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奚譽賢

    唐朝是有契丹人的,不過他們不稱謂為契丹人。在唐朝以前他們的尊稱為北人、因為他們生活於中國古代的北方高原及草原上,東啟西伯利亞地區的極寒地區,西啟接壤於西亞黑海以西地區,因此尊稱北人,泛稱狄人,即北狄人。他們在不同時期均建立著一個北王庭,用現代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北方朝廷。這一個朝廷中同樣有著無數個曲部族支及分國支系,(注: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管轄權及控制權均在中央氏,即人們俗稱的中國。(注:中國指方國中最高的權利機構,地處四個方向中的所有方國的最中央位置,為中國。它是帝的分地,如今天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

    遼畫·契丹政府官員

    有史以來,上啟三皇,下至炎、黃、唐、虞、夏、商、西周均是統一的,受中央統轄,但直到東周春秋至戰國,大國吞併小國,開始逐步分裂,形成獨特的政權,擺脫中央控制,不再受中央政府所制約,最後中原地區及方國開始獨政,在戰亂中相互吞併,削弱與滅亡,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爭霸,這時的北王庭也同樣在戰亂中,各部混戰,吞併與滅亡。

    遼·壁畫政府官員

    夏王桀被成湯擊敗,流放於鳴條後,桀逝世之後,桀之子淳維帶著母親及族人遷徒於北方,進入今天的蒙古高原,淳維至單于頭曼一千多年中,北狄均在中央管控範圍,而北狄淳維的後代衍生出無數個支系部族,春秋戰國不再在其管控範圍內,這時秦國開始進入滅六國的統一行動中,而單于頭曼廢太子冒mò(古文冒音讀墨mò,mò墨頓)頓,冒頓不滿其父頭曼寵幸小妃及子,廢太子一事,殺父親頭曼,自立為單于後,也開啟統一北狄各部族群。這時並不是被稱呼為匈奴,而是胡、戎、狄等(胡、戎、狄為各自人名,這是有史籍記載的,為炎帝榆罔的後代子嗣,這裡就不多說了。)。到了漢代,漢武帝時期才被武帝更名為匈奴,漢代以後由此,史記均統稱為匈奴。東漢、三國、西晉至隋唐匈奴又衍化為多支族支支系,如鮮卑與柔然,東胡與西胡等等,其實呢?他們同祖。唐代中期後期又把鮮卑、柔然東西二胡稱謂為突厥。唐末五代又形成了五胡的統稱稱謂,其後契丹部族強盛起來統一北方之後又稱為契丹,之後又分化為金、蒙古、女直等,而女直又更名為滿。稱謂隨著時間更改而更改的。稱謂是隨曲部部族支系強盛而決定的。歷史古籍記載他們均為炎黃子嗣子孫族支支系。包括西域,西域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實其意是指疆域以西地域為西域,只是後世們將西域誤解誤讀了幾百年!

    遼·普通民眾畫

    中國古代是氏族社會,以家族政策形式繁衍而來的王朝政權,輪替承襲傳承而來,祖出自同一族體。一直都有說,中國無少數民族,但很多人的心狹義著呢!總感覺少數民族一詞代有貶義!個人覺得那是缺乏知識認知。當然,狹義的理由在下很明白,那就是因為了解的知識太少,為什麼所有華人稱為同胞?同胞的由來是有道理的,並不是誰假設唱喊出的,而是有史載歷史依據的。列如姓氏記載中就能證明它真實的存在!誰也不可能亂去認自己祖先,及亂記載自己祖先的名與事蹟,難道不是事實嗎?是的家譜是這樣記載的!

    遼·木板畫

    漢代統一以後,中國的疆域有多大呢?整個亞洲為4457.9萬平方公里,而中國就擁有四分之三的面積,為3108.7萬平方公里。夏朝有多大呢?史記以方天的演算法為一億多步,現代1萬步為7公里算,一億步為7萬公里,夏朝它有多大?我不知道,反正它很大。漢文帝漢景帝至漢平帝疆土3108.7,人口接近六千萬,漢有多大其實唐、元、明、清就有多大,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均為延續承襲的一個過程。

    雖然經歷無數的戰爭,那也是因為同一種族,不願見到民族分裂。如始皇他需要民族統一,國家統一,為子孫留下無窮無盡繁衍生息之地,可他太早離世,至漢武帝以後始皇的追求才得以實現。在下相信遠古至今,無數代祖先人們均用鮮血與熱淚去完成詩史級偉業,歷史事實也本就如此的。

  • 2 # 風光藝境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一個強大且具影響的民族,出現於四世紀中葉。

    在唐朝的歷史舞臺上,作為一重要角色,契丹人活躍於大唐東北部之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市)一帶。至唐高宗時,作為獨立民族,契丹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

    契丹屬東胡系,源出東部鮮卑宇文部,為其一支。公元344年,宇文氏被慕容前燕擊破,部眾散亡。契丹人始分離出來而自成單獨的部落,自號“契丹”。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

    北魏時,契丹分有八部,遊牧於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土河(老哈河)、黃龍(今遼寧朝陽市)一帶,分別同北魏通貢互市。

    (遊牧的契丹人)

    隋末唐初,契丹仍為八部,形成部落聯盟,大賀氏為部落聯盟首領。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契丹首領率領部落主動附唐。翌年朝唐,唐太宗“賜鼓纛”。自此,“鼓纛”成為契丹君長權力的標誌。

    648年,唐置松漠都督府(治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轄境約當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帶),以其首領窟哥為使持節都督十州之軍事、松漠都督,賜姓“李”。各部分置十個羈縻州,各以部首領為刺史。松漠都督府的設定,為契丹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政治條件。

    七世紀上半葉以後的契丹人,既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立的民族存在和發展著,同時他們又已成為唐王朝統治下的臣民;大賀氏聯盟的“君長”和各部首領,既是契丹人的最高首領和各部酋長,同時他們又分別為唐王朝羈縻都督府與州的都督、刺史。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孫)因怨恨其上司營州都督趙文翽的欺凌,憤而起兵反周(唐),自稱無上可汗(契丹君長稱“可汗”始自此)。不久,契丹人的反抗失敗,轉附突厥。不到十年,契丹首領失活率部脫離突厥復歸大唐。唐玄宗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時期結束,遙輦氏代之而興,成為聯盟首領。

    唐玄宗時,契丹叛服無常;唐人將其與奚(庫莫奚之簡稱,與契丹同源)合稱“兩蕃”。為防控時服時叛的“兩蕃”,唐王朝設定范陽、平盧兩節度,駐重兵而鎮御之。

    “安史之亂”後,契丹受制於回鶻汗國。

    九世紀中葉,契丹漸盛,征服近鄰奚、室韋等部族。

    唐王朝滅亡的這一年~~907年初,契丹迭拉部首領耶律阿保機完成統一契丹各部、並諸部為一國之大業,取代遙輦氏任聯盟長,成為契丹可汗。

    916年,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建國稱帝,自號天皇王,國號“契丹”(後改國號為“遼”),建元神冊,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是為遼太祖。

    契丹遼國先後與五代、北宋及西夏並立。

    1125年二月,遼天祚帝被金兵俘獲,遼亡。

    遼亡前一年,遼宗室耶律大石西奔漠北,率領部分族人至中亞建立契丹西遼,又傳國八十餘年。

    圖片皆選自網路。

  • 3 # 品茗談史

    契丹,意為"鑌鐵",漢譯為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在上古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肅慎、穢貊和東胡。契丹人就是東胡人後裔鮮卑人的一支。

    契丹在世界歷史上是有著很強影響力的民族,俄羅斯到目前為止仍然稱中國為Kitan(契丹),稱華人為Kitanyes(契丹人),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在中世紀從中亞直到西歐,“契丹”一直都是對中國的一個通稱。在他們眼中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契丹”的影響直至今日仍橫跨歐亞。

    “契丹”,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北齊的《魏書》《契丹傳》,道:“登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年號,是北魏的第一個年號,386-395年)中,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源於鮮卑,是東部鮮卑宇文別部之一;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二月,北魏天賜二年(406年初),“燕王熙襲契丹”。而契丹稱號北韓《三國史記》記載更早,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東晉太無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麗“北邊,陷八部落”。說明契丹在北魏建國之前就已經有了,而《新唐書》明確指出:“至元魏(北魏),自號曰契丹。”綜上所述,契丹本屬東胡族系,是鮮卑的一支,在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

    契丹發源於潢水(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錫拉木倫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關於契丹人祖先有這樣美麗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亦作潢河、黃水、饒樂水,即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白馬,從“馬盂山(今寧城縣以西一段南北走向的山脈)”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對目而視,便一見鍾情相愛了,結合了,繁衍了。在《遼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條:“(永州)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而“仙人、仙女”所生八子,後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契丹八部。

    在唐初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摩會率部落聯盟歸附唐朝,唐太宗賜給契丹首領旗鼓,後來成為契丹可汗權位的象徵。貞觀三年(629年),以室韋、契丹族人置師州。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後唐太宗以契丹人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遼一帶),以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但其孫大賀阿卜固在位時卻開始夥同奚族騷擾唐朝邊境,被擒送洛陽。唐高宗以窟哥孫子枯莫離為左衛將軍、彈汗州刺史,封歸順郡王;另一孫子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繼統契丹八部。

    後大賀氏聯盟瓦解後,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於後突厥汗國。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為回紇所滅,此後百年間,契丹人一直為回紇所統治。唐末,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興起,世代擔任契丹部夷離堇(官名,契丹族各部軍事首領的名稱,《遼史·國語解》:“夷離堇,統軍馬大官。”),權威日盛。到了遙輦氏痕德廑(jǐn)可汗欽德時期,耶律阿保機擔任夷離堇,在欽德死後,阿保機不再從遙輦氏家族選擇可汗,而是把旗鼓收歸自己所有,自己擔任了契丹部的可汗,統一各部,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從此,可汗的選立就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耶律阿保機神冊元年(916年)稱帝,國號契丹。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遼, 統和二年(984年)又改稱大契丹;鹹雍二年(1066年)復號遼。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1125年被金朝所滅。 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 。

    遼朝亡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耶律大石原本效力於遼天祚帝,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稱王,到達可敦城(今蒙古國布林幹省青託羅蓋古回鶻城)建立根據地。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群臣又尊漢號為“天佑皇帝”,建元延慶,西遼正式建立。隨後耶律大石向西域、漠北、中亞等地區擴張,建都於虎思斡魯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在1141年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後稱霸中亞,威名遠播至歐洲。高昌回鶻、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及花剌子模先後臣服於強盛期的西遼。耶律大石死後,歷經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到耶律直魯古時期,西遼走向衰落,最終被屈出律篡國。1218年被大蒙古國所滅。西遼滅亡後,契丹貴族波剌黑在波斯的克爾曼建立了起兒漫王朝,又被稱為“後西遼”,於1306年被伊爾汗國所兼併。

    從此,契丹人退出了歷史舞臺,大多融入漢民族之中。而2004年以後,在有關專家透過DNA技術鑑定,今天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達斡爾族及雲南阿、莽、蔣姓”本人"均為契丹人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閱兵怎麼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