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
2 # 書山明閱
項羽是在東城自刎的。一開始項羽帶了800人趁著夜晚突破漢軍包圍往南跑,到淮河的時候,只剩下100多個人跟著他,到東城的時候,只剩下28人跟著項羽,在東城,項羽一個人就殺數十百人,28個人僅僅死了2人。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我們來看有多少漢軍在追項羽,史記記載“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5000個騎兵追800人,最後5000vs29,即使項羽再厲害,也打不過啊。當時的情況是,漢軍圍之數重。後來,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漢軍用的是人肉戰術,項羽根本沒法跑。因此基本上可以斷定,在東城項羽肯定是掛了。
之後就是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從東城到烏江中間發生了什麼史記隻字未提,可以預想,司馬遷後面這點項羽與烏江亭長的對話是為了寫作的需要杜撰的。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羽本紀最後,也是記載項羽身死東城。如下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①,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 其苗裔邪②?何興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隴畝之中⑤,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⑦,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⑧,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⑨,奮其私智而不師古⑩,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11),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12),過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豈不謬哉!
①周生:《正義》引孔文祥說以為是漢代儒者,姓周。蓋:大概。重瞳子:兩個瞳人兒。②苗裔:後代。③何興之暴:怎麼起來得這麼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勢”,權勢,權柄。又:有人認為“尺寸”指尺寸之地,這句在“寸”字後斷句,“乘執”屬下句,是趁勢的意思。⑤隴畝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間。“隴”,同“壟”。⑥五諸侯:指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個諸侯國。⑦位 :指王位。不終:指沒有維持下來。“終”,到最後。⑧背關:捨棄關中。“背”,棄。⑨矜:誇。功伐:功勞,“伐”與“功”同義。⑩奮:振,這裡有極力施展的意思。師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過:錯。(14)乃:竟然。引:拿過來,這裡有找詞兒的意思。
回覆列表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在中國已流傳千百年之久,但過去沒有人論證過它是否可信。幾年前,馮其庸先生透過實地考察與種種史料的分析,得出項羽死於東城而非死於烏江的結論。馮先生的論文《項羽不死於烏江考》發表以後,受到學界的讚揚,同時,也引來一些反對的意見。筆者不揣淺拙,就此問題作進一步論證,並對近年堅持“烏江”說的文章予以辨析。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瓚曰:「在牛渚。」索隱曰按:晉初屬臨淮。正義曰括地誌雲:「烏江亭即和州烏江縣是也。晉初為縣。注水經雲江水又北,左得黃律口,漢書所謂烏江亭長檥船以待項羽,即此也。」烏江亭長檥船待”史記明確記載,怎能有假?這之後就是項羽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然後就是自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烏江亭應該就是屬於東城管轄,這在古代地理著作當中也有記載,這就和史記後面的身死東城並不矛盾。
史記》的《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明確記載“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特別是《項羽本紀》寫了項羽與烏江亭長對話之後的悲壯場面,緊接著的“太史公曰”,仍然稱項羽“身死東城”。可以說,司馬遷是再三再四再五地明確記載項羽死於東城。全部《史記》對於項羽身死之地,沒有異詞。
班固纂修《漢書》時,凡《史記》已經寫了的,即採用《史記》的文字,但有所剪裁、調整、改易或適當訂補。《史記》關於項羽死於東城的多次記載,班固一個不漏地照原樣寫在《漢書》裡,甚至“太史公曰”的“身死東城,尚不覺寤”,也變成班固的“贊”。筆者在《漢書》中沒有發現關於項羽身死之地還有另外的說法。這表明,《史記》 關於項羽死於東城的記載,班固完全認同而沒有異議。
《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從垓下突圍逃到東城,與圍上來的漢軍騎兵衝殺兩次之後,所帶人馬只剩下二十六騎了,“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這是“烏江”說的唯一依據。然而,細心推敲這一段文字,其中並沒有說項羽到了烏江;再聯絡前後文看,項羽那天是到不了烏江的。
“欲”的意思是“想要”。“乃欲東渡 烏江”表示項羽未到烏江,離烏江還遠。如果已經到了烏江邊,或接近了烏江,就不能用“欲東”(想要往東去)。關在書齋裡研讀《史記》,以為烏江離東城很近,項羽想著想著就到了烏江。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古人說的“烏江”,是指長江自蕪湖以下斜北行的那一段。項羽“欲東渡烏江”,是想東去渡過長江。按現代的計算,從東城到長江邊,最近的距離也在二百四十里以上,而且這一帶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尤其是東城附近,山峰綿亙,岡巒起伏,小河、小溪眾多。項羽逃到這樣的地方,又有數千漢軍騎兵的圍追堵截,他是不可能衝殺多遠的。
項羽逃“至東城”以後,前兩次衝殺,他親自斬漢軍的一將、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在同烏江亭長對話後,項羽命令二十六騎“棄馬步行”,作自殺性的拼搏,“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讀者算一算,先殺死漢兵數十百人,後殺死漢軍數百人,需要多少時間。灌嬰所部,是劉邦特別組織的一支騎兵部隊,能征慣戰,屢屢擊敗楚軍。這“數十百人”和“數百人”不會站在那裡等項羽去殺,他們要拼搏,所以項羽“身亦被十餘創”;即使不拼搏,也要騎著馬跑,項羽趕著殺,也需要時間。“數十百人”和“數百人”加起來,起碼兩百五十人以上。若平均三分鐘殺一人,這兩百五十人殺下來,也要十幾個小時。而項羽步戰獨殺漢兵數百人以後,天還沒有黑,因為遇到故人呂馬童,彼此都認得出。這樣算起來,項羽從垓下潰圍南奔,渡淮河,陷大澤,先後與漢軍騎兵搏鬥,殺漢軍一將、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和“數百人”,共需時間十多個小時。那他這一天趕路的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或稍多一點時間。筆者實地考察過,從垓下到東城縣城有三百多里。項羽的馬“日行千里”,古代的一里比後世的一里要短。顧炎武說:“千里之馬,亦日馳五六百里耳。”(《日知錄》卷32)即使項羽和他的二十六騎都是千里馬,兩三個小時或三四個小時內,他們也只能從垓下跑到東城縣城一帶。項羽那天是到不了烏江的。到不了烏江,也就不存在“烏江自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