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flus25114

    快速背樂譜的方法如下1、動作慣性記憶法。這是背奏的根本要求,是演奏者對於作品掌握的熟練程度的直接體現。對於演奏而言,即使能將樂譜默寫下來也並不代表能在舞臺上準確流暢的演奏。只有透過大量練習,使動作形成連續性,即便以“心不在焉”的狀態也能準確、流暢地演奏才算是達到了登臺的基本要求。慢速段落往往由於技術上的輕鬆而容易被忽略,練習不足會導致動作熟練程度的欠缺,繼而引發忘譜。因此,適當增加慢速段落或作品的練習時間是相當必要的。2、鍵盤位置記憶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調性比較複雜、調號和臨時升降記號繁多、把位變換頻繁的作品。出於樂理與和聲寫作的要求,樂譜中往往會出現較為複雜的音高記錄方式,比如重升G,雖然在理論上絕對不能用還原A來代替,但在鍵盤上確是還原A,因此當我們遇到這樣的音符時無需去記憶它到底是重升G還是還原A,而是直接記憶相應的鍵盤位置就行了,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樂譜的複雜程度。3、樂譜視覺記憶法。顧名思義,透過反覆看譜在頭腦中形成視覺映像,就像是對於某一圖形的記憶一樣。這樣,當演奏者在背譜演奏的過程中,眼前會浮現出樂譜的內容,演奏者會產生仍然是在照譜彈奏的感覺。4、無琴無譜記憶法。在背譜的後期階段可以嘗試完全在頭腦中“默彈”的方式來加深印象,如果能夠清晰地在想象中彈出每一個具體的音符而非一片音流,則背譜的熟練和牢靠程度已達到可以登臺的標準了。5、無琴無譜記憶法。在背譜的後期階段可以嘗試完全在頭腦中“默彈”的方式來加深印象,如果能夠清晰地在想象中彈出每一個具體的音符而非一片音流,則背譜的熟練和牢靠程度已達到可以登臺的標準了。擴充套件資料1、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簡譜,係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宗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梭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因此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範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得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而五線譜,透過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體制,已基本通行於各個國家,在學校裡已是必修專案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2、五線譜,是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5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種方法。五線譜的每根線以及線與線之間的空間,自下而上分別稱為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第四線、第五線和第一間、第二間、第三間、第四間。線和間如不夠使用,可在五線譜上方或下方增加線和間。加線及加間各分別稱為上加第一線、上加第一間,下加第一線、下加第一間等,各代表一個音級。這些音級的固定高度根據所用的譜號來決定。譜號有三種:高音譜號,又稱G譜號,低音譜號,又稱F譜號,中音譜號,又稱C譜號。五線譜為適應不同音域的人聲和樂器的需要,並避免過多的加線,有多種譜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種:即高音譜表(用G譜號):低音譜表(用F譜號)、女高音譜表、中音譜表、下中音譜表(後三種用 C’譜號)。女高音譜表現已不常應用,中音譜表僅用於中提琴,次中音譜表常用於大提琴、大管、長號的較高音區。此外還有上低音譜表、女中音譜表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盆栽石榴樹不開花結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