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心滿滿的萱萱

    以明朝以往的外交政策(不和親,不納貢,不妥協)第二,崇禎也控制不了東林集團,第三崇禎也不知變通,所以導致……。

  • 2 # 老貓談史

    明朝滅亡的兩年前,明朝與滿清打了一場重大的戰役“松錦之戰”,當時皇太極是希望憑藉的勝利勝利來跟崇禎皇帝和談的,其實這麼多年的戰役使滿清方面也有點吃不消,明朝也希望回覆一下,雙方一拍即合,正當雙方和談進展順利時,崇禎皇帝卻突然反悔了,這又是為何呢?

    這就要從當時明朝的內部條件來進行分析了,當時明朝各地農民起義盛行,出現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軍隊,明朝飽受威脅,實在是內憂外困啊。

    另一方面,松錦之戰過後,這場戰役以洪承疇降清,明軍大敗而歸告終,皇太極希望和談的原因主要是以滿清當時的兵力條件實在是沒有辦法吞掉整個明朝,而長期與明朝的戰爭也使滿清損失慘重,皇太極的要求也不高,就是想讓崇禎皇帝統一劃地而治,雙方能夠進行貿易互市即可,當時崇禎皇帝也迫切想要處理國內農民起義的事情,於是也同意了,就在何談順利進行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意外。

    起初,崇禎皇帝只是委託兵部尚書秘密與滿清方面進行和談,經過長期的接觸,雙方也都同意了,可是秘密和談的報文卻被家裡的書童誤以為是要傳抄各處的“塘報”就順手將秘密檔案給了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這一下事情敗漏,弄得天下人皆知,在很多人的眼裡,他們是瞧不起滿清的,現在的明朝竟然想要劃區而治,一時間天下人無比憤怒,而崇禎皇帝也死要面子,不願承擔這件事情的責任,所以只能斬首了兵部尚書藉此平息眾怒。

    其實吧,崇禎皇帝不是不想和談,因為這件事情敗露了,被全國的輿論所綁架,因為崇禎的愛面子,使崇禎皇帝不得不放棄和談,兩年後,明朝滅亡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最逗逼的就是崇禎這廝了。

    通過當時明清雙方的談判過程,就能發現明朝的自我感覺是多麼的良好,都不知道“死”字是怎麼個寫法。

    為什麼要談判呢?因為崇禎扛不住揍了。

    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事業以後,大展鴻圖,改變了以往攻堅克城的策略,而是繞開寧錦防線,從蒙古迂迴,對明朝境內發動遠襲。

    皇太極共發動了五次遠襲,戰果輝煌,收穫頗豐,所到之處如秋風掃落葉,所戰必勝,所攻必克,明朝數十萬大軍嚇得窩在城中瑟瑟發抖,連箭都不敢射一支,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曾有十幾個清軍帶著一眾俘虜的婦孺經過城下,親人們在城上看見,雙方遙向相哭,漸行漸遠,從此天各一方,而城中數千明軍心寒膽顫,不敢發一矢,任由其揚長而去。

    ️真是鐵骨錚錚的剛明!

    崇禎的兄長,傳位給他,讓他做堯舜的那位天啟皇帝,他的陵墓也被清軍一把火燒了。

    盧象升戰死,孫承宗被俘自盡。山東的朱姓王爺們被擄去後殺了個乾淨。

    清軍在山東進行掃蕩,明軍呢?他們也在掃蕩,他們跑到山西去了,燒殺擄掠,把當地民眾的財物一搶而空。這方面的本事,明軍絕不在清軍之下。

    贊一個。

    皇太極又兵圍錦州城,祖大壽被困,崇禎急了眼,命洪承疇率十三萬重兵前去解救,又被清軍斷了糧道,包圍起來打了個殲滅戰,死傷慘重,洪承疇和祖大壽也率部投降了。

    在這種情況下,閻先生留給明朝的祖訓,被崇禎棄之腦後,他想談和了。

    談和就談和,但崇禎這廝愛面子,他不是光明正大地去談,而是暗中派兵部尚書陳新甲與皇太極進行秘密接觸。

    其實,腦子稍微靈光點的都知道,陳新甲此時就死定了。按照老朱家祖傳的磨不缷就殺驢,河未過就拆橋的一慣德性,陳新甲已經一隻腳踏入了閻王殿。

    陳新甲的腦袋瓜子就不靈光,他是實心實意當成正事去辦了。

    人要是辦起正事來,還是蠻可以的,聽說大明王朝的談判使者來了,皇太極受寵若驚,出城二十里相迎,真是太給面子了。

    咱們來看看雙方的談判結果。

    一、邊界

    雙方以實際控制區,寧遠地區作為界限,友好相處,互不侵犯。

    二、互市

    雙方開放邊貿,進行商品交流。

    三、逃民

    清朝保證將從明朝逃入滿洲的漢民送還回境。

    四、易貢

    1.明朝每年給清朝100萬兩白銀和1萬兩黃金。

    2.清朝每年給明朝1000斤人參和1000張貂皮。

    五、去號

    要求皇太極必須去除帝號,不能稱帝了,和以前一樣,稱汗。

    靠,敢情這不平等條約從皇太極時代就開始了!

    真是想不到,憑什麼理由,皇太極能答應這條件?可是,皇太極偏偏就同意了。

    這就令人不得不佩服明朝這些談判專家們,厲害了,刀劍槍炮不是對手,靠一張嘴就贏了。

    明朝這嘴上勝利的功夫確實是繼承下來了,這大家都知道。而我這個“滿遺”更是深有體會。

    有人說明朝吃虧了,其實未必。明朝萬曆末年,人參的價格就已經“幾同銀價”,在遼陽、開原和撫順一帶,以成色區分人參的檔次。一兩參價就是一兩白銀,足色參價為白銀16兩。“四體形骸俱全”的價格能翻倍,“成人形則無價矣”。若在人參的兩腿間有“突起如陽物”者,價格高到難以估算。

    “一兩參一兩銀”“斤參足色”,是遼東地區的參價,運到關內京師,價格要提高一半以上。萬曆三十二到三十四年,在遼東價格為16兩白銀的足色參,運到北京就是25兩。 如果運到南方的漢口和蘇州,價格是在北京時的2~4倍,達到50~100兩白銀。而在崇禎年間,連年戰爭,貨源緊缺,參價更高。

    明朝萬曆年間遼東馬市的貂皮交易量高達47243張,同時期的北韓史料中則記載過,一張貂皮可以換到一頭耕牛。

    明朝吃虧了嗎?明朝你可以搞壟斷貿易啊,把互市統治起來,把吃了虧的錢再賺回來嘛,像北宋和遼國一樣。

    皇太極這簡直不是搞談判,感覺象是在做生意,其實就是在生意,清朝當時的處境大家只要不傻,都能明白。

    條件談成了,文字性的東西就傳回了北京,就等著崇禎發話,簽字蓋章生效,雙方執行就可以了。

    結果出了意外,這份檔案卻被陳新甲的僕人搞混了,釋出給了大臣們。

    大臣們一看,這特麼不行,這違背了閻先生留下的“君王死社稷”的祖訓了。

    這幫孫子們就跳出來紛紛指責陳新甲,但陳新甲不服氣,認為自己為國為民為君主解了憂,立了功。

    可是崇禎這人比較有魄力,認為陳新甲“託附不效”,純屬是私下裡“謀款議和”,“資銀於敵”,就把他抄家問斬了。

    皇太極一看,喲,你大明還來勁兒了,不服氣就繼續打唄。

    雙方理念不同,談不成,還是和李自成談吧,就這麼樣,後來,李自成就來北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老師,怎樣在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中尋求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