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山史話

    1.孟子曾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帝國外患者,國恆亡”。然而,與中國曆朝歷代滅亡原因相比,對於拜占庭而言,它的滅亡固然有內部統治不夠穩定混亂的原因,但倘若仔細分析整個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和地緣位置,滅亡的更主要原因是地處“四戰之地“,外敵長期消耗所致。

    2.先分析下次要的、內部統治混亂的情況:

    一是拜占庭帝國對於宗教一直處於一種搖擺狀態,逐漸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從早期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選擇基督教摒棄多神論開始到查士丁尼時期基督”一性論“之爭,再到利奧三世時期的“破壞聖象運動”,到最後的東正教和西方羅馬教廷宗教鴻溝無法徹底彌合。人民群眾已經厭倦了歷屆皇帝的反覆,精神上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二是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導致人民反抗和起義不斷。就連查士丁尼時期也曾發生過因嚴酷的稅收政策和腐敗滋生而不滿的起義事件。在帝國末代苟息殘喘時期,1342-1349年更是發生了稱為“狂熱派”起義,提出要減輕窮人債務和稅負,民選官,成立共和政體的訴求。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但都反映了在當時,拜占庭帝國沒有處理好貴族與普通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分配問題。

    3.再分析下,主要的、外敵消耗問題。拜占庭帝國從建國伊始到最後亡國外敵危機長時間存在,具體說來:

    一是早期西部、北部面臨日耳曼人和匈人威脅。在拜占庭帝國早期狄奧多西王朝(379-457年)就開始與西方蠻族哥特人進行鬥爭,盡其所能支援西羅馬帝國,但無奈哥特人還是入侵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10年已經名存實亡。匈人“上帝之鞭”阿提拉將東西羅馬的廣大區域洗劫一空,給了西羅馬以最後一擊。拜占庭帝國的”同根兄弟之國“滅亡後,戰略腹地大大減少。

    二是中期東部、南部面臨波斯、阿拉伯人的侵略。查士丁尼、希拉剋略時期雖然對波斯戰爭佔據著優勢,但也元氣大傷,“繁榮和富足的歲月一去不復返”,兩敗俱傷;在與阿拉伯的交戰中,基督教五大宗主教區亞歷山大丟失,公元669年北非全部陷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包圍,多虧了“希臘火”和利奧三世的出現,才挽救了拜占庭。

    三是末期,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巴西爾二世時期長時間與保加利亞戰鬥,到了巴列奧略王朝時期,更是遇到了強大的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十一世繼位時,君士坦丁堡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城”,四周被奧斯曼包圍,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四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帶給了拜占庭帝國災難性後果。本來目標在於恢復耶路撒冷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卻將目標轉向了君士坦丁堡,並建立起了“拉丁帝國”,米海爾八世雖然復國,但帝國有效控制範圍僅剩君士坦丁堡、塞薩洛尼基以及米斯特拉和特拉布宗兩個屬地,此時的拜占庭已經日薄西山,很難說是在強國之列。

    總之,和中國優越的戰略地理位置比較起來,中國地形較為封閉,歷代封建王朝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而拜占庭帝國橫跨亞非拉三大洲,受到不同新興民族和國家的蠶食,長此以往,戰略腹地不斷擠壓,疲於奔命,最終亡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誰是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