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空的如也
-
2 # 老曹有點意思
從整個春節檔的票房大盤子來看,人潮洶湧已經是一個失敗的案例了。投資和回報比的角度,人潮洶湧的總投資額也非常的大。畢竟有劉德華天王的加盟。這部片子的片酬支出也是非常大的。這部電影整體做到不賠就是已經很好的了。
那一個角度,這部電影不是一個很好的結果。也就是說營銷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首先確實不應該選擇在春節檔播出。在春節檔播出起,上座率當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人潮洶湧,在這個期間播出很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可觀的收益。所以說,作品的完成度非常的高,給予評分整體來說還算不錯。這部電影還是沒有完成其期望。
《人潮洶湧》成為今年春節檔的“炮灰”,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部質量並不差,還由劉德華主演的的電影,為什麼走向了票房撲街的命運?
開門見山。
《人潮洶湧》的宣傳有很大的問題。
他們弱化翻拍的事實,讓很多人誤以為《人潮洶湧》抄襲日本和南韓的電影,直到現在都有人這樣認為。
關於這方面,其實負責宣發的工作人員可以學學陳思誠,他對《誤殺》的宣傳套路。
(其實關於翻拍的問題,導演饒曉志曾回答過
)
再者就是檔期沒有選對。
春節檔去看一部網上有高畫質原版的電影,很多人會覺得不值得。
如此一來,不瞭解《人潮洶湧》的觀眾,以為是抄襲,拒絕去看;瞭解《人潮洶湧》的觀眾,認為有原版,拒絕去看。
兩撥潛在使用者都失去了,自然就沒有票房,走向撲街。
即使劉德華在短影片平臺粉絲增速破紀錄,也無法挽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部電影上映的事實。
這也是宣發的一個毛病,過於突出劉德華,忽略了肖央的重要性。
畢竟劉德華因疫情隔離問題只能線上宣傳而肖央卻可以線上線下聯動,而且他還有唐探三同期上映,熱度不容小覷。
所以宣發這東西不能抱著一隻羊使勁薅羊毛,應該要有幾隻備選羊。
可是《人潮洶湧》排片太少後,他們的做法又是什麼?
導演與院線懇求排片,但這樣的做法有用嗎?答案是沒用。
有前車之鑑,《百鳥朝鳳》上映時,有人下跪祈求,那麼多明星請求,但收效寥寥無幾;《閃光少女》上映時,主創集體下跪,效果呢?微乎其微。
而這兩部電影的質量比《人潮洶湧》差嗎?當然不,甚至還要高過《人潮洶湧》,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兩部電影無大牌,沒有號召力。
那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當年劉德華、王千源主演的《解救吾先生》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票房不佳口碑不錯。
導演在網上向劉德華道歉,劉德華也出鏡希望大家多多支援,可結果依舊如舊,沒有多大改善。
而今《人潮洶湧》的導演饒曉志又使用同樣的方法,可見他的頭有多鐵,再多的同情也很難換來資本的倒轉,況且也沒有多少人同情。
如果從電影未上映之前就加緊宣傳也不至於落得這步田地。
現在又成了《你好,李煥英》與《唐人街探案3》的兩強爭霸,《人潮洶湧》想要逆襲更是小機率事件。
別說它了,就連票房排名第三的《刺殺小說家》想要破10億都顯得有些困難,這是在以往的春節檔很難見到的“風景”。
因為春節檔的體量容納三部10億級的電影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從2016年到2019年春節檔都有三部10億以上票房的電影,甚至連《澳門風雲3》這樣的爛片都拿到了11億的票房。
而且2018年春節檔更是誇張,《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都獲得了20 億以上的票房。
由此可見,並不是春節檔體量變小了,而是《人潮洶湧》的定位出現了偏差,導演過於執著,看不清局勢。
《人潮洶湧》這部電影,主演沒有錯,翻拍沒有錯,質量也不錯,錯就錯在營銷上,沒有像陳思誠這樣的宣發團隊。
其實,關於這方面有很多例子可以借鑑。
如《前任3:再見前任》,沒有一線明星,韓庚也不具票房號召力,卻成為黑馬,一舉拿下接近20億的票房。
除了這部電影之外,很多電影以沈騰為噱頭“誘騙”觀眾走進電影院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些電影的宣傳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知道如今的電影主力軍是誰,即90後向00後逐步過渡。
尤其是女性觀眾和小鎮青年更是電影院的常客,他們懂得下沉,不侷限於一二線城市。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涉及虛假宣傳,專為特定人群制定特定產品。
其實,換個角度看,這叫精準定位,細分人群,找到了消費人群,刺激他們衝動消費。
儘管這樣做會使消費者不理性,但賺錢嘛,不丟人。
然而比《人潮洶湧》撲街更令人痛心的是,劉德華是不是已經不受這一代年輕人追捧了?透過電影來看,似乎說得通。
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在內地破10億的僅有兩部,《掃毒2》和《拆彈專家2》,(《澳門風雲3》和《長城》這類明星堆砌式電影不計入其中)其餘都在幾億或幾千萬徘徊。
據此分析,如今這個時代,劉德華確實沒有多少票房號召力,不能與九十年代同日而語。
雖然某短影片平臺,他的粉絲短時間內創記錄的破五千萬,但是兩者完全是兩個概念,粉絲關注不要錢,看電影需花錢。
但這真的能說明劉德華過氣了嗎?當然不是。
劉德華每次線下現身,必定人潮洶湧,擠到水洩不通,他的一點小動向都能引爆輿論,在網上成為熱搜。
再看看他的年紀,已經60歲了,可他的影響力仍舊不是那些所謂的頂流可以比的。
因此,不是劉德華不受年輕人喜歡了,而是他們這一輩演員老了,他們的粉絲不再年輕了,香港電影沒落了。
香港電影伴隨著70、80、90三代人的成長,都是我們記憶中最色彩斑斕的時代,那時的香港電影絕對是所有人魂牽夢繞的嚮往。
如今最年輕的70後也已經40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當牛做馬的年紀,早就不是電影市場的生力軍。
8090後的年齡處於20—39歲的階段,還可以為香港電影發揮些餘熱,但是一成不變的香港電影模式還能讓8090後走進影院多久。
當8090後都漸漸老去,香港電影在無人買單的時候,變,或許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有可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因為那些在錄影廳裡看香港、在小熒幕上品香港、在趕時髦中學香港的青澀歲月都已流逝,難再挽回。
劉德華還是那個劉德華,只是他所代表的他們和我們都不再年輕了。
只有香港電影以種子的形式在華語電影中生根發芽,陪伴一代又一代人一直走下去。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有人正在年輕