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pang666
-
2 # 老尼發號
90後孩子很自我,特別關注自己的心理感受,再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喜歡突出自己,讓別人關注自己,當受到他人表揚時會顯得非常自信,當受到批評或打擊後,會變得自卑,自我放棄,或者說會變得暴怒,如果利用好他們這種喜歡張揚的個性,那麼,就可以較好激發他們的活力,當然,還需要引導好他們對自己的正確認識,要讓他們既看到自身優勢,同時也認清自身的不足,並加以克服和改正,這樣才能真正的走一條正確的發展之路。
1、平均智商超過了以前的同齡人,好奇心強、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
2、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長;
3、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
4、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難理解的古怪愛好;
5、內心世界:從童年就開始變“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規則;
6、比較瞭解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且價值觀更加現實;
7、市場消費觀念強烈,但名利作用被過分強化;
8、張揚自我個性,相對比較缺乏團隊忠誠感;
9、網路時代的廣闊事業,資訊和知識豐富,但內心有時較為空虛;
10、90後的內心比較孤獨,渴望得到更多的朋友;
11、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能力和辦事準則,喜歡推陳出新。能力特點:90後一般自視甚高,也很聰明,學習能力較強,自我的評價普遍較高。情緒特點:90後追求快樂,很有活力,遇到問題比較淡定,很多時候我們70後的行為在他們眼裡就是“很幼稚”。興趣特點:興趣愛好廣泛,放得開。有時候很“自我”,受環境的影響較小。動機特點:很現實,事業和家庭並重,金錢和名譽齊飛。 1、很多孩子學習焦慮。2、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90後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有些孩子會不自覺的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採取過激的行為。3、嫉妒心比較強:有些學生嫉妒心比較強,看不慣別人比他(她)強,我沒有的別人不能有,不允許別人比我“拽”,否則他們就會搞些小動作,甚至會想方設法讓你“拽不起來”。4、有強烈的反叛意識:許多“90後”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敢於反抗,對父輩、學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說法和規定敢於質疑,語言的創新性更強。這是這一代人的顯著特點,但是有些時候他們的反叛意識也會出現偏差。一旦在學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說偶然的停水、停電,有些學生(包括平時比較老實的學生)便會透過起鬨、製造混亂來宣洩心中的情緒。5、極力表現與眾不同:一部分學生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時,會選擇其他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比如說,上課調皮搗蛋、起鬨,穿奇裝異服,試圖透過這樣的表現來獲得“與眾不同”的感覺,引起老師和同學關注,尋求心理平衡。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已經有部分男生戴著耳環、打著耳釘、染了發,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歡的日韓明星的穿著打扮。6、對網路十分依賴:青少年上網現象被稱為“網路海洛因”,也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迷戀網路的孩子,也有求助心理諮詢的,他們往往都知道迷戀網路的害處,又無法控制自己,老想往外面跑。 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關注的利益邊界不同會產生隔閡與對抗,駁雜的社會思潮不斷分化,一部分上升為意識形態,一部分匯成社會普通心理,再有一部分就沉澱為社會潛意識。青年主要透過溝通、理解、調適、合作與摩擦來不斷地認識和選擇,他們的空間大,選擇多,由於自身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一部分青年更注重內部世界的發現與價值;另一部分青年對外部世界洶湧的資本邏輯存在迷惘而造成人生觀的混亂。從我們所做的相關調查結果來看,大一統的主流社會思潮似乎並不存在。當今對“90後”影響比較大的社會思潮主要有全球化、消費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全球化趨勢將地球壓縮成平面,各國間的依存度不斷增強。在這過程中,曾經流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主義現象普遍蔓延開來,過於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並以此為生活目標和人生價值。與消費主義相伴的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崇尚的是“有用即真理”,只考量行動能否帶來回報而不考問是否合乎原則;功利主義講究的是效益,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但在中國好像已望文生義地被篡改和歪曲;而非理性主義,把世界看作是無序、偶然、荒誕的安排,為理性所不能理解。雖然部分“90後”未必能準確理解“意識形態”、“西方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等概念和思潮,未必能清晰分辨“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但他們對社會價值、人生價值的選擇的主體性成熟度在逐漸加強。 “90後”關注改革中出現的政治腐敗、貧富分化、社會安全、民生保障等問題,尤其是對教育的投入、就業的前景,他們比較擔憂社會分配不公問題,希望社會治安得到進一步改善。比起吸毒販毒和賣淫嫖娼,他們更加痛恨官員腐敗和假冒偽劣產品;基於多元的社會價值評價體系,他們對社會道德失範問題會比成人社會更加寬容。“90後”在主動思考未來的過程中,往往敏感伴著躁動,叛逆伴著迷惘。“校飄族”、“蟻族”的出現,一方面說明“知識改變命運”已近神話,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大學生生存空間被擠壓的現狀。這對大部分尚在求學階段的“90後”形成了一種不小的外部壓力。“90後”中存在著思想意識、政治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有時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或是分裂的情況。因此,需警惕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異化,諸如:無力感、無意義感、無規範、自我疏離、社會孤立等,這些異化都容易直接導致政治被動、價值紊亂、精神抑鬱、逃學、自殺的現象。如果處理不當,這些現象都將不可避免地趨向上升,其傳導和共振效應都將是負面的。 傳統中國的價值論主要涉及義利之爭、理欲之辯,而現代的價值理論主要體現在西方的實用主義哲學中,強調經驗世界中對自己產生的有利效果,效果決定一切。存在主義作為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強調的是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調查顯示,“90後”的感性得以張揚,理性的反思略顯不足。應當指出,“90後”並不缺少社會責任意識,雖然基於社會環境和網路誠信度的問題,不少人會害怕受騙,但還是有接近一半的青年會響應網上號召去幫助別人。他們認為“吃喝玩樂” 並非一個貶義詞,而是生活的重要調劑和組成部分。口袋書、忽悠、惡搞都不過是娛樂,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90後”在婚戀、消費、娛樂等方面反映出來的行為特徵都是社會變遷的產物。社會思潮往往是以“異端”的姿態出現,其叛逆性、時代性非常明顯,“90後”需要更多地認識生活、理解社會。總之,在一個社會思潮主流更加分散,派別更加多元,觀念更新更加迅速的時代,各社會思潮間相互聯絡又相互排斥,“90後”在其成長過程中必有自己的主動思考和分析,批判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