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213537977

    如果諸葛亮真的是一心為漢,那麼他肯定是沒有看到危機。否則也不會放任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最起碼,以諸葛亮的謀略也會留下後手,保下關羽。

    關羽北伐樊城,是219~220年,在那之前,魏吳兩次在合肥交戰,一次魏攻吳,結果和解,一次吳攻魏,結果魏防守成功,在這之後,過了將近20年,才再有合肥之戰。兩國在208、215年,你來我往,皆沒被佔到便宜。所以吳國那個時候並不怕魏國。

    而關羽在北伐時,蜀國領地可不小,割荊州三郡。那時候,吳國當時最怕的不是魏國,而是蜀國!當時,曹操已經被關羽打的想要遷都以避開其鋒芒。如果吳助蜀,蜀國當時聲勢最強,再強下去,天下很有可能就是蜀國的了,你覺得吳國會幫蜀嗎?

    再其次,東吳一直認為,荊州是自己的。當年,荊州也是劉備耍手段從“東吳”手上忽悠過去的。加上曹操許諾孫權,說調你去打關羽,完事以後荊州的南部地區全部封給你了。孫權也不願意關羽的地盤再擴大。而後,再加上關羽“拒嫁女”之恥。孫權一不做二不休,派呂蒙偷襲了荊州,一代武聖關羽敗走麥城,英雄落幕。

  • 2 # 德全不畏

    諸葛亮在關羽北伐以前,就知道荊州的危機,只是對危機的嚴重程度缺乏充分的認識。

    諸葛亮隱居山林時,就精闢的研究過孫權集團。諸葛亮的哥哥在東吳做大官,因此諸葛亮對孫權集團的內部情況是很清楚的。所以,諸葛亮才有信心去江東遊說孫權,舌戰群儒。荊州的地理位置相對孫權來說有多重要,孫權對得到荊州的迫切願望,諸葛亮也知道。

    孫權對外發展只有兩個方向,分別是北方的江淮地區和西方的荊州。

    赤壁之戰以後,荊州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荊州距離曹操的許都很近,孫權和劉備可以從此處威脅曹操的核心地帶,因此曹操對荊州也比以前更重視。荊州對孫權和劉備而言則意味著半壁江山。因此,三家對荊州的博弈會很精彩。

    赤壁之戰結束後,孫權把主要力量用來奪取戰略位置更重要,經濟比荊州更發達的江淮地區;劉備才有機會奪取荊州。然而孫權在江淮地區的進攻,遭到了張遼軍的迎頭痛擊,只好作罷。然後,孫權就把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對準了荊州力量弱小的劉備。

    劉備相比孫權來說,太弱小了。面對一心謀取荊州的孫權,只好妥協,割讓一部分給孫權,以暫緩來自孫權的壓力。

    荊州的劉備相比孫權和北方的曹操,本來就很弱小。劉備進入西川時,帶走了荊州的主力。曹操和孫權馬上意識到奪取荊州的機會來了,並且開始部署力量奪取荊州。守備荊州的關羽也積極應對,一面整兵備戰,一面修築工事。

    遠在西川的劉備和諸葛亮,則無能為力,因為西川初定,局勢還沒安定好,沒法出兵支援關羽。只能為關羽出計策,要關羽拒曹,對孫權則是既要防備又要聯合。然而此時對孫權的聯合已經沒有意義了。孫權無法容忍荊州掌握在別人手裡。對孫權的這個決心,諸葛亮和劉備確實是低估了,還沒有關羽看得清楚。(事後,諸葛亮指責關羽拒絕孫權的聯姻。然而在得到荊州這麼大的利益誘惑面前,什麼都沒有用,因為孫權是政治家。)在關羽全力北伐時,孫權襲擊並奪取了荊州。三家在荊州的博弈很精彩,都盡了全力。結果,劉備的損失最大,損兵折將,還丟了荊州。

    雖然,荊州的三家博弈中,劉備輸了。但我們必須承認在圍繞著荊州發生的博弈當中,諸葛亮的措施是很高明的。

    劉備丟掉荊州的根本原因是,劉備在荊州的力量太弱小而且得不到支援。

  • 3 # ww3721王建文

    諸葛亮那時是中級官員,沒有在軍事話語權。在幹徵兵徵糧管後勤記帳單,看到想到又能如何。不在其位謀其政,難道能奪法正黃權之位不成。當時劉備並沒有打算了拿漢中,是準備調關羽,回益州守成都。劉備親自想要奪樊城襄陽的,才留那麼多兵給關羽。卻召來曹操的派于禁率領七軍去打擊關羽或守襄樊和襄陽,才發生關羽水淹七軍,北伐樊城,是先收降於禁後,又圍住樊城,再後收降襄陽胡南鄉傅方。在這以前劉備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拜關羽為元勳,受封襄陽太守。為蕩冠將軍的。襄陽實為曹探勢力範圍。樂進駐守。關羽在白修江陵城為孫權白乾到214年才半分荊州。關羽到半分荊州時,事實上守著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在劉備己經得到益州後。孫權再不認劉備為妹夫。叫魯肅要回荊州,劉備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準備戰爭。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人紮在益陽牽制關羽。劉備也把全部本錢都調來了,卻因為張郃搗亂,不得已才為平分荊州後,劉備即時率一萬人跑到漢中,打敗張郃又想奪漢中。孫權也再奪合肥,曹仁的軍隊為了從鎮壓叛亂侯音孫狼從大夲營鄴城市到樊城換得樂進到那駐守。關羽還在是幹從分給孫權那邊把兵撒回來。沒有危機。沒有要北伐的形勢。急轉是關羽撒來形成巨大集團又把于禁吃了。再收降魏國的很叛軍和起義軍。再軍威大震的相當厲害把劉備不放眼公開對劉備派來授印給的費詩大叫大丈夫,絕不能和老兵同列。決裂生產危機的關羽十幾萬大軍是能力抗曹操抗孫權最後失敗不是曹操徹底擊敗是關羽在徐晃一敗再敗可都小敗解樊城之圍並沒有打斷關羽脊柱,人還是很多劉備因為變反叛不救才一夜大軍潰散父子必殺。發生危機至死。

  • 4 # 龍之怒2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諸葛亮能預見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1.武侯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什麼事都能預見。現在人們對武侯的認識,大多來自小說《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武侯那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明陰陽、懂八卦,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那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謀士,但歷史上的武侯卻不是這樣的人。歷史上的武侯,是一個即不輸於漢之蕭何,有兼有蘇秦、張儀之能的內政、外交人才。用兵打仗,自然就稍遜一籌了。

    2.東吳方面出爾反爾。歷史上劉備奪佔西川后,為安撫東吳。與東吳協商平分荊州,共抗曹操。東吳方面滿口答應。但事到臨頭,反戈一擊。等到劉備方面得到訊息時為時己晚。

    3.呂蒙、陸遜設計巧妙。呂蒙上任後先是延續了魯肅“聯劉”的方案用以迷惑關公,待到時機成熟,再用“卑而驕之”的手段,令關公放心的撤去了荊州留守的軍隊,然後出其不意奪取荊州。

    4.關公進展過於順利。關公自從起兵攻取襄樊之後,一路勢如破竹,幾乎逼的曹操要遷都以避其風。這無形之中,也迷惑了劉備、諸葛亮。

    5.通訊不便。鎮守荊州的是關公,荊州、益州相距甚遠。訊息、命令無法及時傳達,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加上《孫子兵法》有云“將能而君不馭者勝。”所以就算武侯看出問題,也不便點出。

    其實荊州之失,說到底還是關公的自傲造成的。他太過於小看東吳,關公在識破了孫權的“疏不間親”之計後(孫權求親關公實是計)未能有所警戒。這正應了《孫子兵法》中的那句話“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次函式為背景的動點壓軸題有什麼解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