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斗星音樂MV

    一、呂伯奢收留逃難的曹操,而曹操生性多疑殺了呂伯奢全家,知道實情後,曹操又殺呂伯奢。曹操手段之殘忍可見一斑。

    二、陶謙手下貪財殺了曹操父親和弟弟,曹操以報父仇為由,進攻徐州。曹操徵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三、蘄縣之戰,軍糧消耗殆盡,再運糧過來,已經來不及了,但士兵一旦知道沒糧了容易激起譁變,進退兩難之際曹操殺了軍糧官,對外說,糧官剋扣糧食,穩定軍心。

    所以說曹操被稱為奸雄並不為過。

  • 2 # 潯陽鹹魚

    奸雄由來

    曹操,被稱之為奸雄,持這個觀點最大的推手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但是,羅貫中也不是自己瞎編的,他也是有所依據的,依據便是孫盛的《異同雜語》,原文如下:

    (曹操)嘗問許子將(許劭):“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原文出自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原文肯定不是“太祖”,應該是“操”。

    羅貫中採錄這條記載,於是乎,曹操的“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名號流傳開來,只要是三國故事愛好者,都應該知道這個。

    實際上,在南朝宋人范曄編寫《後漢書·許劭傳》時,則是另外一套說法:

    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許)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看看,在這裡曹操成了“清平奸賊,亂世英雄”,“褒貶”顛倒了過來。

    范曄的這條記載流傳度不高,很少有人知道,完全讓《演義》蓋過去了。

    至於曹操到底是奸雄,還是英雄,筆者從史書記載看:曹操在平世擔任雒陽北部尉、濟南相時,就打擊權貴、豪強,整頓地方風氣,與“治世能臣”非常貼切;

    所以,“治世能臣,亂世奸雄”這個評語對曹操應該是最真實的。

    曹操的形象轉變

    我寫三國故事,經常會提到一個觀點:人是會逐漸改變的。

    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如此,筆者在這裡以劉備為例。

    劉備早年一心以“仁德”為宣傳口號,雖然得到大部分人的傾心託付,但是劉備年近半百時,仍然沒有可以建立功業的地盤。

    劉表死後,諸葛亮還勸劉備趁機奪了襄陽,對抗曹操,劉備還是拒絕了,說自己不忍心。

    後來,劉備為了入蜀,開始“黑化”,最有特色的記載是《九州春秋》裡說,在入蜀前,劉備和龐統的一番對話,劉備開始堅持以仁德為名,不肯奪劉璋的地盤,但是在四分之一柱香之後,劉備被龐統說服了。。。

    道理也很簡單,劉備的年齡太大了,經不起時間的等待,自己四海為家,征戰大半個中國,不改變自己,如何能建功立業,實現兒時的夢想呢?

    “仁德”算什麼?當上皇帝,自然會有人誇你是“仁德之君”的。

    曹操的問題也是如此,他早年可不是奸雄形象。

    在中平六年末(189年),曹操拒絕權臣董卓的拉攏,從雒陽朝廷棄官回家,傾盡家財,呼朋引伴,招兵買馬,帶隊伍起來造反。這種膽色和魄力,已不同於常人了。

    在離京時,他丟棄小妾(卞氏)和家僕,在途中,又殺害呂伯奢家人,行事幹練果斷,也不同於常人。

    在東郡立足之後,陳宮勸他入兗州,以建立王霸之業;他與荀彧結交之後,也以平定亂世為己任;在兗州潰敗時,程昱勸他不能放棄,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諸如此類,曹操在亂世中,更多的是為了自立,活下去,建功立業,他的生存方式是劉備是一樣的。

    但是他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又和劉備不同,曹操殺了很多無辜的人和與自己不和的人,如兗州陳留名士邊讓,徐州各地百姓;等到曹操將漢獻帝迎至許都後,架空朝廷,屠殺異己……曹操的種種劣跡換來的是後世對他的惡評,“奸雄”這個詞,曹操便坐實了。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在筆者看來:漢末亂世中,真正的忠臣仁德之人,很難存活下去(例如劉虞),劉備早期從幽州到徐州、到豫州、到荊州,其中的種種艱難險阻也是非常不容易了,最終在年過半百,在龐統的說服下,他才認清必須放下“仁德”的思想包袱,去建功立業,也終於成就帝業。

    所以,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只不過是後人評說的不同定義而已,歷史人物的形象應該是變化、客觀的。

    給一個經歷豐富的歷史人物貼單一的標籤,我覺得是不現實的。

    就這樣。

  • 3 # 湘水微波

    什麼叫奸雄,人們把曹操殺呂伯奢的行為稱為奸雄,把裝作夢中殺人的行為稱為奸雄,還有借“雞肋”事件殺楊修算奸雄等等,這些可以算,但總是枝節,並非重點,充其量只能是小奸雄。對於說曹操奸雄其實來源較早,曹操還年青未成氣候時,當時有一位知名政治評論家叫許劭,很有名望。因評論人物的成就或作為非常精準,以致常有官場人物上門請他評論,以便知曉自己的前途命運。曹操也是其中一個。當時許劭對曹操並不感冒,但經不住曹操再三墾求,才認真給了曹操一個評價——《三國志·武帝紀》裡的記載是這樣的,(許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言下之意就是你在平和之世將是個能臣,如在亂世,那將是奸雄。我們知道曹操就是生活在漢末最為動盪的時代裡,以他的發展必成奸雄。

    什麼叫奸雄呢?應該就是用奸詐手段謀取權力和地位,目無上下,手段狡詐,這樣看來曹操還真能算得上。

    其實開始曹操是一片真心報效朝廷的,舉兵鎮壓黃巾軍,到後來行刺董卓,無一不是以性命來捍衛漢王朝。然而刺董卓未果逃亡後,中間有兩個小橋段,一是被陳宮相救並與之相交,二是殺呂佰奢全家。從他的一句“寧肯我負天下人,也不許天下人負我”開始,已完成了一個漢王朝忠實的捍衛者到奸雄的轉變,也使得陳宮立馬離他而去。以後就是招兵買馬,廣積錢糧獨樹一幟,與群雄逐鹿中原,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具增,再然後滅群雄統一北方。

    如果此時以自己的地位和勢力,致力將七零八落的漢室恢復,恐怕除曹操再無第二人選,比劉備之流要強數倍。但他不是那樣,國家的軍隊完全是他的私人武裝,個人的實際地位和勢力早超過漢獻帝,皇帝在他面前都是戰戰兢兢過日子,以致皇丈聯絡人,皇帝下衣帶詔對付曹操,事情敗露,曹操大開殺誡,連皇后也直接拖出去殺掉,完全沒有人臣之道。上無君國,這才是真正是體現了大奸雄的特徵。

    那曹操為什麼沒有直接稱帝呢?主要就是赤壁之敗。江南沒拿下,劉備坐荊州,這兩股勢力存在,所以不敢急於稱帝,而自己壽命有限,終歸沒圓皇帝夢。但他的兒子曹丕就沒那麼客氣了,直接請皇帝下臺,建大魏帝國登臺稱帝。

    其實在漢末的大混亂中,必定會產生亂世奸雄,如果不是曹操,也定會是別人,是袁紹或袁術也未可知。相比之下,還不如曹操好。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其文才武略,文治武功終歸還是為後人讚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史公自序中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