中原不過百年,而清朝卻統治了275年之久。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清朝比元朝漢化得更徹底些,得到漢人支援的基礎也更牢固些。若是要在眾多大清皇帝中論此功勞大小,毋庸置疑要首推大清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我們看他的施政情況就瞭解了:

    順治畫像

    首先,他善待明朝皇族及後人。一是尊崇崇禎皇帝。當時,崇禎皇帝雖然是明朝亡國之君,但在當時仍是漢人的精神領袖,因此福臨對他身後之事很重視,他擔心後人評價崇禎皇帝是個昏君,特意命人為他立碑撰文。碑中,實事求是地評價崇禎皇帝說他不是個壞皇帝,他是以英敏之資,在國家孽璫煽亂之際,潛德藩邸繼膺大統的皇帝。又中肯地分析了明朝亡國的原因,是那些流臣把國家弄廢了(原文:帝之失天下也。非失德之故。總由人臣謀國不忠所致)。當然,他也借立碑之事,把自已好好粉飾了一番。說當今大清皇帝之明並同日月、發幽光於幾沉,大清朝取代明朝,是歷史的選擇,是天命不可違。他還讓禮部派太監陵戶看守明十二陵,每年都叫太常寺差官去祭奠。二是優待明朝皇室。他曾讓內院傳諭到各個地方,說要是有人到官府說自已是崇禎皇帝的後人,經查實的,朝廷必加以恩養。以上,不管順治帝是真心還是假意,這番操作下來,能減少不少漢人對大清朝心中的仇意吧。

    崇禎帝陵

    其次是,優撫明朝官員。一是對於已歸降的明朝舊臣,願意繼續做官的,經查不是貪酷犯贓者,都重新安排職務。不願意的,準其致仕。二是對於負隅頑抗的明朝官員及各陸逆賊能招撫的招撫,不能招撫的堅決剿滅。值得一提的有:張獻忠被順治帝稱為逆賊,但仍下詔說“如其審識天時,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所部將領頭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賞”;而對於明朝靖海將軍鄭成功,更是親自轉圜。當時,大清朝臣都認為鄭成功多次出兵對沿海清軍進行打擊,應直接征討,不必招撫他。順治帝說“朕思昔年大兵下閩。伊父鄭芝龍、首先歸順。其子弟何忍背棄父兄、甘蹈叛逆。此必地方官、不體朕意。行事乖張。鄭成功等雖有心向化,無路上達。”並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但鄭成功始終堅持不剃髮歸順,順治帝於是認為他沒有歸誠的真心,又稱他為海賊,派重兵圍剿他。

    順治穿漢服像

    再次,優待漢民,維護漢民切身利益。他對新納入版圖的地方,以恤民為第一義。一是實施輕徭薄賦,官吏有加耗重收或另外加稅的都治以重罪,又免除民眾拖欠明朝稅費的部分。二是規定自順治二年六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日期間,大軍經過的地方免徵糧一半。歸順的地方,如果不是大軍經過的免徵三分之一。三是對窮民鰥寡孤獨廢殘疾不能自存的人,命令府州縣動用儲備倉糧供養。四是維護民間貿易。規定前朝應還應取的照舊還取。

    再有,就是重視漢文化。責令各地官吏,用心收集各衙門的圖書史冊、太常司祭器、及天文儀象地理戶口版籍、應用典故文字,不許乘機抽毀。對於散失在民間的書籍,主動交納到官府的,酌量給予賞賜。

    順治劇照

    在其治下,當時漢官甚至晉升的路比滿官還要廣。就是這樣一位漢傾的皇帝,卻英年早逝。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查出染上天花,當夜,年僅二十四歲就與世長辭了。按照福臨遺詔,他立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為皇太子,繼承帝位。其實,這份遺詔實際上也是一份罪己詔,羅列了十四條罪過,幾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的政績,其中提到自已不能遵守祖制,漸染漢俗,重用漢官致使滿臣無心任事。因為這份遺詔公佈前,起草人王熙曾先奏知皇太后,但事後他對此守口如瓶。所以,後世對這份遺詔存疑,認為遺詔是出於太后授意,是母親責備兒子的話。不管這份遺詔真假如何,不可改變的是,這份遺詔宣佈的當天,也就是滿臣出頭之日了。但順治皇帝生前對漢族的友好政策也不可能被完全推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絲瓜好像對痘痘很有效,這個是真的嗎?大家怎麼祛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